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秋云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专业方向:文化人类学 文化社会学

博文

我的春晖中学 精选

已有 5718 次阅读 2025-1-13 12:5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的春晖中学

 

孙秋云

 

我是1979年从春晖中学考上厦门大学的,没想到再回春晖中学时,已是45年之后的深秋。

1978年,经历文化大革命荼毒的大陆教育战线春回大地拨乱反正,文革期间已迁往外地且改名“继抗中学”(大概是继续抗拒资产阶级反动教育路线的意思)的春晖中学搬回白马湖原校址,恢复使用原校名。当时的校领导决定将当年高考落榜的考生挑高分的招进学校,分别办了一个理科、文科补习班,我有幸进了文科补习班班。

那时候的老师,至今我还能说出名字的只有三个:校长沈乃福、班主任老师徐如珍、数学老师何凤皋。

作为校长,我们普通学生平时并没有与他接触的机会。他个子高大,政工干部出身,平时表情严肃,走路一阵风,做事雷厉风行,除了教工子弟外学生们普遍有点怵他。一天晚上夜自习,我感觉眼睛有点疲劳,就走出教室到外面走廊看看夜色,做一下眼保健操。适逢他独自一人过来巡视,看到我在走廊里对着天空张望,手里也没捧着书本什么的,立马认真地抛出一串问题:“叫什么名字?哪个班级的?在这里干什么?”在我老老实实地回答以后,他语气和缓了一些:“赶快回教室学习吧!”这是我跟校领导的唯一一次接触,之后也再没有交集。19797月底,我的高考成绩出来后,听班主任老师说他曾建议我的第一志愿填报复旦大学新闻专业,因一些特殊原因,我和班主任老师商量后并没有采纳。

班主任徐如珍老师,当时大概五十五六岁的样子,据说是个“右派分子”。1978年落实政策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后到春晖中学执教我们语文课。他的脸上有不少皱纹,一看就是饱经风霜,牙齿似乎也不太好,但一脸的慈祥。讲课时他的眼睛不怎么看我们学生,只望向前方,右手手指会轻轻地点着讲台上的讲稿。转身提笔在黑板上写板书时,笔划圆润端正,字体方圆厚重,班上一些年纪大点的中学语文教师出身的学生对他都很佩服。那时的我年轻幼稚,怎么也想不通这么一个慈祥敦厚的老人,怎么会是右派!他是我整个中小学时代遇到的唯一一个用普通话授课的老师。他是文革前在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因而在课堂上常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我在本溪市的辽大上学的时候……”那种自豪感,让我情不自禁地产生以后有可能一定要去辽宁大学看看的冲动。

何凤皋老师大概40岁过一点,当时好像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他教的是数学,课上得极好,长得白白净净,温文尔雅,风度翩翩,是我当时见过的最有魅力的中学老师。他讲一口温软的绍兴话,在我们眼里复杂繁琐的数学公式和难题在他手上一过,就显得异常清晰、简单明了。他的儿子何辉当年读高二,早早就被安排到我们班来听课历练。在补习班中,我的数学成绩不错,算的上是他看得上的门生之一。1979年高考数学考试一结束,他第一个问的是他儿子何辉的感觉,第二个问的就是我。可惜,当年的文科数学考卷比较难,我感觉没考好,最后结果也只得了59.5分,算是辜负了他的期望。

我在校时的春晖中学刚复办,地处偏僻,交通十分不便。我的家在著名导演谢晋的家乡谢塘镇旁边大概有3里路一个普通的小乡村。每个星期天,我必须肩上一头挑着10来斤米,一头挑着一罐子咸菜,沿着砂石公路走到小越镇,再沿着铁路旁的山间小道,穿过村庄,前后大概走20里左右才能到达学校。当时的校大门是个简单朴素的水泥框架鑲铁门,砂石路一直延伸到校门口。大门的右边水泥柱上挂着白底黑字的校名牌“春晖中学”,字体古朴、典雅,十分耐看。后来我才知道那校名的字是春晖中学第一任校长经亨颐先生于1922年题写的,校徽至今还保存着。

当时的学校规模不大,校舍也还是上个世纪20年代建的,教学楼主楼青砖黒瓦红屋檐,古色古香的,特别有味道。图书馆、办公楼、大礼堂、教工宿舍及其他附属建筑都是白墙黛瓦二层的西式建筑,所有的楼之间都有木结构的长廊相连,属于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下雨天师生们在教室、办公楼、宿舍、食堂之间走动,根本就不用打伞。这些建筑如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13年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时整个学校的年级和班级都不多,全校主教学楼就是仰山楼,楼名应该是来自《诗经》的“高山仰止”。我们文科补习班的教室就在仰山楼最东头二楼那一间。

教师们的宿舍都在曲园,那是围成“口”字形的二层楼的建筑,据说像甲骨文中的曲字而得名。“口”字的中间是个大一些的天井,天井里种有一些花木、芭蕉之类的观赏树种。曲院曾因1990年作为电视剧《围城》中“三闾大学”的拍摄地而名噪一时。

那时我们补习班施教的老师、补习的学生目的都很明确,那就是老师教出高分的学生,学生争取考出好的成绩,跳出农门,博个好前程。学生们的生活轨迹基本就是教室、宿舍两点一线(吃饭也是把蒸好的饭盒拿回宿舍吃),只有春暖花开时的傍晚,吃完饭上晚自习前,学生们偶尔会拿本历史或政治复习读本在白马湖边或山边小道上三三两两遛一遛,对于学校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基本阙如,学校也没有刻意去宣传和培育的意识。我是在读大学时陆陆续续翻阅到一些著名文学家的散文和随笔,才知道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丰子恺、朱光潜等这么多大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美学家都曾在春晖中学做过教职。尤其对朱自清的《白马湖》、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及其回忆与弘一法师交往的散文和随笔印象深刻。

1983年由著名导演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在全国上映,其中旋律优美、歌词哀婉的主题曲《送别》一时脍炙人口,享誉海内外。我也特别喜爱这首歌。这次回春晖中学,参观了校史馆,才知道《送别》歌词原来是李叔同(即后来出家了的大德高僧弘一法师)在1927年秋到春晖中学看望自己的学生夏丏尊时,触景生情而写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晖,今宵别梦寒。”这首千古绝唱,竟然是春晖中学的校歌!天哪!我还真是一不小心掉进了文学大师们营筑过的金窝窝里而不自知哩!

如今的春晖中学与我离校时相比,已有了天大的变化。不仅校园面积扩大了好多倍,还新建了气派、风格独特的新校门,校门外建有两个大的停车场,崭新、宽敞的柏油路直通市中心。校园内一栋栋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科学馆、食堂、学生宿舍散布于绿树花丛之中,教职工和学生的工作、就学、生活的条件令人羡慕。下课时,看著穿梭而过的学弟学妹们朝气蓬勃、为人谦顺有礼,令人感慨、兴奋!

最令人难忘的是学校不仅建有校史馆陈列春晖中学的风雨历程和育人成就,还为对春晖中学建校有重大贡献的经亨颐等先贤塑像,以示“喝水不忘掘井人”!同时,学校还把原先所建已有100年历史的仰山楼等年代久远的危旧楼房进行原址修复性重建,让我们这样的老人回校时能有一个感慨、回忆的地方。这种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其着眼的格局令人感佩。

虽然只在春晖中学求学不到一年,离开时也没有任何在春晖的文字凭证和照片。我不知道像我这样的补习生算不算春晖的校友,但回首一望,春晖中学是我生命的转折点,也是我日后一生事业的起点。虽然45年没回来过,然心底里还是常常惦记着它,并真诚地感谢它,感谢这里那些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们!

 

                                         20241122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联系邮箱:sunqiuyun@hust.edu.cn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240-1468619.html


收藏 IP: 59.174.18.*| 热度|

15 毛善成 郑永军 晏成和 王涛 王从彦 徐长庆 崔锦华 郭战胜 张晓良 汪运山 谢钢 孙颉 武夷山 科学网互动 ccgoodluck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