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茂伟
高大衔接的心理调适:是趋乐避苦还是艰苦奋斗 精选
2023-7-2 17:31
阅读:3418

如果说总结高中阶段的得与失是准大学生们踏进大学之门的起点,那么在高大衔接上还要有一个心理调适,那就是,我们要打破那种大学再没有高中阶段的痛苦与拼命这种看法,而是要承认大学并不是轻松与快乐的代名词

人们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很多人也许一比较就会这样认为,之于高中阶段可以说是艰辛磨砺的阶段,而且似乎较之于大学阶段而言,高中这个阶段的磨砺是被学校和各科老师安排好了的、持久的、不磨不行的,甚至是万分痛苦的;但之于大学阶段那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它似乎不再需要按照高中时按部就班的枯燥的学习了,或者说也没有痛苦的磨人这种东西了。真的是这样的吗?即便如此,这也并不意味着大学就是轻松的、快乐的。

如果高中是“宝剑锋从磨砺出”的阶段,需要千锤百炼始出来的精神与勇为,那么大学便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历程,也需要千辛万苦方卓越的心理与行为。或者说,高中阶段的艰苦是强烈的、显性的的状态,而大学阶段的艰苦可能是缓和的、隐性的状态。

大学的3年或4年,一个人想把学业修好、大学上好势必要经历一段艰辛的历程。这就是我们现在还要提倡艰苦奋斗精神的一种现实写照,虽然现在的艰苦奋斗可能大部分不再是物质上的艰苦奋斗,但任何成功和硕果的取得,不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从来都需要一种心理、精神上的艰苦奋斗。也就是说,我们大学三年或四年要想成为优秀的大学生、取得卓越的成就,就需要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姿态和心理准备,并付诸实践、且行且成,这一种艰苦奋斗的心路历程

那么为什么社会上有种氛围总在渲染大学是轻松和快乐的呢?撇开一些误解之外,我想有些大学生的表现和所作所为确实给人一种大学很轻松很快乐的感觉。有些大学生确实是以“快乐的大学”为主导的,有的大学生甚至还是及时行乐的,而这可能与“人性的弱点”有关。其实,古今中外都有人描述人性是趋乐避苦的,尤以西方近代以来的功利主义为甚。而趋乐避苦很多时候确实也是人性的一种客观状态,或者说是人性的一种现实情状(正如有些中国古代思想家称之为“人情”)。

而且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一旦有了趋乐避苦的环境、条件、氛围等,可以说很多人都可能会顺从趋乐避苦的。而大学阶段恰好给一些大学生制造了这样的环境、创造了这样的条件、营造了这样的氛围,而不论这种环境、条件、氛围是怎样在大学形成的。换言之,有些大学生如果他/她们一旦有机会那么他/们就绝对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或者说很容易陷入趋乐避苦而无法自拔。这或许符合人之常情,而正是这种人之常情的存在,才需要给准大学生们提个醒:大学是不能够顺从这种趋乐避苦的人情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想说的是准大学生一定要切记:千万不要像中了某种魔咒似的,或者说一定要跳出这样一种似乎很流行的心理与行为习惯,那就是;高中阶段实在是太苦了,牺牲了我那么多快乐,所以在大学的岁月里我一定要把大学之前所有应该有的快乐都统统给弥补回来。而一个大学生一旦有一个这样的想法,他/她就很有可能发生了一种心理上的转变,即选择或寻求快乐而逃避或害怕痛苦。比如有的大学生在选课上是以课程好不好过、老师管的严不严为标准的,难的课程是要首先排除掉的;又如有的大学生在专业修为上是奉行“六十分万岁”的,只求不挂科,得过且过而已;再如有的大学生甚至完全把学习视为业余而把各种玩当成了主业,他/她的大学完全是在玩中度过的,以至于连毕业都毕业不了。

有的大学生认为,不快乐的大学是没意思的,不快乐的青春是乏味无趣的。巴金曾说过“青春毕竟是美丽的”,而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们谁又不希望自己的青春是美丽的呢?那么,什么样的青春才是美丽的呢?答案可能有、也可以有千万种,但不论是哪一种,都不能绝对地认为快乐是青春的全部。这就需要准大学生们保持一种警惕,千万不要过于放松,即便你在高中时确实很苦,也不要想着到了大学就可以毫无顾忌地乐了!

这就需要另外一种心理转型或心理调适,即从“宝剑锋从磨砺出”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转变。两种状态在本质上似乎是一样的,都在表达回报需要艰辛的付出,而我觉得这种转变能够很好地表达从高中到大学所要呈现的不同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形态。

大道理就不说了,一言以蔽之,专业修好、学有所成、品行修养、素养养成等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劲头。保不准很多时候还要有趋苦避乐的勇气和魄力,以取得卓越的学业成就、实现心目中的梦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闫茂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9658-139377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