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椒在中国历史上贵比黄金,因为它依赖进口,不产于中国,不仅是重要的草药,还是香料。《新唐书·元载传》 记载抄没宰相元载家的情况:“籍其家,钟乳五百两,诏分赐中书、门下台省官,胡椒至八百石,它物称是”。据估计,一石约等于80公斤,800石就是64吨。有诗为证:“田氏三千人食客,元家八百斛胡椒”(宋代白玉蟾《知足轩》),“身后胡椒八百斛,尔曹堪笑亦堪怜”(金代赵秉文《题东坡与佛印帖》),“元载既伏诛,胡椒八百斛”(元代黄玠《读唐史·其四》)。
据赖杭桂,刘进平,林鸿顿编著的《胡椒栽培与育种》:
胡椒在印度的栽培至少可追溯到3000年以前,并从远古起在印度就受到很高的评价,也是最早传入欧洲的香料之一,并在古希腊和罗马享有盛名。胡椒的希腊名字“Peperi”、拉丁文名字“Piper”及英语名字“Pepper”都是从梵文“Pippali”而来的。梵文中原指印度长椒(P. longum),现在在欧洲已绝迹。古希腊哲学家,有时也称为“植物学之父”的Theophrastus(西奥弗拉斯塔,372-287 B.C.)曾识别出两种类型的胡椒,即黑胡椒(Piper nigrum)和印度长椒(P. longum),这两种胡椒在当时的希腊和罗马都在使用。
当时从胡椒原产地印度马拉巴尔海岸到欧洲有陆路和海路两种方式。最古老的途径或是走海路经波斯湾到达,或沿阿拉伯海岸至亚丁,然后再经红海至埃及;从那里经陆路到达亚历山大和地中海。阿拉伯人曾一度垄断胡椒贸易,随着Hippalus于公元40年发现季风,罗马人也使用船只直接参与胡椒贸易,这有助于抑制阿拉伯人对胡椒的垄断。Dioscorides首次提到白胡椒,在以前,人们以为白胡椒是从与黑胡椒不同的植物上结出来的。古希腊作家Pliny(普林尼)在约公元77年记述当时1磅印度长椒值15个第纳里(denarii,罗马银币),白胡椒值7个第纳里,黑胡椒值4个第纳里。公元64年一个不知名的希腊船长写了一篇论文(The 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推动了地中海地区与东方的直接贸易。
胡椒的商品贸易地位在古罗马帝国才完全确立。罗马皇帝Marcus Aurelius(马可.奥勒利乌斯)统治时期的公元176年在亚历山大对长椒和白胡椒征收关税,但黑胡椒由于较为便宜,未在征税之列,也可能是为取悦大众这样的政治原因才如此。古哥特国王和征服者Alaric(阿拉里)在公元408年接受了罗马人的贡品,作为防止对罗马人抢掠的回报,其中就有3000磅胡椒。曾是商人的Cosmas Indicopleustes曾经去过印度和锡兰,在他写于公元548年的书(Topographia Christiana)中对印度马拉巴尔海岸胡椒的收获和加工作了精确的描述。公元476年,罗马沦陷,西罗马帝国灭亡,胡椒在欧洲变得更加珍贵,连年的战乱使得海上贸易变得十分危险。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又使欧洲人到东方的贸易航路被切断,胡椒几乎在欧洲绝迹。因而使胡椒价格奇昂,以至于以胡椒作为货币,用来交纳税费租金,充当嫁妆或对士兵奖赏和报酬。能否用得起胡椒甚至成为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胡椒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当时欧洲上流社会的人们大量食用肉食,而在没有冷冻设备和现代保鲜技术的时代,保存肉食的方法只有晒干或腌制。胡椒不仅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还是一种极端重要的调味品,用不起胡椒,只能用洋葱、大蒜和其它香料代替,但是惯于肉食的欧洲人没有胡椒令他们难以下咽。现代西方国家的餐桌上胡椒粉就象盐一样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那时社会上形容某物昂贵时用“贵似胡椒”作比喻,而用“他没有胡椒”来形容无足轻重的人。现在还在使用的成语“peppercorn rent”意思已与中世纪大为不同,意思是象征性的或名义上的租金,或极低的租金。有趣的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1976年访问美国时,接受了279颗胡椒,作为象征性地偿还自英王威廉三世以来美国所欠的租金。
见:《胡椒栽培与育种》简介(赖杭桂,刘进平,林鸿顿(编著). 胡椒栽培与育种. 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进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731-150441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