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星球上,星友 Victor 提问:
王老师阅工具无数。
我很好奇王老师究竟是如何选择工具的?思考过程会是怎样的?
在不断使用探索新工具的过程那么原来已经用顺手的工具不是有很大的迁移成本吗?这点如何平衡呢
工具愈发多的情况下,无疑增加了选择成本,在使用这些纷繁复杂的工具时,王老师的内功心法是什么?
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所以撰文来回答。
选择 你问我如何选择工具,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我的方法可能跟你,或者说大多数人,不太一样。你可能每天都有具体的任务要完成,然后会去寻找最擅长解决这些任务的工具,对吧?这确实是知识工作者发现、选择和应用工具最常见的路径。
我的情况稍微有点特殊。因为爱好的关系,我经常在少数派网站上写工具评测,或者在得到 APP 上给大家分享如何用工具做科研,总会有一些工具的开发者主动联系我,让我 试用他们的产品 。
此外,我自己也会深入地去研究和测试各种工具,有时候甚至需要把这些工具组合起来形成一套高效的工作流,这种探索的过程有时候就真的 会形成论文 ,跟我平时的科研工作相辅相成。
这导致我接触的工具种类会更多,处理的信息量也会更大一些。不过,这并不奇怪,毕竟术业有专攻嘛。
面对这么多的工具,我始终秉持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某个工具做得非常好,我会努力去挖掘它的亮点,看看它究竟能在哪些具体场景帮到我们。如果有一些地方还不够好,我也不会急着否定,而是会持续关注,期待它不断改进。特别是那些迭代迅速、能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工具,我一般都会持续跟踪,定期介绍给大家,就像之前我持续关注并 介绍 Tana 的各种进展一样 。
迁移 发现了一个很好用的新工具,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要把所有数据马上搬过去。从 Roam Research 之后,我几乎就再也没进行过那种把所有数据「一次性搬家」的大迁移了。从印象笔记到 Roam Research 的迁移应该是我最后一次这么大规模的数据「搬家」,现在回头看,那次迁移确实是明智的,后来我 也彻底告别了印象笔记 。
为什么后来不再轻易做这种数据「大规模迁移」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我们日常处理的任务多种多样,但真正需要调用全部知识储备的任务却非常少。而且今天信息爆炸,你的「全部家当」—— 包括所有的笔记、想法,甚至照片 —— 恐怕大部分工具的同步空间都装不下。即使勉强能放进去,工具本身也未必能高效地帮你检索和应用这些庞杂的信息。因此,我觉得我们真没必要非得找到一个能「包治百病」的完美方案。
我现在更喜欢「因事制宜」。比如最近试用 Dessix 时,我确实转移了一部分自己已发表过的文章进去。
之前测试 Flowith 的时候 我也做过类似的事 。
不过,这种局部的迁移完全是因为我需要用到它们特有的知识库功能,属于临时性的操作。
那么,大量的数据该如何安置比较妥帖呢?我的建议是,找一个尽可能靠谱的地方,比如免费或成本可控的云端服务,把重要的、量大的数据存进去,并且多做几个不同地点的备份。这种做法比起每次有新工具出现就不断折腾迁移,要更加稳妥和实际。
心法 在使用工具方面,我经常推荐「善用佳软」张玉新老师提出的一个概念:「重器轻用」。
简单来说,一个软件可能提供了二十个功能,但你真正用到的或许只有其中的一两个。这时候你可能会纠结:「我付了二十个功能的钱,却只用一两个,会不会亏了?」其实完全没必要这么想。
你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这个工具能够进入你的视野,本身就是一种缘分。它只要能帮你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完成一项关键任务,这本身就已经很难得了。千万不要对一个工具求全责备,就像汉景帝曾经说过的:「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我们用工具也是一样,没必要非得把它的每个功能都用遍,才觉得「没浪费」。
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尤其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和创造力,工具能够把它们顺利呈现出来,提供助益,这种价值远远超过了几百甚至上千元的软件订阅费用。只要这个工具我不是完全闲置,它偶尔能帮到我一些关键的地方,我觉得订阅它就是值得的。所以你也大可不必为暂时没用到某个功能而焦虑。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工具而陷入一种「手持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想敲」的状态,更没必要强迫自己天天打开某个已订阅的软件。我可能这个月订阅了一款工具,但一次也没打开过,这完全是因为这个月恰好没有对应的任务需求。但下个月呢?可能我就需要频繁地使用它,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关键是,我们不要在工具的选择上纠结太多、内耗过多。只要一个工具带来的价值最终超过了它的订阅成本,对我来说,就是一笔非常划算的投入了。当然了,我也不建议你不由分说超出预算订阅过多软件应用,因为账单可能会给你带来焦虑。对吧?
小结 简单总结一下我在选择工具,特别是笔记效率类工具时的心得。
选择工具时不必追求完美,关键看其核心价值;数据迁移应避免大规模 “搬家”,优先稳妥备份,仅在需要特定功能时做局部、临时迁移。
奉行 “重器轻用” 原则,即便只用一个软件的一两个功能,只要它能解决关键问题、提升价值,就物有所值,无需强迫自己用遍所有功能或过度内耗。
希望对 Victor ,以及对你,都能有帮助。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请点击文章底部的「推荐到博客首页」按钮 。
如果本文可能对你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 给他们。
欢迎关注 我的专栏 ,以便及时收到后续的更新内容。
延伸阅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树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77709-1483874.html
上一篇:
伪装成浏览器的 AI Agent,好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