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柱
写 vs 敲
2025-7-19 16:14
阅读:539

     西班牙《先锋报》网站 2025 5 27 日有篇文章,《参考消息》715 日译载,题:《ChatGPT 时代的手写作家们》(作者 拉腊·戈麦斯·鲁伊斯)。

一位名叫安娜·梅丽诺的作家坚持用钢笔写作,“我会认真记下日期,这样就能知道我当时在哪里。我从写第一本书就坚定了手写的习惯,我特别享受这个过程。用于手写的大脑连接点是不一样的。我对利用特定的神经元来促进创作这个过程非常感兴趣。”文章称,已经有多项研究支持她的理论,最新的来自于挪威科技大学,结论是“手写比键盘打字能产生更多的神经连接。”

阿根廷作家弗拉维娅·孔帕尼也说,她不仅手写所有小说,还喜欢用她所爱之人赠送的笔记本写作。她说:“我觉得手写能带来一种真实感。”她甚至给自己的爱犬取名“派克”。派克钢笔也曾是吾国读书人之最爱。

还有一位名叫罗德里格·弗雷桑的作家,“几乎每个小时”都会手写一些东西。他每本书至少会用完一个大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一些短语和想法,这些让我能构思出所有故事情节”。此外,他还会准备一个小一点的笔记本,以便在灵感迸发的时候随时掏出来使用。尽管他所有前期工作都是手写的,但真正创作环节会使用电脑,“我是左撇子,电脑对我来说更容易些,但墨水确实非常有助于让想象力飞翔,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像他们这样的作家世上应该还有不少,但有人也承认,“因为有了人工智能,一部像样的小说可以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来。像我们这样从零开始,用手书写的人将会是少数。我希望我错了。”西班牙小说家卢斯·加巴斯如是说。

有没有既用足用好人工智能,同时兼顾手写对大脑神经元的刺激(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痴呆脑萎),还要将电脑写作的效率捎带上的办法?余以为在手机上用手写(尽量少用拼音),也许是未来一条写作康庄大道,理由如下:

别国咱先不讨论,中国现有使用智能手机用户10亿,估计没有哪一位热爱写作的人手中或兜里没有一部手机,那就先将其视为大或小(纸的)笔记本,有灵感随时可手写并储之云端。

如今讲究图文并茂,有好景趣景怪景随手拍,同样可上送云端,成为作者本人原创图片库,说不一定成为明天经典作品中的神来配图。

开始认真创作,依然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比如微信收藏中的“笔记”完成初稿之一章。如今流行查找资料问 AI,确实牛,秒到!谁的手机上没有几个 AI 呢,但切不可轻易让它给你来个“深度思考”。所以辨识找来资料之真假,平时还是要多读书,或同时问几个 AI,根据常识进行确认。

也是个人经验,手机上特适合完成一章或几千字文,若想成皇皇巨著,估计还是要将一章(篇)一章(篇)又一章(篇)从微信考贝(投送)到电脑文档,用 WPS Word 进行修订排版,敲敲打打还是免不了的。算是临门关键一脚。

如是我说,人工智能时代之写作,手机乃不二之选,各位朋友以为如何?

丘吉尔认为自己最幸福的时光是:桌上有一堆上好的白纸,手中有一支好笔,四个小时内无人打扰。他还认为,以工作为乐的人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写作的人乃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丘吉尔简直是个先知,他还说,高关税对写作没有任何威胁,一支笔一堆纸对税收没有贡献,但配搭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可能或多或少会永远影响这个世界……(参见丘吉尔《写作的乐趣》(The Joy of Writi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秦国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8-149436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