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蒌(Piper sarmentosum Roxb.)胡椒科胡椒属植物,别名有假蒟、假蒌、毕拔(子)、臭蒌、大柄蒌、马蹄蒌、钻骨风、蛤蒟、酿苦瓜、封口好、假荖、蛤荖、巴岩香、猪拔菜、猪嫲蒌等。在我国南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有分布。多生于山谷或树林中阴湿之地。在橡胶林中常见密集成片分布。
据《海南植物志》,山蒌为藤本,匍匐或攀援;茎、枝无毛,有时长达数米,节上生不定根。叶薄,近膜质,暗绿色,阔卵形或近圆形,长7-14厘米,宽6-13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近截形或浅心形,对称或不对称,叶脉7条,靠近中脉的1对离叶基1-2厘米处发出,近顶部与中脉汇合,最外面1对,有时近基部分枝,网状脉明显;叶柄长3-5厘米;托叶长达叶柄1/2-1/3;上部的叶小,卵状披针形至椭圆形,基部浅心形至截形,通常不对称。花单性,雌雄异株。雄穗状花序长约2.5厘米;总花梗纤细,长5-8毫米,宽约花序的1/5-1/4,花序轴被毛;苞片扁圆形,近无柄,盾状,宽5-6毫米;雄蕊2枚,花药小,近球形,2裂,花丝比花药长约2倍。雌穗状花序短,长约6-8毫米,于结果时长达10-20毫米;总花梗长12-15毫米,花序轴不被毛;苞片近圆形,盾状,展开时直径1-1.3毫米,柱头通常4枚,稀有3或5枚,顶生,被微柔毛。浆果球形,直径约3毫米,无毛。花期4-8月。而据《医药百科辞典》,山蒌为秃净灌木或者亚灌木。茎基部匍匐状,上部竖立或者攀援,节膨大。叶互生,近膜质,阔卵形或者近圆形,长约7至12厘米,宽约5至10厘米,先端短尖,基部近截形或者浅心形,全缘;绿色;主脉5至7条,细脉网状;叶柄长1至3厘米。花白色,由多数的小浆果集合而成圆柱状,长1.5-3.5厘米,直径0.3-0.5厘米,有特异的香气。花小,单性异株;穗状花序于茎端叶腋间抽出,雄花序长约2.5厘米,雌花序长6至8毫米;花序柄长1至2.5厘米;苞片盾状,与中轴合生,直径约6毫米;无花被,花柱3至5枚,最初不大凸起,最后外弯。浆果密集成桑椹状,青色(图2)。植物开花期秋季。植物结果期秋、冬季。繁殖以播种或扦插进行。
山蒌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全株、根、叶或果实入药。药性辛,温。温中散寒,祛风利湿,消肿止痛。用于胃肠寒痛、风寒咳嗽、水肿、疟疾、牙痛、脚气、痔疮、风湿性关节炎、疝气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方法是水煎内服,外用捣敷或煎水洗涤烂脚、痔疮、溃疡、恶疮;另水煎含漱可治牙痛。
山蒌叶面光亮有革质,有一种特异的香味,与紫苏叶相类。据《医药百科辞典》,广东、广西人包粽子时用蛤蒌叶包肥猪肉作馅,一是可以消除猪肉的肥腻,二是中和糯米的湿热,祛热毒。另也用其叶子煮蛤蒌饭,有特殊香气。在海南本地,人们常常用它的叶子来做菜,以山蒌叶为原料做出的菜品香味浓郁。例如以山蒌叶为原料之一的“黎家绿叶宝”、“山蒌叶肉碎煎蛋角”、“山蒌叶煎蛋”、“假蒌煎肉夹”、“叶中宝”、“山蒌叶汤”、“土烧山蒌叶包红薯”、“鱼茶酿苦瓜”、“山蒌叶爆炒/红烧/干煸/煲鸡肉/鸭肉/鹅肉/羊肉/狗肉/猪肉/鱼肉/螺/蛇(如山蒌叶炒文昌鸡、水煮假蒌香排骨田螺)”等,口感鲜嫩,口味浓香,深受食客欢迎。但目前假蒟还是一种野生植物,在一些地方特色的菜肴中使用,我们目前正对山蒌进行研究开发,希望将它作为一种新型热带香料蔬菜植物加以推广种植,以增加热区农民的收入。
详细见:《新型热带香菜蔬菜胡椒属植物山蒌的开发与利用》内容介绍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进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731-150469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