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古拉山口:长江源头之水主要来自远处的唐古拉雪山融水(吴树成摄)
撰文:苏德辰,照片:陈锐 丁弘 卓鹏 吴树成
2021 年10 月12 日我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等5 个国家公园,标志着我国全面开启了国家公园建设的新篇章。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那么,什么是国家公园?它与传统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三江源在第一批中国国家公园中列为首位?
国家公园的由来
1872年3月1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正式成立,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此后,国家公园制度在多个国家得到推广,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5000多个国家公园。
过去,我国对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各类自然遗迹等的保护采取的是保护地政策。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了国家自然保护区外,我国还建立了自然公园、自然遗产地、各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区、不同级别的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湿地公园等等,已经建成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国家级的各类保护地累计超过3000家,其中国家地质公园就有200余处。它们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这些保护地隶属于不同的部委或不同级别的地方政府管辖,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九龙治水、条块分割、职责不清、重复建设、管理混乱的情况,在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方面出现很多问题。在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采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即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此,国家林草局牵头制定了《国家公园设立规范》等一系列国家标准。
根据2021年10月11修订的国家标准,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所谓国家代表性是指具有国家代表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或中国特有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的集聚区,且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自然景观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区域。生态重要性指的是生态区位极为重要,能够维持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大尺度生态过程的完整状态,地带性生物多样性极为富集,大部分区域保持原始自然风貌,或轻微受损经修复可恢复自然状态的区域。中国的名山大川以及代表重要地质演化过程、保存完整的地质剖面、古生物化石等典型地质遗迹都在新的国家标准中明确为独特的自然景观。
与以往的各种保护区相比,中国的国家公园是国内所有自然保护地中级别最高、生态意义最为重要的类型,突出表现在4个“最”:“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能够入选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最珍贵的荣誉。
青藏高原简介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地区。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且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总面积在230万平方千米以上,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青藏高原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的俯冲碰撞形成的,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至今地球科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多数科学家都同意青藏高原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在很长的地史时期内,多个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块(地体)经历多次的聚敛、离散、拼合和碰撞造山的过程。首先,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发生于距今6000万年至5000万年之间,两大板块之间原始海洋中沉积形成的岩石在强烈的挤压作用下发生断裂、褶皱,形成高大的山脉,密度大的部分俯冲到相对较轻的欧亚板块之下,形成了青藏高原。碰撞发生前,印度板块原本位于南半球,它与位于北半球的欧亚板块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特提斯洋。当印度板块一路向北快速移动的时候,北面的欧亚板块并不是静止不动,而是不断向南推进,并不断吞并沿途遇到的较小陆块而不断增生,形成一系列线状的山脉。最终印度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特提斯洋抬升成陆,这样就形成了众多宏伟山脉簇拥下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周缘及内部的山脉如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横断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喀拉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都是在这个大的背景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时间以及青藏高原的抬升速度可以相差很多。
在青藏高原的多个地点,发现了时代并不久远且只能生存在温暖环境下的动物、植物化石,因此,科学家判断,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阶段距今只有几百万年甚至几十万年。与地球上其他的稳定的区域相比,青藏高原仍然犹如青春期的少年,还在不断成长中。
巨大的俯冲碰撞过程,使岩石断裂、褶皱,还把原本远隔千里的物质搅在一起,把海洋变为陆地,使青藏高原的研究异常复杂,这也是至今还不能精确确定青藏高原形成过程的原因。也正因为存在很多未解之迷,使得青藏高原成为当前地球科学前沿研究的天堂。
在三江源考察游览时,既可以看到数亿年前远古海洋中形成的岩石、化石,也可以看到恐龙时代陆地湖泊环境形成的红色砂岩、砾岩,更可以随处见到现代环境下岩石风化、剥蚀崩塌等等自然现象。
地球第三极的形成使地球的地貌格局和季风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亚欧大陆、特别是中国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全球范围内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和绝大多数超过7000米的山峰都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密切相关。在世界登山协会认可的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中,位于中国境内或中国边界的有8座,全球100多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中,有50多座位于中国。
通常情况下,海拔5000以上的山峰顶端都有终年积雪。夏季气温升高,冰雪融水汇集成河,使青藏高原成为亚洲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是地球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著名河流有长江、黄河、澜沧江(东南亚称湄公河)、怒江(流入缅甸后称萨尔温江)、森格藏布江(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后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最终汇入恒河)、独龙江(缅甸伊洛瓦底江的东源)、马甲藏布江(印度恒河上源支流)等。其中长江与黄河完全位于中国境内,其他河流都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国际河流。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澜沧江及下游的湄公河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是孕育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河流,由这三条河流的源头汇水区共同构成的区域就称为三江源。
中华水塔山高水长
“天上流下来一条河,是黄河母亲河,天上流下来两条江,是长江、澜沧江,天上玉龙飞舞是连绵的雪山,这源远流长的三江源哟,是我美丽家园……”这首由藏族作家昂旺文章创作的《守望三江源》真实地唱出了三江源的现实意义。
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分布图
三江源国家公园由黄河源园区、长江源园区和澜沧江源园区组成,以前设立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5个分区都包括在现在的国家公园范围内,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千米,其中冰川雪山833.4平方千米、湿地29842.8平方千米、草地86832.2平方千米、林地495.2平方千米。
河源的确定有不同标准,大多数根据“长度”确定,也有根据河水流量、流向或流域面积确定。例如,长江就有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和北源楚玛尔河3个源头。其中,沱沱河水直接源于唐古拉山脉的冰川融水。
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峰是附近所有冰川的“龙头”。唐古拉山属于寒冷的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为350毫米,主要集中在6—8月气温较高的月份。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1月份最低气温可达—40℃左右。6—8月气温较高,月平均温度可达7~9℃。唐古拉山附近的气候变化无常,常年大风不断,暖季冰雹频繁,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风、雨、雪、冰雹和雷电交加。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水质和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地球之肾”。处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为典型高寒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面积广大、类型丰富的高原湿地资源。经过近几年有效保护,三江源地区湿地面积已经由3.9万平方千米增加到接近5万平方千米,仅国家公园范围内湿地面积就近3万平方千米。这里的高原湿地主要有沼泽湿地、湖泊湿地,以及河流湿地三类,其中,沼泽湿地海拔可达到5350米。
雪山冰川与大面积的高原湿地、草地和灌丛、森林等构成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使其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三江源地区冰川总面积超过1800平方千米,大小湖泊共计16000余个,河网密集,地表水年径流量近13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53亿立方米,每年可为下游的18个省(区、市)和5个周边国家提供近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汉语成语“山高水长”原本用来比喻人品的节操高洁,我们想赋予它一个科学上的含义:因山高而水长。
长江源区的冰川和湿地
长江源区残留的冰雪
高处灰色的岩石为古代特提斯洋中沉积形成的石灰岩,隆升成山后,又遭受风雪侵蚀而成为类似石林的喀斯特地貌。近处的岩层表面覆盖了薄薄的土壤,稀疏的植物在雪水的浸润下艰难而顽强地生长着。这是极易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需要倍加呵护。
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造就了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地貌丰富生物多样三江源地区处于还在隆升的青藏高原腹地,是快速的地壳隆升与强烈的风化、侵蚀作用集中发育的场所;地貌类型多样,有高原特有的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山原盆地地貌、古老的石灰岩上发育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河谷与湖盆边缘分布的风成沙丘、红色碎屑岩构成的丹霞地貌、新构造作用形成的高山与盆地相间排列的岭谷地貌、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构造活动与水流侵蚀共同形成的河流阶地,等等。地质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这里的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土壤发育过程缓慢,成土作用时间短、质地粗糙。细粒的风化产物会被冰川融水和风力迅速带到山脚或更远的地方。因此,高原的土壤依据地势、温度和温度的变化产生非常多的分异,土壤类型多样。与这种独特而复杂的地理环境相适应的植被也因此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水平分带性和垂直分带性都非常明显。
澜沧江园区的昂赛大峡谷。峡谷两侧红色的岩层主要由砂岩和砾岩构成,它们是在距今数千万年前的白垩纪远古的海洋隆升成陆之后,在大陆湖泊环境下沉积形成的。之后,随高原隆升成山,再遭受剥蚀,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红色峡谷地貌。这种地貌以广东丹霞山最为著名,因此称为丹霞地貌。
长江源-温差变化和风雨侵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复杂多样的生态类型和动植物资源,使三江源地区成为我国陆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区之一,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
据有关资料,三江源区仅种子植物就有73科390属1700余种,其中野生植物1200余种;根据用途可以分为药用植物、饲用植物、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等。三江源地区有被国家和国际组织列为珍稀濒危保护的植物40多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麦吊云杉(垂枝云杉)和红花绿绒蒿,还有剑唇兜蕊兰、苞片凹舌兰、大花灼兰、北方红门兰等31种植物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三江源地区有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7目13科48种,鸟类16目41科264种,兽类8目20科7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如藏羚、野牦牛、马麝、藏野驴、雪豹、金钱豹、白唇鹿、黑颈鹤、秃鹫、金雕、猎隼、玉带海雕、胡兀鹫等将近2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盘羊、藏原羚、鬣羚、猕猴、黑熊、马鹿、棕熊、猞猁、红隼、蓑羽鹤、大鲵等约50余种。
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地理标志-摄影:老布
国家公园未来可期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有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将12.31万平方千米的三江源区完整纳入保护范围,标志着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进入了新阶段。保护好三江源,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对于确保我国淡水资源安全,维护世界第三极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未来的三江源必将成为青藏高原大尺度生态保护修复的典范。在对高原生态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三江源国家公园还将成为全民普及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等科学知识的天然大课堂,成为公众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土。
冬天的澜沧江源头-摄影:老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