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准学生“情趣点”的重要性
学生的“情趣点”是提升思政课参与度和教育效果的关键切入点。在现实关联性方面,当思政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如就业压力、网络文化和社会公平等热点话题,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思政课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说教,而是与他们的现实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互动性与参与感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通过讨论、辩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思政知识。
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则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真实故事和榜样人物的力量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让他们在感动和敬佩中自觉接受和认同思政课所传递的价值观。
技术赋能的新鲜感迎合了当代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习惯。利用短视频、虚拟现实和 AI 工具等创新手段,为思政课注入新的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提升思政课教育效果的策略及其作用
内容重构将教材体系转化为问题链体系,以问题驱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KWL 表格有助于教师清晰了解学生的认知变化,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方法创新构建的“三课堂联动”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的理论精讲和案例研讨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第二课堂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第三课堂的网络学习则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评价改革注重过程性成长,通过档案袋评价、同学互评和社区反馈等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这不仅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还能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合作意识。
教师转型成为“价值引领的导演”,策划项目式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掌握基础数字工具则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生动的学习体验。
三、典型教学场景设计的优势
以“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为例,通过学生拍摄街头采访视频进行预热,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感知共同富裕的概念。课堂上运用数据图谱分析、分组辩论和 AI 工具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政策逻辑和现实意义。延伸环节的“校园共富行动方案”设计,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四、关键实施保障的意义
资源建设中的思政案例动态库为教学提供了丰富、新鲜的素材,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教师协作组建跨学科教研组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为思政课教学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分析,提高教学质量。
技术支撑开发的轻量化思政教学工具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五、效果评估维度的作用和价值
从认知提升、情感认同和行为转化三个维度进行评估,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思政课的教育效果。情境判断题、概念图等工具可以有效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社交媒体数据分析能够反映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实践平台数据追踪则能直观地展现学生在行为上的转变。通过这些评估手段,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学,实现“入脑-入心-入行”的进阶目标。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思政课教学形态,精准对接学生的“情趣点”,实施科学有效的策略和保障措施,并进行全面客观的效果评估,能够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让价值观教育在真实问题解决中落地生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业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486-148101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