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仍飞
运动人体科学的“失衡”与“思考” 精选
2025-8-10 11:22
阅读:5052

运动人体科学的“失衡”与“思考”

史仍飞/文

matt-lee-vLCFUqY3y5M-unsplash.jpg

刚刚结束的一个学期的课堂上,给博士研究生分享了两篇短文“Are we losing the art in the science”、“Is molecular biology yet a science?”,分别来自运动康复专家Alan Hazlett和科学评论家John Maddox。文献有些久远啦,还是有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学生分别谈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想,我从中也受益颇多。

在数据驱动、一切可以检测的时代,运动人体科学看似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各类高精度仪器、海量数据模型、分子层面的研究,让我们仿佛可以“看透”一个运动的生物体的全部潜能。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当科学越发精密,人文温度和批判思维正在悄然淡出。精确”可能掩盖了真实:“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这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座右铭,提醒我们保持对科学的质疑精神。然而,今天的科学研究,崇尚高影响因子期刊的文章,却常常陷入一种“文献即真理”的幻觉中。在运动科学研究中这种现象也较为突出。

Hazlett在文章中提到,许多从业者在面对一篇“权威”论文时,往往选择直接套用其中的方法,而不是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适用边界。运动科学中的训练和康复不再是一门“活的艺术”,而更像是对公式和流程的照本宣科。试想,一个研究显示A方案对某类运动员有效,于是被大规模推广,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一点:每一位运动员,都是独立个体,都是不同的。研究中的平均值,可能根本不适用于眼前这个独特的身体与心智的集合体。

运动人体科学的“艺术性”

今天,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我们拥有比以往更多的指标:心率变异性、肌电活动、激素及血液生化指标的浓度、步态对称性……一切似乎都能量化。然而,Hazlett质问:“你如何用一个数字去衡量一位运动员轻声说出的那句‘我今天感觉不对劲’?”

当然,数据可以辅助决策,但不能替代人本感知。经验丰富的教练和康复师,用肉眼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心感受,他们所做的判断也许无法量化,却往往更接近真相。这正是“科学的艺术性”所在。

与此同时,Maddox在较早的一篇评述中质疑分子生物学:他形象地称一些研究只是在比较电泳条带的粗细和位置,却从不关心这些蛋白质的实际浓度是否足以引发生理效应。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运动人体科学。例如,我们知道某项训练可以提升乳酸阈值,但具体提升多少?对于哪类运动员提升幅度最显著?对后续训练安排有何量化指导意义?——太多问题,研究无解。如果没有基本的生理生化学理论,没有对人体复杂系统的定量理解,所谓“科学训练”便容易沦为“数字游戏”。

面对这些困境,出路在哪里?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运动科学不是冷冰冰的实验,而是人与人之间充满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互动。尊重经验、聆听身体,才能让科学真正服务于个体。

其次,应加强定量化思维与建模能力。正如Maddox所言,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看见差异”,而要进一步探究“差异的程度与相应的机制”。未来的运动科学应具备跨越分子、细胞、系统乃至行为层面的量化能力,真正揭示“训练—反应”之间的数学关系。今天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发现规律的时代,中国工程院丛斌院士在一篇文章指出生命科学研究的困惑还是 “做实验找规律”的老办法。生命系统非常复杂,要想推动医学从“治病”走向“预防和健康”,必须收集高质量的数据,把不同层次的信息结合起来,用新方法找到生命运行的整体规律。运动人体科学专家段锐提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应去除无形边界,聚焦科学问题。均提出系统研究、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最后,跨学科合作将是关键。当前研究中仍存在形式主义、经验主义、量化不足等问题。运动的人体真得很科学,我们需要的,不是对科技成果的盲目崇拜,而是对“复杂人类”的深刻理解。工程师、数据科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共同参与,才能构建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体运动图谱,运动人体科学才能迈向成熟。

 

主要参考文献

  1. Alan Hazlett. Sports Science & Medicine: Are we losing the Art in the Science. SPSR - 2020 | May. | 91 | v1

  2. Maddox J. Is molecular biology yet a science? Nature. 1992 Jan 16;355(6357):201. doi: 10.1038/355201a0. PMID: 1731213.

  3. 丛斌,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命科学进化带来的思考,《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7日 07版).

  4. 段锐,李跃程.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发展的问题反思与展望[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5,49(04):18+29.DOI:10.16099/j.sus.2024.10.07.000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史仍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74215-149713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