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仍飞
阅读一本书——《杂食者的两难》 精选
2024-11-15 11:31
阅读:6557

阅读一本书——《杂食者的两难》

 史仍飞/文

微信图片_20241115112621.jpg

《杂食者的两难》这本书,作者开篇就抛出了问题“杂食者的困惑和困境”。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古老的西方谚语“you are what your eat”告诉我们,“我们吃下去的东西以及吃东西的方式,都会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人”。人类吃什么、怎么吃,强烈决定了人类利用这个世界的方式,以及改变世界的幅度。现在想想,人类扰乱碳循环系统已造成全球变暖,而扰乱氮循环系统的后果更难预测,但严重程度可能不亚于前者。

在这个星球上,人类一直处于“吃”与“被吃”的食物链条上,也就是作者写作本书思路,我会在接下来介绍。20世纪后半期,在食品工业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已经创造了全新的食物链。如今,餐桌上的食物与其原始来源相距甚远,而我们身处工业化食物链的末端,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的深层联结,也难以分辨哪些食物是该吃的,哪些是不适合的。于是,当我们站在超市货架前或坐在餐桌旁时,面临着“杂食者的困境”:该选有机苹果还是普通苹果?如果选有机的,那是应该买本地产的,还是进口的?该吃野生鱼还是养殖鱼?到底该吃肉,还是该吃素?

关于作者:迈克尔·波伦 Michael Pollan,美国著名的饮食作家,其作品多次获得具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

2009年获选《新闻周刊》十大思想领袖,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2013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食物之神”。代表作《杂食者的两难》《烹》《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至今仍是饮食写作的典范。

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闻学教授及科学和环境新闻学奈特项目的主任,但迈克尔·波伦更像是一位热爱田野调查的美食侦探,从农场到超市,再到制作出各种美食的厨房,研究食物从产地到餐桌的过程,同时对饮食文化背后的人类社会困境进行思考。他也是自然爱好者,他将走访田园的体验化作优美而幽默的文字,为工业化食物链下的人类,指出一条古朴、美好且真实可行的路。

这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从食品工业化,引出有机农业,再到作者亲身体验,讲述最原始的狩猎与采集方式展开叙述。 作为一名美国人他谈到,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有自己较为固定稳定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而像美国人是个民族大杂烩,来自不同地方人都会把原有的饮食习惯带过去,久而久之,他们并没有稳定的饮食习惯,从而更容易受困于杂食的两难,被食品公司牵着鼻子走。而像我们国家,有深厚的饮食文化,虽然也受所谓有机食品,健康食品影响,但整体还是遵循老祖宗的教训,“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 “冬吃萝卜夏吃姜”等等。当然,新一代年轻人偏爱现代快餐文化,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从本书的内容来看,作者主要探讨了现代人面临的饮食选择困境。波伦通过深入调查和访谈,揭示了‌工业化食物链、‌有机食物链和‌采猎食物链的运作方式,揭示了现代食品工业的真相。

首先是工业食物链:这是目前全球主流的食物链,以大规模生产和加工为主,虽然提供了丰富的食品选择,喂饱了人类,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工业化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工业化养殖和加工食品中常使用抗生素和添加剂,长期食用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大规模单一作物种植导致土壤退化,环境破坏。

迈克尔·波伦通过玉米在食品系统中的核心角色的案例。他分析了从玉米生产到畜牧养殖再到加工食品的各个环节,批判性地探讨了工业化食品系统的运作方式及其对健康、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现代农业中,玉米被大量种植,不仅用于食品生产,还用于饲养牲畜、生产玉米糖浆和其他工业产品。波伦深入研究了爱荷华州的玉米种植情况,揭示了美国农业政策如何通过补贴促使农民大量种植玉米。这导致了玉米的过度生产,进而渗透到几乎所有加工食品中。

为了展示工业食品链如何直接影响消费者,波伦特别选择了”麦当劳“ 作为例子。他跟随一个普通美国家庭到麦当劳用餐,并分析了他们点的食品背后的供应链。他指出,几乎所有快餐中的成分,无论是牛肉、鸡肉,还是面包、饮料,最终都与玉米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例如,汉堡的牛肉来自以玉米饲养的牛,而饮料中的高果糖玉米糖浆则是从玉米中提取的。通过麦当劳这个快餐行业的代表,波伦揭示了整个工业食品链是如何高度依赖于廉价、工业化生产的原材料(尤其是玉米),并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加工来提供廉价的快餐。这一过程中,食品的质量和营养被忽视,而其对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却被忽略。

他不仅揭示了工业化农业和食品加工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和环境,还探讨了这背后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如何推动这些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波伦对工业食品链的批判引发了对可持续、健康的食品生产模式的更深层次的反思。

其次是有机食物链有机农业理论上追求天然和环保,但在现实中往往被资本操控,变成了宣传噱头,失去了其初衷。

波伦深入探讨了美国有机食品零售巨头”Whole Foods“ 的运作方式,展示了有机食品产业化的现状。Whole Foods标榜销售“有机”和“天然”食品,成为了许多消费者认为健康、环保的选择。然而,大多数在Whole Foods销售的有机产品依然来自大规模农业企业,与小型有机农场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目标渐行渐远。例如,Whole Foods的许多“有机”产品实际上由大型跨国企业生产,这些企业虽然遵守有机认证标准,但在规模和运作模式上与工业化农业类似,运输距离长、能源消耗大,导致“有机”并不完全等于环保。

波伦还介绍了加利福尼亚的大型有机农场”Earthbund Farm“。这是美国最大的一家有机蔬菜生产商,专门生产有机沙拉和其他蔬菜。这些企业虽然遵守有机农业的基本规则,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但它们在大规模生产的过程中依然依赖机械化、化石燃料运输等模式。波伦指出,有机产业的规模化使其变得越来越像传统的工业化农业,虽然比传统农业更环保,但并没有完全摆脱工业化带来的弊端。

波伦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揭示了有机食品在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中的权衡和困境。他指出,随着有机食品进入主流市场并逐渐产业化,它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需求、运输、包装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有机食品虽然在标签上是有机的,但实际生产过程与传统的工业农业并无太大不同。这让许多消费者对“有机”食品产生了误解,以为只要是有机的就是环保的。

波伦揭示了“有机”概念的复杂性,鼓励读者深入思考食品供应链,并质疑当今有机食品市场是否真正实现了初衷——对环境更友好、对健康更有益。现实中有机农业在现实中与普通工业种植的区别不大,仍然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家禽家畜的饲养环境也没有显著改善。

第三部分,作者通过身体力行探访了采猎食物链。这是一种更原始的获取食物方式,强调顺应自然和生态平衡,但难以大规模推广。受食品工业影响,人们往往追求方便快捷的加工食品,忽视了食品的来源和健康。

迈克尔·波伦通过亲身实践,探讨了人类原始的食物获取方式,即狩猎、采集和自给自足。

波伦亲自体验狩猎,真切感受到食物获取的劳动与回报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感受到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他发现,狩猎是一种直接且原始的食物获取方式,与现代食品系统中的分离感形成了鲜明对比。除了狩猎,波伦还参与了“野生蘑菇的采集”。这一过程需要对生态环境和植物知识有深刻理解,因为有些蘑菇是有毒的,采集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相比超市购买的蔬菜,采集野生食物是一种更加自给自足、亲密接触自然的体验。波伦从中感受到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满足感,这与现代人从商店购买加工食品的体验完全不同。

波伦不仅狩猎和采集食物,还尝试将所有的食材整合在一起,制作了一顿完全来自自然的“自给自足”大餐。这顿晚餐是由他自己狩猎。他的目标是从头到尾掌控每一种食材的来源,确保食物尽可能自然和原生态。这顿晚餐不仅是一次美食体验,更是波伦对现代食品体系的一种反叛和反思。他通过这次经历强调了现代消费者与食物来源之间的疏离,呼吁我们重新思考食物的获取方式以及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波伦在“狩猎—采集食品链”的探索中,深入讨论了狩猎和采集所带来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特别是在野猪狩猎的过程中,他反思了杀戮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以及现代社会如何看待杀生与食肉。他指出,现代工业化食品生产将人们与食物的来源隔离开来,使得许多人对肉类的生产过程一无所知,从而形成了一种“不杀而食”的心理状态。波伦认为,狩猎虽然残酷,但它使食物的获取过程变得更加透明、直接,让人意识到每一块肉背后都有一条生命的牺牲。相比之下,工业化肉类生产通过将动物集中养殖、宰杀、加工、包装,模糊了这一生命与食物的直接联系。波伦认为,狩猎是一种更为诚实的食物获取方式,促使人们对生命、自然和食物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

波伦通过狩猎和采集的体验,深刻反思了现代工业化食品系统带来的疏离感。在工业食品链中,消费者与食物的生产过程几乎完全隔绝,食物从农场到餐桌的过程变得隐蔽而复杂。而狩猎和采集则是非常直接的食物获取方式,它要求人们回到自然中去,重新与土地和生态系统建立联系。

作者通过亲身实践,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食物获取的透明性、道德困境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感。这一部分不仅是对古老食物链的探索,也是对现代食品体系疏离感和工业化弊端的深刻批判。

通过这些内容的梳理,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都逃不过资本的垄断,产业链统治下的食物,引发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选择更健康、更环保的饮食方式,以应对“杂食者的两难“。

作者通过本书,让我们明确正面临的困惑。

1. 健康困惑:什么食物对我们有益?

随着食品种类的丰富,特别是在现代工业化食品系统下,杂食者面临的一个主要困惑是如何选择健康的食物。此外,食品广告和营养学信息的纷繁复杂让消费者感到困惑不已:是否该选择低脂食品?碳水化合物是否对健康有害?是不是有机食品就一定更健康?这些问题让现代人越来越难以做出健康的饮食选择。

2. 伦理困惑: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

波伦提出,随着食品生产越来越工业化,消费者与食物来源的距离越来越远。现代人很少真正了解他们所吃的食物是如何生产的,特别是肉类产品。工业化养殖中动物的生活条件常常恶劣,屠宰过程不透明。

这一困惑在食肉与素食的辩论中尤为突出。波伦反思了食肉的伦理问题,尤其是在工业化养殖的背景下,许多消费者不得不面对自己所吃的肉类背后的动物痛苦和环境代价。这让很多人陷入了伦理上的两难:既享受食肉的美味,又感到对动物福利的内疚。

3. 环境困惑:我们的饮食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现代食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是波伦提出的另一个重要困惑。工业化农业,特别是玉米、大豆等单一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导致了土地退化、水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工业化畜牧业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和过度的水资源消耗也对地球造成了巨大负担。

消费者在面对这些现实时,常常感到困惑:如何选择对环境负担最小的食物?是支持有机食品,还是尽量减少肉类消费?这些问题加剧了人们在日常食物选择上的困惑,因为现代食品体系的复杂性让环保选择变得模糊不清。

4. 文化困惑:如何保持饮食文化的身份?

波伦还讨论了饮食文化的困惑。现代社会全球化和快餐文化的兴起,使得传统的饮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许多人不再按照祖辈流传下来的饮食习惯进食,而是更多地依赖速食、外卖和快餐。杂食者不仅要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还需要面对饮食文化的流失,饮食不再是传承文化和社交的重要部分。

5. 经济困惑:我们能负担得起健康和可持续的食物吗?

波伦提到,有机食品、可持续农业生产的食物往往比普通工业化生产的食品更加昂贵,这使得经济层面的困惑成为杂食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消费者在经济和健康、环保之间需要权衡:是否有必要支付更高的价格来购买有机食品或可持续肉类?还是应该选择更便宜但可能对健康和环境有害的食品?

这种经济上的两难让许多消费者感到无奈,尤其是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健康和环保的前提下,做出经济上合理的饮食选择。

6. 信息困惑:我们如何应对食品信息的过载?

现代食品系统中存在大量混杂的信息,波伦指出,消费者往往被营养学、广告和食品包装上的各种信息淹没。这种信息的过载让人们难以辨别哪些是可靠的建议,哪些是营销手段。关于营养、健康、减肥的流行趋势不断变化,导致人们在选择食物时感到更加困惑。

此外,食品标签(如“有机”、“天然”、“低脂”等)有时也会误导消费者,让他们认为某些产品比实际更加健康或环保。因此,波伦认为,信息的混乱使得杂食者难以在科学和市场宣传之间找到平衡。

波伦通过这些讨论,反思了我们与食物的关系,指出现代食品系统的复杂性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选择,同时也加深了我们的困惑。他呼吁消费者更有意识地选择食物,并重新审视与自然和食物的联系。

作者说,如果对美国人进行碳同位素的检测,会发现他们都是由玉米组成的。      他在第一部分的第七章里写到:“麦乐鸡块的原料有38种,我数了一下,其中有13种可以从玉米培育或提炼出来:玉米养大的鸡、变性玉米淀粉(以便把磨碎的鸡肉黏合起来)、单甘油酯、二甘油酯、三甘油酯(这些乳化剂能避免油脂与水分离)、葡萄糖、卵磷脂(也是乳化剂)、鸡汤(以便补回加工时流失的一些风味)、黄色玉米粉和更多的变性玉米淀粉(以便将原料调成糊状)、玉米淀粉(填充物)、植物起酥油、部分氢化玉米油、柠檬酸(防腐剂)。”依赖于食品工业,玉米这种产量高、耐储藏、可运输可深加工的原料被食品工业应用到极致,看似多样的选择之下,很大部分都来自玉米。不仅仅是合成食物的配料表里三分之一来自于玉米,畜牧养殖业的饲料,酿酒业的原料等等都有玉米的大头占比。

不难想象,尽管人是杂食性动物,拥有如此多对于食物的选择权,但还是摆脱不了是由玉米构成的本质。

吃什么,如何吃,为什么吃,这是人类生命中永远无法摆脱的议题,也是作为杂食动物的人类而言永远需要直面的两难处境。

对食物来源的深入了解能够唤起我们对食物的尊重,正如小时候学的那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食品供应链的复杂程度远超许多人的想象,而现代城市生活也与土地渐行渐远,一句诗已难以承载其中的复杂性,或许一本书才能重新唤起我们对食物的感悟。

尽管作者对产业化农业持批判态度,但离开了这种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我们又该如何养活这么多人口?遗憾的是,书中并没有给出这个问题的明确答案。

现代人的生活,为了填饱肚子,食物和农牧业都被推向了工业化的道路。结果呢?我们吃的东西越来越单一,渐渐失去了那原本属于杂食动物的丰富性。虽然不再受饥饿困扰,但营养未必就真的均衡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鸡肉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尝上一口,令人满怀期待。可如今,转眼间,一切食物都变得唾手可得,反倒是“吃得健康”成了新的考量。这变化真叫人感慨,但在这“健康”的背后,究竟藏着多少道理,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参透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史仍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74215-146012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