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向云
好的想法从何而来?
2025-5-23 14:43
阅读:284

       2025年5月21日,我到常大后带的第一个博士生通过了论文答辩,即将开始新的生活。他的论文题目是“Ag/SiC催化烯烃环氧化性能的研究”。说起这个题目,我还要感谢浙江海虹集团的陈海贤董事长,是陈总让我关注到烯烃环氧化这个课题。

      我和陈总相识于2020年秋天的一次会议上。当时,我们虽然互相留了微信,但并没有深入的交流。直到几个月后的春节假期,他突然对碳化硅感兴趣了,微信上问了很多问题,还马上要到常州找我。当时是春节假期,我还在太原,于是说好开学后到常州见。

       2021年2月25日,我到常州的第二天,陈总一行三人来到常州大学我的实验室,了解制备碳化硅的过程以及使用到的设备。他拿起装着高比表面积碳化硅的样品瓶端详了很久,认真地说:“以前只是听说过高比表面积碳化硅,这是第一次见到庐山真面目。”他还兴高采烈地让助手给他拍了几张张片,风趣地说:“也许这是一个伟大事业的起点,我们一定要留下点记念。”

      参观完实验室,陈总一行来到我办公室,听我讲高比表面积碳化硅的特性和应用情况。当时,陈总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但还是像爱学习的小学生一样,拿出一个笔记本,边听边记,还不时地问一些问题。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问我碳化硅做乙烯环氧化催化剂的载体怎样。说实话,我之前从未关注过乙烯环氧化,也不知道这个过程用什么催化剂。陈总说:“乙烯环氧化用的是氧化铝负载的银催化剂,用碳化硅做载体肯定更好。”他还告诉我,他在(浙江)乍浦有一个工业园,旁边就是三江集团的乙烯环氧化工厂。如果碳化硅能用于乙烯环氧化催化剂的话,他就能让三江集团的工厂用上。由于我对乙烯环氧化一点儿也不了解,所以没敢接下陈总的话题。

      陈总走了以后,我开始从网上了解乙烯环氧化反应过程。这是一个强放热的化学反应过程,工业上用阿尔法氧化铝负载的银为催化剂,载体不导热而且比表面积非常小,只有1-2平方米/克。我觉得碳化硅做这个反应的催化剂载体,应该有优势。首先,碳化硅导热性好,大约是氧化铝的10倍,可以及时将反应产生的热从银颗粒上拿走,转移到碳化硅载体上。这样,就可以避免反应过程中银颗粒温度剧烈升高。我们知道,作为活性中心的银颗粒温度升高,必然会导致催化剂选择性的变化,甚至会引起催化剂烧结。其次,碳化硅比表面积有50多平方米/克,银颗粒在碳化硅载体上可以分散得更好。一般来讲,金属的分散性好,催化活性也好。此前,我一直关注的是碳化硅载体在催化加氢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有了这两个判断以后,我开始重视乙烯环氧化这个重要的工业过程。

      大约两个星期后的一天,学校通知石化联合会征集“科技指导计划”项目建议,让大家写。我就根据最近对乙烯环氧化过程的了解,写了一个项目建议“新型乙烯环氧化Ag/SiC催化剂的研究”。由于写的过程中,我又看了一些相关的文献,因此对这个课题更有兴趣了。4月份的时候,学校和中石油计划建设“联合创新中心”,让大家报课题,我又把乙烯环氧化报上去了。不久,中石油化工研究院兰州中心的一个老师就给我来电话,询问相关情况。

      之后经过多轮论证,这个课题终于得到中石油的支持。李祥同学也是在这个课题立项后到我们组读博士的,因此这个重担自然就落到他身上。这个课题想着容易,做起来却是问题一个接一个,而且都不好解决。好在经过李祥同学几年的努力,我们对乙烯环氧化这个过程有了一些新认识。例如,在传统的银/氧化铝催化剂上,乙烯和氧气的活化都发生在银表面。而在银/碳化硅催化剂上,乙烯和氧气分别在碳化硅和银两个不同的表面活化。这样,我们关于金属-载体协同催化的概念就从加氢过程拓展到了氧化过程。尽管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可能还不够充分,它也可能是错误的,但是“新观点”总比“没有观点”要好一万倍。

      银/碳化硅催化乙烯环氧化是一条布满荆棘、但也充满希望的路,最早给我们指这条路的人就是陈海贤董事长。

(感谢浙江海虹董事长愿意实名出演)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郭向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232-148691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