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票南山舍宅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是作为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家属的居住区而建立的。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这里逐渐转变为一个多元化的社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煤矿建设者,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复原转业军人、大学毕业生以及医务工作者。他们汇聚于此,共同为新中国的煤矿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能源建设添砖加瓦。
在我少年时代,南山舍宅就已是一个绿树成荫、环境宜人的居住区。街道两旁,垂柳随风轻摇,傍晚时分,小花园里总有一些人聚精会神地下棋,也有人悠闲地品茶,畅谈古今中外的大小事。荷花池畔,花园与果园相映成趣,环绕其间。记忆中,每当秋风扫过荷塘,空气中便弥漫着清新的香气,一片片秋叶随风飘落,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树下绿草枯黄,各色小野花依旧顽强地绽放。舍宅内,小别墅和小洋房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大院内设施完善,幼儿园、子弟小学、机关食堂、招待所、公共浴池和游泳池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其中,俱乐部不仅是舍宅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区文化的中心,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娱乐的平台。
南山舍宅的俱乐部坐落于舍宅的东北部,是一座东西延伸的单层建筑,其正门朝西,室内面积约1000平方米左右。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原因,俱乐部东侧前端部分特别设计了一个陈放书籍的地下书库。在俱乐部建筑的前端,设有一个南北向延伸的宽敞舞台,这个空间专为主持人发言或小型娱乐表演活动而精心设计的。虽然舞台本身空间开阔,但大部分区域被玻璃墙巧妙分隔,用于展示和存放摆满书籍的书架,也增加了俱乐部的多功能性。按书架规模计算,俱乐部的藏书量不多,包括地下书库在内的总量大约为5000册左右。即便如此,俱乐部依然发挥着图书馆的作用,居民不仅可以在此阅读,还可以将书籍借阅回家,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舞台下方,几张宽敞的阅读桌整齐排列,两侧配备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解放军报等报纸的报架,以及陈列着红旗杂志等期刊的杂志架。通常,在俱乐部西侧正门附近,常常摆放着几张乒乓球台,当然这个区域有时还会拉起球网,用于羽毛球比赛的场地。
每当夜幕降临,俱乐部内灯火通明,乒乓球爱好者们便习惯于聚集于此,热情地展开激烈的乒乓球比赛。在当时南山舍宅居住的工程师和机关干部中,许多人的乒乓球技艺都相当精湛。我的父亲也是其中之一,他是一名乒乓球爱好者。童年时的我,作为观众,每周都会观摩一两次父亲的比赛。偶尔,父亲也会作为球队成员到其他城市参加系统内的乒乓球比赛。转眼间,六十多年的时光悄然流逝,如今95岁高龄的父亲仍然常常和我聊起在南山舍宅的往事,怀念那里的俱乐部,以及他在俱乐部度过的参加乒乓球比赛的时光。
春节初一的清晨,细雪伴随着寒风轻轻飘落,但俱乐部内外却张灯结彩,洋溢着暖意。俱乐部的大门上挂着鲜艳的红灯笼,门两侧贴着寓意吉祥的春联,喜迎新的一年的到来。一些职工们早早地聚集在这里,掌声中,局领导们也会齐聚一堂,向所有员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谢,共同告别过去一年的辛勤劳作,并满怀期待地迎接新一年更多的光荣与梦想。炮竹声声中,孩子们在俱乐部的角落里欢快地玩耍,他们穿着新衣,手里拿着分享的糖果和玩具,沉浸在这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初期,每逢周六晚上,俱乐部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时尚的舞台。夜幕下的俱乐部的大门敞开,灯光闪烁,1953年上映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中的插曲《敖包相会》以及李劫夫创作于1949年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是俱乐部常常播放的歌曲。有时,还能听到“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喀秋莎》。这些歌曲旋律激昂,节奏感强烈,激发着俱乐部中年轻人的舞步,释放着青春活力。笑声、音乐声和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洋溢着快乐,成为那个年代青春活力的象征。
有时,俱乐部也见证了新婚的联结,婚礼上空气里弥漫着爱的气息和完美的和谐。手捧花束的新娘,裙摆如云朵般轻盈飘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在亲友们的祝福和掌声中,新郎的目光坚定而温柔,同事们的祝福与鼓励成为了两颗心共同奋斗的起点。俱乐部曾记录下无数的笑声和祝福声,见证了多少新人们的誓言和彼此间的承诺。
俱乐部不仅是庆祝的场所,也是送别的地方。我还记得小学同学王俊奎哥哥等人的参军送别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俊奎的父亲是矿务局的纪委书记,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革命。俊奎哥哥比我们大十几岁,他长得很帅气。在那次送别会上,他悄悄地把一把花生糖放进了我的上衣口袋。尽管这是六十多年前的往事,但那份记忆依然历历在目,深刻而温馨。
在文革那段特殊的时期,尽管俱乐部依旧对外开放,但藏有书架的玻璃大门却被紧锁着。然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渴望并未因此而减退,实际上图书馆仍然秘密地对外开放着。俱乐部的图书管理员牛阿姨,她的丈夫杨彦胜院长是一位历经风雨的老革命,早年投身于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经历了硝烟弥漫、热血沸腾的岁月。解放战争时期,杨院长担任第四野战军辽东军区33医院二所所长,解放后转业至矿务局医院。杨院长不仅是我母亲的老领导,也是她的同事。那时,我常常拜托牛阿姨,利用她作为图书管理员的身份,借阅书籍。几乎每个周六的夜幕降临时,我都会手提书兜,轻轻敲开俱乐部东侧那扇不引人注意的后门。
门缓缓地打开,当牛阿姨看到是我时,她的表情才放松下来。“小博来了,上周借的那几本书,这么快就看完了?”牛阿姨望着我手中的书兜,轻声问道。“是的,牛阿姨,谢谢您,麻烦您再帮我换几本吧。”我一边回答,一边跟随着牛阿姨穿过一条狭窄的走廊。在昏黄的灯光下,牛阿姨打开了藏书室的门。书架上尘封的书籍,宛如被遗忘的宝藏,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唤醒。牛阿姨总是面带微笑,不厌其烦地为我寻找各种书籍,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望。“小博,这些书不要转借给其他人哦。”牛阿姨像往常一样轻声嘱咐我,“我知道的,牛阿姨放心。”我小心翼翼地将书放进书兜,然后再次穿过那条狭窄的走廊,走出了图书馆。回家的路上,心中充满了温暖。
南山舍宅的小俱乐部,是我少年时代的精神家园。每当我回想起那些在俱乐部借书的往事,便如同老电影般一幕幕在我眼前浮现。1956年出版的《星火燎原》生动地反映了从土地革命到建国期间一系列重大事件和经典战斗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1957年出版的《红旗飘飘》详细记录了著名英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描绘了无名英雄和革命斗争的壮阔画卷。同样是1957年出版的《林海雪原》带我走进了东北茫茫林海中的剿匪战场。在我心中,小俱乐部的位置从未改变。那些年借阅过的书籍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的脑海,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无论我走到哪里,那些故事、那些人物、那些智慧,都伴随着我,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