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打油 偶一为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q

博文

忆刘贤俊老师

已有 734 次阅读 2025-4-4 09:11 |个人分类:世事杂谭|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昨日凌晨,我的中学班主任、语文老师刘贤俊去世,享寿 85 岁。我写过一篇小作文《x某人》,其实是写他。因为刘老师本人也在一个同学群里,虽然故事里的“笑点”无伤大雅,或更能反映学生眼中老师的可爱,但我还是跳过了这个群。比如他在课堂上喜欢自称“刘某人”或“刘某”,同学背后都叫他“刘某人”或“刘某”,但肯定不会当他的面这么叫。再比如有件很有趣的事,是女同学叫“小师母”、第二任夫人当他的面与同学们快乐分享的。这些事生动固然生动,也反映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真性情与数字时代“落伍”的某些困境,但写成故事让本人与学生同时再看,从弟子的角度,还是不适宜的。如今我也喜欢称自己为“秦某人”或“秦某”乃至“某”。   

我是“复课闹革命”首批进入泰一中,由于之前停课3年,所以这一届的学生年龄也相差3岁,我算幸运,小学读了近4年,部分同学才读了不到3年,最幸运的算是高我一届的小学毕业班(5年级),当然大家都有3年停课的经历。这一届学生分成3个班,当年称“排”,全年段称“连”。我分在1排,班主任还是班主任,没改叫排主任。1排的班主任就是刘贤俊老师,他还负责全连的语文教学。    

刘老师是泉州人,身材不高但也不瘦,没在海边生长,却有厦漳泉一带闯海者“爱拼才会赢”的精气神,才过而立之年,一说话就是泉州口音普通话滔滔不绝,比起一些经历复杂的老教师,“刘某人”确实可自称“某”,有点“舍我其谁”的胆略与气魄。学生们也是没大没小,除了不当面叫他“刘某人”,什么话都敢说,屁大的事也要跟他较真一番。

文革前学制为“十年一贯制”,即小学5年,中学5年。中学分初中3年,高中2年。我上学时初中也成了2年,成了“九年一贯制”。刘老师当了两年班主任,高一时班主任由更年轻的阮文星老师担任,他俩一个中文一个艺术(音乐)专业,都是高材生(文革后刘老师去了泉州师院,阮老师去了省电视台,皆挑大梁),对泰宁小城的小小少年,影响可谓“深远”。我虽然高2前转学到古田一中,毕业证书是入伍后古一中补发的,但中学教育,基本还是在泰一中完成,也终身受益。泰一中同学,后来也是人才济济,这在那个特殊年代大山里的小城,亦殊为难得。历史上有“福建四宁”(建宁、泰宁、周宁、寿宁)之说,这四个县是出了名的穷与小。

阮文星老师第一时间转发了刘老师去世的讣告,“泰宁一中”群在片刻沉寂后,立刻不停滚动出了各种悼念的话语与哀痛表情包,我跟贴说自己不仅感恩语文启蒙恩师与班主任,也庆幸自己还有整整一年以上的时间,天天在云中陪伴刘老师,我的每日小作文,或许也能给他带来些许快乐(有志承其一点衣钵)。周五一同学与刘老师有私信,回忆自己元旦给刘老师发去祝福语,以往刘老师会热情回应,但此次仅回复了一张照片,除夕再发去祝福,已无回应,五一这才明白,元旦时刘老师已经病重,除夕夜已不能再刷手机了,五一当即写下:“讲台三尺,和颜悦色育桃李,师生似友,恩泽满园皆为缅怀。语文传情,和蔼师恩如暖日,待友如亲,师生情谊长存心底。”    

这副挽联,可以代表同学们此刻的共同心声。

五一建议以大家名义,在泉州刘老师灵堂献上一个花圈,五一考虑到花圈挽联文字不宜多,必须让现场参与祭奠者一眼便看明白,经斟酌推敲,最后确定如下:

 “讲台三尺,慈师解惑育桃李。

 人间四时,弟子饮泣念春晖。”    

用“严师”还是“慈师”,周五一推敲了良久,确实,刘老师既是严师,也是慈师,放在他的满面春风遗照面前,还是“慈师”好,人到暮年,应该更愿意晚辈与学生们,看到自己“慈”的本心。                    

1978年,我与刘老师未通音讯已9年,从同学那儿得知我考上大学,刘老师很高兴,给我写了封祝贺信,并随函寄了一册他编撰的《中华格言集》,这本书寒假带回家中,大哥见了很喜欢,便索要走了。其实“刘某人”的称呼,是从我大哥那一届学生传开的,大哥比我大8岁,刘老师给他们上课时,也就大7岁,自称“刘某人”,学生自然会津津乐道。

我入群晚,很开心发现刘老师也在群里,因为第一眼就看到“真诚 刘贤俊”发的信息,左侧小框里明显是本人端坐书房资深学者照片。刘老师每天都会转发几个小视频,开始也点开看并尽可能作点互动,但我很快发现问题,与记忆中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出口成章的形象,已经判若两人。    

不论是谁,只要看到自己特别喜欢或深受触动的视频、文字,都有与亲友分享的冲动,但明显刘老师不仅转发很多,且许多都与养生、保健类信息有关,基本都是“震撼体”,什么东西绝对不能吃,什么玩意绝对不能碰等等,醒目提示多是“已有多少多少人在围观”,都在数万数十万甚至千万人以上。    

这是一个“赛博狂欢”的时代,很多人深陷其中,但很显然,刘老师已经被小视频套牢,我感到有些悲凉,一位曾何等自信,学富五车,口若悬河,闻道之资深,可以甩制作那些小视频(文案)者几条河的老教授,步入高龄人生阅历早已富有四海,却对网上推送夺眼球信息深信不疑,真是对传统中华读书人一种讽刺。抱着想更多了解刘老师的想法,昨晚我点开他的朋友圈,最新一条2月6号,是刘老师孩子发的讣告,阮老师应该平日关注他的朋友圈,所以在第一时间转发到了群里。此外还能看到9条,因为有重发,实际6条,1条关于春晚的小视频发布者已删除,还有1条提示“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所以能点开看的仅4条,我列出如下:   

1月7号:皮皮歌歌的视频(内容是一农村瘦削中年人在小广场拿麦克风用口哨模仿名曲吹奏维妙维肖)   

李老师论古今的视频(一位中年女子端坐桌后介绍清华的“姚班”)。   

1月6日:晓晓新知的视频(内容为一个年轻女性介绍一本名《筚路维艰:1949—1978》新书)。   

12月31日:世界合唱比赛的视频(内容为着深色朴素长裙华人少女集体演唱,天籁之音)。  

我能看到的就这么多了,从这几条看,刘老师推荐到朋友圈的内容都不错,如果习惯在手机上看小视频,应该很多人也喜欢。也许我前面的议论并不客观,刘老师大量的时间应该还是看我具体列出的那些内容,但近几年肯定是花太多时间在刷手机看视频上了。    

入群不久与刘老师沟通几次,有一次还是忍不住问:老师你有没有大致估计每天花多少时间在手机上?刘老师应该也明白我的意思,具体怎么回答我已经没有印象,没有印象,那大致也就是太含糊没法形成印象。   

昨晚进入刘老师“朋友圈”,发现他的头像已从标准的文化学者(背后有书法条幅)坐姿,换成了一张着夏日便装的脸部清晰近照,满面笑容,肤色白晰,脸上没有一点“老人斑”。再读讣告,刹那间我有点下意识,仿佛他事先知道学生秦国柱,会在当晚进入他最后的“朋友圈”。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 “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地待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不喝酒。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无关。”   

这段话似乎有点矛盾,一个人可以独自待着,放在当下,那应该加上断网、断电、断手机。学会了能够一个人单独待着,却又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那这个人是谁?我想他并不特指哪一个人,而是不断通过“某一个人”(或许是一位当代学者作家,或许是一位古代学者作家)来逐步提高自己的定力与人格修养。

(写于2025年2月7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8-1480630.html

上一篇:三人成组
下一篇:先生如 “灯”
收藏 IP: 119.2.227.*| 热度|

2 郑永军 汤敏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