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原博
精神有需求,身体才配合
2025-2-5 10:21
阅读:1646

   去年夏天,得知母亲生病住院的消息,我从广州匆匆赶回日本。96岁的母亲因肺炎住进了医院。那段时间,她每天都要依靠吸氧和肺部插管排除积水,40多天的住院治疗对母亲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煎熬,也是漫长而艰难的时光。看着母亲躺在病床上,面容憔悴,身体疲惫,艰难地呼吸,我感到无能为力,内心充满了担忧。

微信图片_20250205100909.jpg

当我望着母亲,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时,母亲握住我的手,轻声说道:“小博,放心回去工作吧,妈妈这里没事的。”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那是母亲乐观精神的传递。母亲的话让我安心了许多。她的声音虽然微弱,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坚定和力量。她没有恐惧,只是用一种平静而乐观的态度面对这一切。这种乐观精神不仅让我感到温暖,更让我看到了母亲内心的坚韧和强大。

出院后,母亲的身体依然虚弱,持续吸氧半年多,但母亲用她的乐观精神与疾病抗争,每一天都在努力恢复健康。她的坚韧和乐观不仅感染了我,也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如今,母亲已经康复了,又像以往一样和父亲一起散步、去超市购物,脸上洋溢着笑容。我深深地感谢母亲的乐观精神。母亲的乐观精神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母亲的乐观精神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微信图片_20250205100855.jpg

俗话有“心有目标,身体响应”,人们在探索人类存在的复杂性时逐渐认识到,身体与精神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这一观点有别于传统上身心分离的观念,强调二者之间深刻而动态的联系。人类的存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身心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健康、行为和生活质量具有密不可分的影响。这种整体观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自身的复杂性,也为现代医学、心理学和健康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上,身体和精神之间的联系显而易见。例如,当我们感到焦虑或压力时,身体会释放应激激素,引发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而通过散步、深呼吸以及个人兴趣等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来自生理应激反应。我们的大脑不仅是情感、意识和精神活动的核心,也与身体诸多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这些现象表明,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精神与身体是相互依存的。

微信图片_20250205100901.jpg

从哲学和文化的角度上,很多古老的思想体系早已认识到身心的统一性。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的健康状态与情志密切相关,强调通过身体和精神修炼来达到身心合一。这种传统智慧为我们理解身心的统一性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现代健康观念也越来越强调整体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这种整体健康观正是基于对身体和精神相互联系的深刻理解。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无病状态,更是心理、情感和社会功能的良好状态。通过调节情绪、采用心身干预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其实,在认识论上,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思想史的核心命题。柏拉图和笛卡尔的二元论将精神与物质视为对立的两个世界,这种观念虽推动了科学革命,但也引发了关于身心关系的诸多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强调物质对精神的作用,同时承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科学的进步,大脑的生理活动与意识、情感等精神现象密切相关,精神并非独立于物质,而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与二元论不同,东方哲学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平衡物质与精神需求提供了智慧。道家哲学认为万物源于同一个本源,倡导“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减少欲望,保持内心清静和知足,从而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儒家思想则强调通过“修身”实现身心的和谐,主张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平衡,避免极端和偏执。佛教提出“心物不二”,认为精神与物质相互依存,不存在独立的“自我”,通过修行和觉悟,减少对物质的执着,实现内心的解脱和自由。中医理论也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身体的健康与精神状态密切相关。这些思想提醒我们,物质与精神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通过平衡物质追求与精神需求,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有效维护身心健康,充实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

微信图片_20250205100858.jpg

联想到长寿的话题,精神有需求,身体才配合。其实长寿不仅是生理上的生命延续,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实现长寿需要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心态、精神上的渴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这些因素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长寿的内涵。其中,健康生活方式是长寿的基础。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规律作息不仅满足了生理需求,更为实现精神目标提供了保障。积极的心态能够减轻心理压力,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充实精神生活,提升生活的意义。良好的社会关系则能提供情感慰藉,减轻心理压力,增强生活信心。

长寿的核心也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更是一种对心理时间的延伸需求。人们渴望在更长的生命中实现价值、完成事业、享受人生的乐趣,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动力。同时,长寿还蕴含着对未知和未来的探索欲望,这种对未来的期待成为推动人们追求长寿的精神支柱。在追求长寿的过程中,只有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需求下,身体才会积极地响应和配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栗原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778-147164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