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kysdc 地球科学苑-地学科普与地质灾害

博文

雄奇峻险太鲁阁——台湾游记

已有 4221 次阅读 2011-12-18 16:48 |个人分类:道听图说|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太鲁阁, 雄奇峻险

恒古千年万载,水石互相纠缠。水作刀,切出了险峻雄伟;石为料,呈现着深邃壮丽。请看照片。

 

 

 

 

 

 

 

 

 

 

 

 

 

 

 

 

 

 

 

 

 

 

 

 

 

 

 

 

 

 

 

 

 

 

 

 

 

 

 

 

 

 

 

 

 

 

 

 

 

 

 

 

 

 

 

 

 

 

 

 

 

 

 

 

 

 

 

 

 

 

 

 

 

 

 

 

相关资料:

 

 太鲁阁国家公园(Taroko National Park),是中国台湾地区的著名“国家公园”旅游圣地之一,位于台湾岛东部,地跨花莲县、台中县、南投县三个行政区。园内有台湾第一条东西横贯公路通过,称为中横公路系统。

  太鲁阁国家公园成立于民国7511月,19861112日公告计划,19861128日成立管理处。整座公园包含了花莲、南投、 台中三个县,全区以太鲁阁峡谷、立雾溪流域及中横公路东段沿线为主体 ,并且涵盖南湖中央尖连峰、奇莱连峰、合欢山群、太鲁阁大山、清水断崖、三栈溪流域。范围东起清水,西迄合欢西峰,南及奇莱山主峰,北至南湖大山,总面积达九万二千公项。

 

太鲁阁峡谷

 

太鲁阁国家公园以高山和峡谷为主要地形特色,其中中横公路太鲁阁到天祥的立雾溪河谷,两岸皆由大理石岩层构成,所以有大理石峡谷的称谓。国家公园内的游憩资源大部分都分布在中横公路东段沿线,如长春祠、太鲁阁峡谷、九曲洞、天祥,另外还有鬼斧神工的苏花公路清水断崖、景色清新的娃娃谷,都是著名风景据点、旅游圣地。

 

生态环境

 

  太鲁阁国家公园的原始森林面积广阔,生态环境也非常的复杂,园区内因原始森林面积宽广,同时也拥有许多生态资源,共有山椒鱼,莫氏树蛙,台湾黑熊,台湾猕猴猪,台湾穿山甲,山羌,水鹿,长鬃山羊等数百种动物生态,更有云杉林,台湾芦竹,冷杉林,箭竹草原,玉山圆柏及铁杉林等多种珍奇植物,诚为园区内的特有景观。位在太鲁阁峡谷入口的麒麟文化遗址、立雾溪断崖古道,以及上下梅园山胞部落等,都值得研究与保存。

 

历史文化

 

太鲁阁国家公园前身为日本侵略时期成立之所谓“次高太鲁阁国立公园”。太鲁阁国家公园的特色为峡谷和断崖。另外园内的高山保留了许多冰河时期的孓遗生物,如山椒鱼等。

 

地质历史

 

650万年前,地壳动荡不宁。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不断挤压,能量聚集,寻找着释放的出口。于是火山频频爆发,海啸大浪滔天滚滚。蓬莱造山运动后,横空出世,一座台湾宝岛。海岛上有山,有水,有生灵,有神木。立雾溪发源于台湾中央的奇莱山主峰,从海拔3449米的源头一股蛮劲直冲大海。恒古千年万载,水石互相纠缠。水作刀,切出了险峻雄伟;石为料,呈现着深邃壮丽。

 

太鲁阁TAROKO,取自台湾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伟大的山脉”,伟大的山脉中居住着太鲁阁人信奉的彩虹神灵。20公里长的太鲁阁峡谷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大理石峡谷,能目睹此景的人是幸运的。青蛙石的中层为白色大理石岩,上下层则为深绿色的青色片岩。一座独立巨石屹立于立 溪旁,宛如伏在溪中的大青蛙。而石上的兰亭,恰似青蛙王子头顶的皇冠,在远山的碧绿、近水的蔚蓝、石头的粉白中,平添着一抹橙红。传说中,慈母桥上,一位慈祥的山地母亲曾久久地站立凝望。她不相信自己的儿子已经在洪水中死去,只要她活着,她就要把他盼望回家。太鲁阁族的发祥地,是台湾中央山脉白石山腰的一棵大石柱。大约在300多年前,他们翻山越岭来到了立溪旁,是相中了这里的耕地猎区。太鲁阁人以父系社会生活,小家庭为结构,男耕女织,推选最聪明正直的男人为部落首领。他们信仰泛灵,相信子孙如果遵从祖先的规范和教训,即会得到祖灵的庇护。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317-519653.html

上一篇:碧水蓝天日月潭——台湾游记
下一篇:苍桑巨变十年间——集集地震与台湾大峡谷
收藏 IP: 211.155.253.*| 热度|

6 吴飞鹏 刘良云 张玉秀 陈湘明 crossludo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