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gjin 同济大学数学系,风险管理研究所

博文

淌过博物馆 - 4.皇宫篇

已有 12013 次阅读 2010-1-4 00:36 |个人分类:淌博物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博物馆, 皇宫

有过皇族历史的国家,皇宫往往就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所以皇宫类的博物馆应该属于历史类博物馆。与普通历史博物馆的不同之处是皇宫里展出的一定是皇家用品,所以金碧辉煌,用料极佳,工艺超群,珍奇无比。这些展品纪录着皇家的故事,而皇家的故事又和国家的历史紧密相连,所以皇宫类博物馆在历史类博物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又由于皇宫内往往珍藏着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绘画、雕刻和其它艺术品,所以皇宫博物馆同时也是一个水平极高的艺术博物馆。另外,皇宫的建筑同时又展示了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平,含有各种不同功能的不同建筑,这样,皇宫还是一个建筑博物馆。
 
不知道是哪儿来的排名,但据说世界上的五大宫殿是:1。中国北京的故宫;2。法国的凡尔赛宫(Chateau de Versailles);3。英国的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4。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Московский Кремль)5。美国的白宫(White House)。安理会5剑客?
 
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的故宫住过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几十位皇帝,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凡尔塞宫原是法王路易十三的狩猎行宫,后王室为躲平民暴动从巴黎迁出落于扩建后的此宫,成为欧洲最豪华的宫殿,但好景不长,到了路易十六就被法国大革命扫平;白金汉宫自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就一直是英国王室的府邸;克里姆林宫曾是历代沙皇的宫殿,后成为前苏联党政机关,现俄罗斯的政府所在地;白宫是美国总统们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皇宫吧。
 
我同意中国的故宫(应加上台湾故宫的收藏)应该排名第一,不过我不是非常赞同其它排名。不知这个排名是不是根据历史事件、宫殿大小、目前使用程度等因素来考量,事实上,有很多很重要的皇宫并不在列。
 
首推的皇宫博物馆北京故宫紫禁城,以其恢弘的气派、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内涵、珍贵的藏品而闻名于世。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尽管拥有大量最珍贵的皇宫用品,但因展示地点并不是皇宫遗址,不应该归于皇宫类博物馆。真希望有一天这些宝贵的藏品可以回到北京故宫展出,这样物地同辉,相得益彰。
 
 (凡尔赛宫)
 
欧洲皇权历史很长,所以几乎每个国家的首府都有这么一个皇宫博物馆。加上欧洲文化相近,皇室间通婚,互相来往送礼很多,所以这些皇宫构建非常相近。但在历史上,这些皇宫的遭遇却各有所别。有的国家暴力革命了,有的国家和平共和了,有的国家君主立宪了。所以这些皇宫们,有的倒了,有的展览了,有的还用着。我淌过的欧洲皇宫中,最大的当然属于法国的凡尔塞宫。由于法国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皇宫惨遭洗劫,所以内容受到很大损失,但仍然可以感受到皇家生活的奢华雍贵。望着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彩画飞扬的卧室,我很怀疑在这里King和Queen晚上能不能睡得好。不过印象最深的是长达近百米的镜子廊厅(Galerie des glaces),一面是面向花园的多扇落地玻璃窗,另一面是巨大镜面。细木雕花的地板,大理石的墙壁、柱子和雕塑以镀金修饰。天花板上还有一列巨大的波希米亚水晶吊灯,以及歌功颂德的油画。这里经常举行盛大的化妆舞会。法国的另一个名宫卢浮宫以其艺术知名在我该系列的艺术篇有过阐述。 德国的皇宫由于二战,很多成了废墟,留下来的也只剩了一个空壳,德国政府经过努力修复了一些。英国的皇家,从来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其居住地白金汉宫一直讳莫如深,但因英国比较保守,皇宫前特殊礼服的换岗仪式一直不变,成为一道旅游风景线。至于皇宫内部,普通民众只能看几个行宫和别宫。当然有段时间为了集资,英女王下令在夏季开放白金汉宫的部分皇室,人们才可以排很长的队去一窥其奇。爱尔兰和西班牙皇宫可能就是一个凡尔赛宫的缩小版。维也纳的奥地利的皇宫保存地很好,但由于茜茜公主的名头太响,所以维也纳皇宫现在几乎成了茜茜公主的后宫。当时我就想,如果不是戴安娜闹离婚,英国皇宫大概以后也会成为戴安娜公主的后宫。
 
(凡尔赛宫的镜廊大厅)
 
欧洲的皇宫和紫禁城的的差别是设计、建造和功能上的不同。前者是大都是大理石建造而后者主要是木质结构;前者相对集中于一栋或数栋宏伟的厅楼而后者以平铺对称突出主堂;前者花园宽大精美而后者花园只是点缀。我一直觉得紫禁城的后花园面积比较小,又被各种奇花异木珍石所挤堆,给人的感觉只能是乱糟糟,成了一个储藏园,还不如苏州的几个贵族园林来的精致。而欧洲皇宫的花园一方面面积巨大,另一方面经过巧妙设计,有大量的雕塑、喷泉和精心修剪的绿化,甚至让人感觉花园才是皇宫的主体。欧洲的皇宫还有一个特点是和教堂关系紧密,而中国的皇室和庙看不出什么直接的关系。皇家庙宇和祭坛都在皇室外。
 
(The Royal Pavilion)
 
除了主宫,各地的皇家行宫也是很有意思的。首先是与那个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公爵齐名的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以及爱丁堡的荷里路德宫(Holyrood Palace)分别是现英女王的冬宫和夏宫,都很漂亮,每年英女王都会在这儿度过很长时间,不住的时候游客可以参观。著名的苏格兰爱丁堡城堡(Edinburgh Castle)在我另一篇博文中进行了描述:思系梦牵爱丁堡。不过我想多费点笔墨的是另一个在英国布莱顿(Brighton)的东方风味的行宫(The Royal Pavilion)。这是乔治IV世按照自己的想象的东方所建造的行宫。据说乔治III世一生吝啬节俭,却总占着皇位,他的儿子乔治IV世却放荡无度(现在的查尔斯王子和他有点同病相怜,都为国王的职位进行了大半辈子的培训),这个行宫就是他的挥霍的杰作,行宫花了巨资,历时数年,几改设计。行宫的顶尖建成了大大小小的俄罗斯风格的“洋葱头”,内部装饰了许多西方画师用西方的技法画的穿着中式服装却长着西方面孔的东方画。厅内有中国家具,竹子做成了楼梯,东方风韵到处可见,却把中国的、印度的、阿拉伯的等各种元素揉和在一起,多少有点不伦不类。建好后亨利IV世不久去世,他继承者的王妃就拒绝再去,说是被大厅里的巨大水晶吊灯(这个吊灯倒绝对是西方式样但做成荷花形状还雕着龙的)压得直做恶梦。以后,行宫长期空着,70年代发生了一次火灾,烧掉了第三层楼。后来当地政府拆巨资根据幸存的照片、图片和记忆修复。不过,我十几年前去访问时,倒是觉得这修复的三楼可以让我做恶梦了——那层修复的新楼新得惨不忍睹,尤其墙上的一些中国书法,不知哪儿找来的人,可能也就认得几个中国字,也敢秀那几个烂字。现在不知有没有改进。除了那不成功的修复,这个大杂烩行宫倒是绝对有意思,因为你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人眼里的东方。
 
(Royal Pavilion 的宴会大厅)
 
英国皇室为了不同的目的还有许多别宫。我印象比较深的是Sudeley Castle。那是一个亨利VIII世第六任妻子的后宫别墅。亨利VIII世是个传奇的皇帝,一生娶过六个妻子,尽管比起咱嫔妃三千的中国皇帝是小巫见大巫。但这六位妻子出最后一位因因国王先死逃过一劫外都命运极惨,有打油诗为证:“亨利八世,结婚六次,一死一活,两离婚,两砍头。”(King Henry the Eighth, to six wives he was wedded: One died, one survived, two divorced, two beheaded)。不过也有说英国的宗教改革是由于亨利VIII世不满天主教的严格的婚姻制度,为再婚另娶与天主教会又吵又闹,翻脸打架最后不得不杀妻而又杀得不耐烦所致。野史胡论,听完一笑。
 
 德国有名的行宫,有在海德堡的古城堡(Schloß-Heidelberg),非常优美,和海德堡大学融为一体;有离柏林不远的波茨坦的采琪莲霍夫宫 (Schloss Cecilienhof ),由于二战后在这里签下的历史性协议《波茨坦协定》而有名。还有一个行宫是1869年始建的处在巴伐利亚的新天鹅城堡(Neuschwanstein Castle)。经过二战洗礼,在德国能保留下来的行宫屈指可数,象新天鹅石堡这样由于深处山岭腹地保存较完美的更是难齐左右。这个行宫虽然没有法国的皇宫那么富丽堂皇,但精巧优雅,是路德维希二世国王得意之作。那弥漫烟撩的梦幻气氛、璀璨相衬的悠远山脉、环绕倒影的静谧湖泊使得城堡犹如人间仙境。我去的那天先晴后雨,城堡时丽时隐,美妙无比。这个行宫之所以有名,不仅因为它有童话般的浪漫,更因为美国的迪斯尼乐园的灰姑娘城堡就是仿照其风格建成的。据说,老布什的太太芭芭拉随夫到德国访问,指定要去新天鹅城堡,到了后喋喋不休地说,终于到了,终于到了······大有一付不到城堡非好娘的派头。
 
 (新天鹅石堡)
 
 还值得一提的是非常气派壮丽的布达拉宫,这个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宫殿,不好算皇宫,我把它留在下一篇宗教篇里再谈。
 
 
 
注:我虽然有许多皇宫的照片,因为拍得较早,不是数码的,效果不太好。为本文配得照片仍然从网上摘下,申明无商业用途。
 
 












博物之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46-283925.html

上一篇:淌过博物馆 - 3.文史篇
下一篇:What a 冰天雪地!
收藏 IP: .*| 热度|

10 武夷山 鲍得海 刘进平 罗帆 陈国文 刘立 吕乃基 苗元华 陈湘明 李泳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