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学生能向老师学些什么 精选

已有 16906 次阅读 2012-12-6 08:31 |个人分类:教学闲论|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生, 学习, 老师

过去十多年来,带了40多个学生,见了更多的学生,对于很多要报考的同学,我都要唠叨一些读研的观点,其中就希望学生首先要想清楚,你来我这里是想要什么,尤其是你想学点什么。当然,对于绝大多数同学而言,都认为可以从这里的课题得到很好地科研能力,最起码可以得到一门技能,并借助于这些技能在社会中获得较好的职位,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实际上,从过去已经毕业的30多个同学身上,我觉得他们尽管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很多技能,但是让我感觉到真正从我这里学到东西的同学少之又少。大部分同学只是借助了我这个平台,并没有真正从我这里学到与其他老师不同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想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似乎值得思考。

 

原因一、重技能,轻‘形而上学’。学生们习惯于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不管是为了未来的生活,还是由于本能的驱动。比如,编程能力、理论推导能力等。这些东西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科研来说,这些仅仅是基本东西的一部分,光有这些技能,还远远不能保证一个人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形而上学的东西正是让这些技能发挥到最大化的催化剂。没有形而上学的指导,这些技能只能培养出忠实的工程师,而不能培养出能够独立研究的人才。我们的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在形而上学方面几乎是空白,尽管上了很多年的政治课和语文课,但是死板的内容让学生对形而上学的东西一知半解,甚而厌烦。

 

原因二、学习比较被动。大多数同学读研时间内比较被动,喜欢被老师指导,巴不得当个实现机器,老师把一切都安排好,并且要监督好过程。我相信也有部分老师其实就是这么做的,但是我不认可这样的做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连科研的门都没有真正进入,他们只是老师科研过程的延伸,而非真正在从事科研锻炼。有很多想法和做法,实现过程往往是不够的,即便发表了论文也不能说明学生就已经会科研了。实际上,想法的来源,想法的深层原因才是更重要的。好比一个比喻,最好的教学是教会学生钓鱼,而不是给学生鱼吃。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只想吃鱼,不想钓鱼。

 

原因三、缺少观察能力。做科研的方法尽管可以说很多,但是绝大多数原理和真理都不是死板的,往往是需要灵活的运用。同样的办法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差别很大。老师也可能只是无意识中做到了符合某种规律,但是老师并不能将这些微妙的原理明白的讲出来,并让学生实施。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赖学生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能力,不断地从不同的学术活动中获得理解,悟道各种道理,并将这些道理化进自己的行为。大多数同学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看到形式,看不到形式背后的奥妙。这和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联,学生们缺少一种细致敏感的观察力,导致他们糊里糊涂的进行几年辛苦的科研训练,之后依然不知所以。

 

原因四、对老师缺少信心。对于大多数像我这样的不是大牛的导师,学生往往内心不够信任,不相信老师的判断。实际上,我的判断在很多情况下是错误的,但也有很多情况是正确的。学生总希望老师说出的话都是正确的,做出的判断都是准确无误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实际上即便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牛,错误的判断依然很多,更何况我辈。事实上,学生最好既不要没有信心,也不要完全相信,老师好坏要靠自己去判断,而不是寄希望于依赖一个大牛。我是个快手,在跟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想法多而快,自然错误的想法也就很多,但是确实有一部分想法事实证明也是正确的。但是学生们就不大相信我的判断,尤其是一些看似离经叛道的想法,学生一开始根本就否定。有时候我先做个示意性的结果之后,他们才相信这个想法是有意义的。尽管他们最终接受了我的一些想法,但是这样的接受过程显然不是我想看到的。我的一个朋友读博士跟著名的法国科学家Mallat,那时候Mallat还没有名气,学生比老师还大,一开始学生还不大相信老师,自然也走了一些弯路。现在看来,这个朋友觉得他导师还是很牛的,自己永远都赶不上。

 

原因还可以说出不少,包括作为老师的我不能善于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等原因,就不再一一列举。但是无论如何,读研的过程是需要学习并认识一些形而上的东西,那么学生从老师身上到底能学到什么呢?

 

一、学习一些思考技巧。思考能力显然是科研甚至工作非常关键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要依赖很好的思考能力。作为学生要学会从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学习到完整的思考过程。比如,问题是如何发现的,问题是怎么进行形式化或者转化的,问题是怎么开始解决的并如何最终解决的。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要求有不同的能力,都需要不同的思考技能,而这些技能并不能非常明白的讲清楚,只能靠学生去悟,去体会。

 

二、学习一些风格。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老师也有自己的风格。虽然可以肯定的说,老师的风格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甚至不适合任何一个具体的学生,但是培养自己的风格无疑是很重要的事情。学生不必照搬老师的风格,但是不妨参考老师建立自己的风格。一个杰出的人一定是特别的人,没有自己风格的学生注定就是个没有出路的人。学习老师的东西不是简单的模仿,更不是简单的照搬。只能是化具体为不可言传的感觉,让自己得到不断地提高。当然如果老师是一个一流的学者,可以学习的风格自然就更多,但是这依然需要学生是个有心人,去挖掘,去思考。

 

三、学习一些原则。每个人都有指导自己的原则,老师自然也有,首先要看清楚老师的一些科研原则,然后批判的吸收这些原则,好的原则自然要揣摩并试图掌握之,坏的原则则可以按照反方向的反命题进行揣摩并实行之。一个人在年轻时期最缺少的是符合自己需求的原则方法,尽早找到自己急需的原则方法,是当学生阶段至关重要的任务。有了这些原则和方法,学生自然就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四、学习一些教训。老师之所以不是一流的老师,除了先天不足之外,可以肯定的说,老师有自身严重的不足。看到老师的不足,并不需要灰心丧气,而是要积极主动的从自身避免老师走过的弯路,根除自身犯类似错误的内部因素,从而未来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好老师并不一定是大牛,而一个大牛也不一定就是个好老师。当然,好老师也有赖于学生善于学习。真正地好老师是宽广的,好比广阔的天空和大地,学生可以从老师身上找到各自的需求。

 

总之,不管跟一个大牛学习,还是跟一个无名之辈学习,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挖掘,不管是好的原则方法技巧经验教训,还是坏的,都需要学生认真细致的思考,不断地揣摩。无论老师做的好不好,都不要盲目的模仿,也不要盲目的反对。慎思独辨是不可缺少的能力。善于学习的人总能够从身边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而不善于学习的人即便跟着牛顿这样的大牛,也可能什么学不到。

silong.peng@ia.ac.cn

2012.12.06



导师与学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6-639662.html

上一篇:科研:我们的科研让人乏味
下一篇:生活:幸运源自内心
收藏 IP: 159.226.21.*| 热度|

51 张红光 张伟 戎可 武夷山 刘慧颖 王琛柱 蔣勁松 魏武 吕喆 黄洪宇 黄华军 刘洋 喻海良 胡锐锋 方唯硕 褚昭明 郭卫 刘鹏 孔梅 Editage意得辑 刘文 杨洋 董焱章 张启峰 刘雪静 晋华 殷莎 隋立明 黄振宇 徐大彬 司廷 张骥 黄继红 陈志刚 朱新亮 赵斌 李宽欣 宋铁成 黄学猛 刘艳菊 赵富稳 毛宁波 陈丽俊 anran123 s11s zoukill hmaoi cjdxjs neilchau fansg zifengliey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