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那天,我在阆中古城。晚饭后,康美研究院的陈秋玲研究员微笑着向大家提议:“时间还早,各位老师,我们不妨去春节文化主题公园观看迎春灯会如何?我听说那里的灯会在阆中是非常有名的”。我望了一下窗外,似乎感到夜晚带着一丝寒意,心中犹豫不决。就在这时,站在我身旁的南方医科大学的于留荣教授似乎看出了我的顾虑,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轻声说道:“阆中的春节灯会确实不容错过,这里被誉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名副其实。”他的话语中透着坚定和自信,让我顿时觉得之前的犹豫有些多余。毕竟,阆中是“春节老人”落下闳的故乡,这位古代天文学家为春节的起源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他的博物馆也坐落在春节文化主题公园内。我想在参观灯会的同时,还能了解落下闳的事迹,想必此行一定会有收获的。
阆中春节与天文学家落下闳
阆中市面积不大,春节文化主题公园坐落在古城的南面,与古城隔江相望。汽车沿着嘉陵江边的道路行驶了十几分钟,便到达了目的地。远远望去,公园前已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纷纷涌入公园。这里的迎春灯会是阆中每年腊八节期间都会举办的盛大庆祝活动,今年也不例外。走进公园,眼前的景象更是令人震撼,灯火辉煌,仿佛将黑夜点亮成了白昼。五光十色的灯光交织在一起,无人机携带腾飞的龙凤在夜空中盘旋飞舞,将整个公园装点得如梦似幻,也将古城的夜景衬托得更加迷人。人们在灯会中拍照留念、尽情地享受着节日的快乐时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人们在灯海中穿梭,充满了欢声笑语。
阆中春节与天文学家落下闳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过年”。自古以来,中国使用农历纪年,每年的第一个月称为元月。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元月的具体日期有所变化。夏朝以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则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订了历法,将农历十月定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之后,继续沿用了秦朝的历法。秦始皇和汉高祖都倾向于将农历十月初一定为岁首,因为他们的统一大业都在农历十月完成。因此,西汉初期,仍沿用秦代历法,行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到了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105年),秦朝的历法已经使用了一百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史记》《汉书》所记载的秦至汉武帝太初元年之年度月序,都是从十月开始,至九月或后九月结束。这种以政治为依据的年度单位历法,与自然年度明显不符,导致历法与天象不吻合,进而影响了农业生产。
阆中春节与天文学家落下闳
人们知道,中国农历的特点在于其是一种阴阳历,既考虑太阳的运行周期,也需要考虑月亮的运行周期,同时还要兼顾周围行星的运行,以确保历法与天象相吻合。古人通过白天观测日影的长度变化来确定太阳的位置,晚上则通过观测星象的位置来校准历法,以确保历法的准确性。历法与天象的吻合是制定历法的首要原则。对此,真正将“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统一起来的是与阆中出身的天文学家落下闳密切相关。落下闳(公元前156年~87年),字长公,是西汉时期的巴郡阆中人,以擅长天象观察而闻名。在汉武帝元封年间,他被征聘参与改革历法。落下闳与他人一起制订的历法,汇集了传统历法的精华,符合天象规律,被汉武帝采纳,并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颁行,称为“太初历”。《太初历》将岁首定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改变了之前秦朝和汉初“以冬十月到次年九月作为一个政治年度”的历法制度,从而在历法上正式规定了“元月即春节”。
阆中春节与天文学家落下闳
最初,“春节”并不是一个特定的节日名称,而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衍生出许多相关的节俗文化。由于汉代皇家将正月旦作为重要的庆祝日,在朝廷的影响下,正月旦逐渐成为民间的民俗大节。从此,中国人将迎接春天与迎接新年统一起来,过春节就是过新年。春节这个原本的民间节日,逐渐成为“法定”的节日,并一直沿用至今。2006年,春节民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凸显了春节在全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春节不仅展示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我在春节文化主题公园拜读关于落下闳与春节来历的记述,仰望“春节先祖”落下闳的高大塑像,内心充满了敬意。同时,我也沉浸在迎春灯会的欢乐人群中,感受着节日的喜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