刘伟
人类的真实感知 精选
2025-4-17 19:40
阅读:6780

人类对各种刺激的真实感知过程是复杂的,客观的说,不仅仅是对单纯物理信号的接收和反应,而是涉及生理、心理和物理因素的综合交互作用。

一、从生理角度

人类通过感官器官(如眼睛、耳朵、皮肤、鼻子、舌头等)接收外界的物理信号,眼睛接收光线的波长和强度(物理信号),但最终呈现在大脑中的视觉信息是经过视网膜感光细胞、视神经等一系列生理结构处理后的结果。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它们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电信号,然后经过复杂的神经通路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进行进一步的解析。在这个过程中,生理结构的特性决定了我们能感知到什么范围的物理信号,以及如何初步处理这些信号。大脑对感官传来的信号进行复杂的加工和整合。以听觉为例,耳朵接收到的声音频率和振幅等物理信号,经过耳蜗等结构的转化后,传递到大脑的听觉皮层。大脑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记忆以及当前的生理状态(如疲劳程度、注意力集中程度等)来解读这些信号。例如,人在疲劳状态下,对声音的敏感度可能会降低,这是因为大脑的神经活动受到生理状态的影响,导致对物理信号的处理能力发生变化。

二、从心理角度

心理因素对感知的影响非常显著。人们以往的经验常常会塑造他们对物理信号的感知方式。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的人和一个经常在海边生活的人,对大海的波涛声和海浪的视觉感受会有很大差异。前者可能会觉得大海的声音很陌生、很震撼,而后者可能会觉得这是很平常的声音。这是因为他们的经验不同,大脑对同一物理信号的心理解读也不同。此外,预期也会改变感知,如果一个人在安静的图书馆里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他可能会感到非常惊恐;但如果是在游乐场里听到同样的声音,他可能会觉得这是游乐设施发出的正常声响,不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预期是基于心理对环境的认知和判断。情绪状态和注意力集中程度也会极大地影响感知。当一个人处于焦虑或紧张的情绪中时,他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会变得更加敏感,尤其是对那些可能与威胁相关的信息,一个在黑暗中感到害怕的人,会对任何微小的声音或影子产生强烈的反应,这是因为他的情绪状态使大脑对物理信号的敏感度提高。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也会影响感知。如果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情,他可能会忽略周围的一些声音或光线变化,因为他的大脑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集中在了当前的任务上,对其他物理信号的处理就会受到抑制。

三、从物理角度

物理信号本身的强度、频率、波长等特性是感知的基础,如声音的频率决定了我们听到的音调,而振幅决定了音量。光线的波长决定了我们看到的颜色。这些物理特性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感知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物理信号强度,我们可能无法感知到某个刺激,声音太小,我们可能听不到;光线太弱,我们可能看不清物体。环境中的物理条件也会影响感知。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我们对物体颜色的感知会有所不同。在自然光下,物体的颜色看起来比较真实;而在荧光灯下,物体的颜色可能会出现偏色。这是因为不同光源的光谱特性不同,影响了我们对物体反射光的感知。此外,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和衰减程度不同,也会改变我们对声音的感知。在水下听到的声音与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会有很大的差异。

总之,人类的感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生理、心理和物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不仅仅是对物理信号的简单接收,而是受到自身生理结构、心理状态和环境物理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无标题.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48241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