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S(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是一门跨学科领域,融合社会学、历史学、哲学、人类学等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下是其核心概念:
1. 基本理论框架
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COT)
技术发展由社会群体(如工程师、用户、政策制定者)的协商和争议塑造(例如自行车设计反映性别文化)。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 ANT)
布鲁诺·拉图尔提出,科学知识和技术是“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如仪器、自然物、制度)共同构建的网络(如实验室中的细菌与科学家共同推动医学发现)。
共同生产(Co-Production)
希拉·贾萨诺夫提出,科学与社会的规范、权力、文化相互塑造(如气候变化科学同时影响政策,也被政治议程影响)。
异质性工程(Heterogeneous Engineering)
约翰·劳强调技术系统需协调物质、社会、政治等多重要素(如电网建设需解决技术难题和社区抗议)。
2. 关键概念
边界对象(Boundary Objects)
苏珊·斯塔提出,能在不同群体间共享但被灵活解释的实体(如地图、标准化分类表促进跨领域合作)。
-黑箱化(Blackboxing)
技术或知识的复杂性被隐藏,成为无需质疑的“既定事实”(如手机用户无需理解芯片原理即可使用)。
技科学(Technoscience)
唐娜·哈拉维提出,现代科学与技术、资本、政治深度融合,难以分割(如基因编辑技术依赖风险投资与伦理审查)。
实践转向(Practice Turn)
关注科学技术的日常实践,而非抽象理论(如实验室操作中的手势、材料如何影响实验结果)。
3. 权力与批判
专家知识(Expertise)
讨论科学权威如何建立与挑战(如公众质疑疫苗安全时专家与草根知识的冲突)。
技术政治(Technopolitics)
朗顿·温纳指出技术设计隐含权力关系(如城市监控摄像头强化社会控制)。
去殖民化科学(Decolonizing Science)
批判西方科学霸权,强调本土知识的价值(如传统生态知识与现代环境科学的互补)。
4. 方法论工具
对称性原则(Symmetry Principle)
大卫·布鲁尔提出,解释科学争议时需对“真/假”主张采用同一社会学分析框架(如研究地心说与日心说争论时不预设真理方)。
跟随行动者(Following the Actors)
ANT方法论核心,通过追踪科学家、技术物、资金的流动揭示网络动态。
多重本体论(Multiple Ontologies)
安·玛丽·莫尔认为,技术实践可能创造不同的现实(如基因测序技术重构“疾病”定义)。
5. 经典案例与议题
爱丁堡学派(Edinburgh School)
强纲领(Strong Programme)主张从社会利益解释科学知识(如统计学发展与殖民统治需求相关)。
实验室研究(Laboratory Studies)
卡琳·诺尔-塞蒂纳揭示科学事实是实验室实践的产物(如细胞培养技术如何塑造生物学“发现”)。
性别与技术
朱迪·瓦克曼分析技术如何嵌入性别权力(如家务技术强化女性劳动隐形化)。
6. 代表学者
布鲁诺·拉图尔:ANT理论、《实验室生活》。
唐娜·哈拉维:赛博格宣言、技科学批判。
希拉·贾萨诺夫:共同生产、生物政治学。
朗顿·温纳:技术自主性、技术物政治。
安·玛丽·莫尔:多重本体论、医疗技术研究。
STS的核心问题
科学技术如何被社会塑造,又如何重塑社会?
谁在定义“科学真理”或“技术进步”?边缘群体如何参与?
技术物的设计和使用如何隐含权力与不平等?
STS通过解构“科学中立性”和“技术决定论”,揭示科技与社会的复杂纠缠,为科技治理提供批判性视角。
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研究科学的本质、方法、理论结构及其与真理、现实和人类知识的关系。以下是其关键术语和概念:
1. 科学本质与目标
科学实在论(Scientific Realism)
认为科学理论真实描述客观世界,不可观察实体(如电子)真实存在。
反实在论(Anti-Realism)
主张科学理论仅是为了预测现象的工具,不反映终极真理(如范·弗拉森的建构经验论)。
科学解释(Scientific Explanation)
通过定律或因果关系阐明现象(如用牛顿定律解释行星轨道)。
还原论(Reductionism)
将复杂现象还原为更基础层次(如生物学现象还原为化学过程)。
2. 科学方法论
归纳法(Induction)
从具体观察推导普遍规律(如“所有观察到的天鹅是白色”推出“所有天鹅是白色”)。
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
波普尔提出,科学理论需具备可证伪性(如“所有天鹅是白色”可被一只黑天鹅推翻)。
证实主义(Verificationism)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命题意义取决于经验可证实性(后被证伪主义批判)。
贝叶斯主义(Bayesianism)
用概率更新理论可信度(如根据新证据调整假设概率)。
3. 理论与观察
观察负载理论(Theory-Ladenness of Observation)
汉森提出,观察受理论预设影响(如天文学家与普通人看同一星空的不同解读)。
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
库恩认为,范式转换后新旧理论无法完全互译(如牛顿与爱因斯坦时空观差异)。
-辅助假说(Auxiliary Hypothesis)
为保护核心理论而引入的额外假设(如用“未观测到行星”解释天王星轨道异常)。
4. 科学发展与范式
范式(Paradigm)
库恩提出,指科学共同体的共享信念、方法和范例(如经典力学范式)。
常规科学(Normal Science)
在范式内解决谜题,而非挑战基础(如修正实验误差而非质疑定律)。
科学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
范式根本性变革(如哥白尼革命或量子力学诞生)。
研究纲领(Research Programme)
拉卡托斯提出,包含“硬核”理论和可调整的“保护带”(如牛顿力学的渐进修正)。
5. 科学与社会
科学的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强调社会因素(如权力、文化)影响科学知识(如性别偏见在早期生物学中的体现)。
划界问题(Demarcation Problem)
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如波普尔以可证伪性为标准,批判弗洛伊德理论)。
科学客观性(Scientific Objectivity)
争议性概念,涉及价值中立、同行评审与实验可重复性。
6. 关键争议与批判
归纳问题(Problem of Induction)
休谟质疑归纳法合理性(过去规律无法保证未来必然成立)。
迪昂-蒯因论题(Duhem-Quine Thesis)
理论无法被单独检验,需依赖整体假设网络(实验失败时,可调整任意部分假设)。
实验者回归(Experimenter’s Regress)
柯林斯指出,实验有效性依赖理论预设,形成循环论证。
科学帝国主义(Scientism)
批判科学方法被过度扩展至非科学领域(如用生物学解释所有人类行为)。
7. 现代议题
科学多元主义(Scientific Pluralism)
承认多种理论框架共存的可能性(如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并存)。
模型与虚构(Models and Fictions)
讨论科学模型是否反映现实(如理想气体模型是近似工具还是虚构)。
科学责任(Scientific Responsibility)
涉及技术应用伦理(如基因编辑或核技术的风险管控)。
代表理论家卡尔·波普尔:证伪主义、批判理性主义。
托马斯·库恩:范式理论、科学革命。
范·弗拉森:建构经验论、反实在论。
保罗·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主张认识论无政府主义。
伊姆雷·拉卡托斯:研究纲领方法论。
这些术语构成了科学哲学探讨科学知识如何产生、验证及演化的核心框架,也回应了科学与真理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Technology)探讨技术的本质、影响及其与社会、伦理、人类存在的关系。以下是其核心术语和概念:
1. 技术的本质
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认为技术自主驱动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和文化被动适应技术发展(如互联网重塑社会关系)。
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COT)
强调技术是社会需求和权力关系的产物,技术设计反映社会选择(如核技术被用于能源或武器)。
工具论(Instrumentalism)
技术是中立工具,其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目的(如刀可切菜也可伤人)。
实体论(Substantivism)
技术具有自主性,深刻改变人类存在方式(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框架“座架”支配现代思维)。
2. 关键哲学概念
座架(Gestell, Enframing)
海德格尔提出,指技术将世界简化为可计算、可控制的资源(如自然被简化为“能源储备”)。
技术自主性(Autonomous Technology)
雅克·埃吕尔认为技术系统超出人类控制,形成自我强化的逻辑(如算法推荐主导信息获取)。
赛博格(Cyborg)
唐娜·哈拉维提出人机混合体的存在,挑战传统自然/人工的界限(如佩戴心脏起搏器的人类)。
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探讨技术如何重构身体、认知和身份(如基因编辑或意识上传)。
3. 伦理与批判
异化(Alienation)
马克思理论中,技术导致人与劳动成果、自我及他人的疏离(如流水线工人失去创造性)。
责任伦理(Ethics of Responsibility)
汉斯·尤纳斯主张技术发展需考虑对后代和生态的长远责任(如气候变化技术治理)。
反向适应(Reverse Adaptation)
兰登·温纳指出社会被迫适应技术需求(如社交媒体改变人际沟通模式)。
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
技术系统因数据或设计不公加剧社会不平等(如人脸识别对少数族裔的误判)。
4. 现象学与体验
具身技术(Embodied Technology)
唐·伊德提出技术延伸人类感知,形成新的存在方式(如智能手机成为感知世界的媒介)。
技术中介(Technological Mediation)
彼得-保罗·维贝克认为技术并非中立,而是塑造人与世界的关系(如GPS导航改变空间认知)。
5. 其他核心概念
人工物(Artifact)
人类创造的技术对象,承载文化与社会意义(从石器到AI)。
技术生态系统(Technological Ecosystem)
技术、人、环境互动形成的复杂网络(如智慧城市中的物联网)。
乌托邦/反乌托邦(Utopia/Dystopia)
技术被想象为解放或压迫的载体(《美丽新世界》VS《黑客帝国》)。
技术物政治(Politics of Artifacts)
朗顿·温纳指出技术设计隐含权力结构(如桥梁高度限制公交车通行以排斥穷人)。
理论家关联
海德格尔:技术作为存在方式(座架)。
埃吕尔:技术自主性与社会“技术化”。
唐娜·哈拉维:赛博格与边界消解。
布鲁诺·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技术作为社会行动者。
罗西·布拉伊多蒂:后人类主体性与技术融合。
这些概念构成技术哲学分析技术与社会互动、伦理困境及人类未来可能性的基础框架。、社会、伦理之间的复杂关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