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丁堡皇家植物园(RBGE)2025年版活植物收藏政策以“为植物人类地球共创未来”为愿景,构建了科学、保护、生态、教育多维度协同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种子库-活体栽培-野外恢复”三级保护体系、十年四维目标模型(收藏质量、价值实现、合规伦理、保护贡献)及数据驱动的管理创新,实现对全球2.3%受威胁植物的迁地保护,同时发挥生态服务(年固碳200吨、缓解热岛效应)、公众教育(年服务100万访客)与全球协作(牵头杜鹃与针叶树保护联盟)等功能,为植物园活植物收藏提供了“从科学保护到社会价值”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01 图说RBGE活植物收藏政策
02 对我国国家植物园制定更新“活植物收藏政策”的意义
(1)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战略响应
当前全球38.4%的有花植物面临灭绝风险,我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大国,国家植物园需通过系统性政策构建本土及全球受威胁物种的“安全网”。RBGE政策中“受威胁物种占比提升至25%、30%用于野外恢复”的目标,启示我国需将活植物收藏与《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衔接,明确收藏对物种存续的实质贡献,填补部分珍稀物种(如极小种群植物)迁地保护的空白。
(2)提升收藏质量与保护实效的制度保障
RBGE通过“收藏健康指数”(物种丰富度、数据完整率≥100%、鉴定准确率≥95%)量化收藏质量,我国国家植物园可借鉴此类标准化指标,解决当前部分收藏中“重数量轻质量”“记录碎片化”等问题,确保活植物资源既能支撑科研(如气候适应性研究),又能为野外回归提供遗传多样性充足的繁殖材料(如RBGE对朱红大杜鹃采集3个种群、遗传变异度达0.82)。
(3)强化生态服务与社会价值的功能定位
RBGE政策强调“最大化植物对社会的生态、经济与文化价值”,如年固碳200吨、降温效应覆盖5平方公里。我国国家植物园可依托政策明确“生态服务量化目标”(如固碳量、洪水缓解效益),同时开发“植物价值评估指标”,将收藏从“科研展示”拓展为城市生态修复(如缓解热岛效应)、公众休憩与文化传承的综合载体,提升社会认同度。
03 对我国国家植物园制定政策的具体启示
(1)构建多维度量化目标体系,强化政策可操作性
· 收藏质量:参考RBGE“收藏健康指数”,建立包含“受威胁物种占比、遗传多样性完整率、病虫害发生率”的评估模型,对极小种群植物实施“季度监测+数据完整率100%”管控。
· 保护贡献:开发“物种保护优先级算法”,基于濒危等级(CR/EN/VU)、生态功能(如旗舰物种)、科研价值(如系统发育关键种)排序,优先收藏对野外恢复有直接支撑的物种(如RBGE将30%受威胁物种用于野外恢复)。
· 价值实现:设定“年访客量+教育覆盖人数+生态服务量化值”目标(如RBGE计划年访客120万、教育覆盖8万人),避免政策空泛化。
(2)完善“三级保护体系”,打通从收藏到野外的全链条
· 种子库与活体协同:借鉴RBGE“中期库(5℃)+长期库(-20℃)双份储存”模式,建立我国濒危植物种子/孢子库,对顽拗性种子(如木兰科)开展离体保存,同步记录采集地GPS、海拔、共生菌等生境数据(如RBGE的CMS系统关联DNA样本与标本)。
· 野外回归技术标准化:参考RBGE NRF项目流程(“孢子繁殖→生境模拟→共生菌接种→原生境定植”),针对我国本土濒危物种(如华盖木、百山祖冷杉)制定“从实验室到野外”的技术规程,提升回归成活率(如RBGE岩蕨回归后个体从30株增至120株)。
(3)筑牢合规与生物安全防线,防范跨境风险
· 国际国内法规衔接:全面对接CBD、CITES等公约,建立“植物材料移动三审三查”流程(申请书+检疫证书+风险分级),对高风险来源地(如东南亚热带区)实施“双重隔离12个月+分子检测”(参考RBGE南美/非洲材料隔离制度),确保引种合法透明。
· 生物安全纵深防御:在园区设置“双区隔离房(HEPA过滤+独立通风)”,每年开展“检疫性害虫入侵应急演练”(如24小时封锁-检测-销毁流程),将生物安全事件发生率控制在“≤0.5起/年”以下,防范松材线虫等入侵物种传入。
(4)以数据驱动管理与气候适应,提升收藏韧性
· 遗传多样性动态监测:对收藏物种开展SSR分子标记分析(如RBGE朱红大杜鹃遗传变异度0.82),避免“单一来源种群”导致的遗传衰退;建立“植物气候适应性数据库”,模拟2050年气候变化下物种潜在分布(如RBGE将欧洲云杉迁往降水高30%的园区)。
· 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推广“雨园集水(如RBGE年收雨水5000m³)+滴灌传感器节水30%”模式,在温室改造中采用“分区温控(干旱/热带气候区)+红外传感器”(参考Biomes项目能耗降25%),实现“低碳收藏”目标。
(5)构建全链条教育与公众传播体系,扩大政策影响力
· 分层教育体系:借鉴RBGE“园艺学徒计划(三年制轮岗)+MSc植物保护(与高校合办)”模式,在我国国家植物园设立“从职业技能(如园艺师)到科研人才(如植物保护硕士)”的培养通道,输出专业保护力量。
· 数字传播矩阵:开发“活植物收藏数据库平台”(参考RBGE Garden Explorer访问量120万次),公开物种信息(如采集地、濒危等级、保护故事);通过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微信视频号)推广“濒危物种周更故事”,提升公众参与度(如RBGE Instagram单篇阅读量5万+)。
(6)强化全球协作与本土特色结合,提升国际话语权
· 全球协作网络:牵头组建“东亚特有植物保护联盟”(如RBGE协调12个植物园共享杜鹃遗传数据),与东南亚、喜马拉雅地区植物园共享“极小种群植物繁殖技术”,输出我国保护经验。
· 本土文化融合:在收藏中突出“中国特有属种”(如珙桐、银杏)与“传统药用植物”(如红豆杉),开发“植物文化价值评估指标”,将政策与中医药传承、生态文化保护结合,形成兼具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的收藏体系。
04 结语
RBGE活植物收藏政策以“科学保护为核心、量化目标为支撑、社会价值为导向”,为我国国家植物园提供了从“收藏管理”到“保护实效”的全流程参考。我国可立足生物多样性大国定位,通过“量化目标-三级保护-合规防御-教育传播-全球协作”五位一体政策设计,将国家植物园打造为“全球物种保护枢纽”“本土生态修复引擎”与“公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为实现“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提供中国方案。
原文译文参见
科学网—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活植物收藏政策(2025年版) - 廖景平的博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廖景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998-150574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