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仍飞
“大万世居”游记
2023-4-29 11:01
阅读:3138

“大万世居”游记

 史仍飞/文

久未出行,也没有写游记。假期闲来无事,翻手机相册,顺便把参会间隙顺道逛过的古民居记录一下。该民居落于深圳坪山区的“大万世居”。

这是一处位于坪山区大万路33号的大万围村,又称“大万围”, 是全国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方形客家围屋之一。客家围屋,具有“东方古堡”之称,也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该处围屋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共有房屋400余间。

在此之前,从未曾听说过有此地,也只是顺道,在百度地图的指引和朋友的推荐才到此一游,整个游览时间1小时足够。整个大万世居平面呈方形,均为高高的围墙相连,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围村大门向南,门楼上塑有“大万世居”四个大字,正门前有一半月形的池塘,与整个围村相映。阳光下,半月形的湖面与方形的围墙院落形成交错的光影视角,彰显那时建筑设计的美学。

当时正是雨后初晴,远远望去,一弯月池,满眼翠绿。走进去,远处可见一排整齐的围墙围着方形古旧的院落,白墙黑瓦,由于南方阴湿的天气,再加上年代久远,未有翻修处的墙壁已经破损,且布满绿苔。内部街巷四通八达、南北格局对称。从天空俯视,大万世居像一个巨大的“回”字,屋瓦俨然,街道纵横,体现此处主人有别有用心,以及曾氏家风那样端正好义。

从尚未有修复的裸漏围墙可清晰的窥见,原来的古墙墙体并非砖块堆砌而成,而是一种由沙子、黄土以及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夯筑而成的“三合土”结构,辅以红糖、糯米酒等发酵的制作工艺,在过去也算是建筑的上乘用料,非常坚固。穿行在围墙内曲径幽巷,仔细端详每一栋居屋的独具特色的布局和庭院景观,隐约可以察觉世居的过往。每一栋房屋占地面积不过40平米,有天井、主房1间和偏房2~3间,在较大的偏房内还分成两层,有楼梯连接,结构较为紧凑。似乎能感受到当时其乐融融的生活,既相互独立,又传统保守,神韵和雅致并重。围屋四周,还保留着巍巍的炮楼彰显着儒家贵族特有的尊严,高高的围墙守护着千年不变的礼制。

大万世居内部大部分区域尚待修复中,但没有遇到正在施工的工人,已经没有人居住啦,也不适合现代人居住,但整体保存较为完整,也装点了一些旧有的民俗文物,轿、雕梁,蓝染、麒麟舞、缠花等等,保留了客家人的历史民俗和文化精粹。但这一切都无法复制旧时纯手工的技艺,只能作为展示和研究客家人在漫长岁月中变迁的足迹。在院子的深处,有一处摆放文创纪念品和饮品的小屋,有布艺小包、雨伞、水杯、鼠标垫等,感觉不到有任何的创艺物品。

据说该处的大万世居是全国保存较完整的方形客家围屋,但四周已被现代化的楼宇包围,再也不是原来的寂静院落。可以想象若不是周遭的高楼建筑,此处的方形的围屋建筑,则甚为壮观。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把建筑比作是凝固的音乐,客家围屋可能代表了那个时期那片土地上曾经的优美乐章。再看看现在的街市,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已经没有任何美感和创意。如果不是我们还识字的话,若把你丢在任何一个地方,白天看到的永远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晚上呈现的皆是霓虹闪烁的楼宇、色彩斑斓的马路彩带。

大万世居曾经的主人——曾端义,据说是曾子的后代,带领家人从遥远的地方来到深圳坪山,历时数十年,建成大万世居。目前,“大万世居”被列为深圳市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大万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 

cdb575da163e4aacb7b9adc907b2b995.jpeg

图1:上图来自网上(大万世居俯视图)

微信图片_20230425113441.jpg

图2:大万世居围村大门

微信图片_20230429101051.jpg微信图片_20230429101051.jpg

图3 大万世居内一景

微信图片_20230429101348.jpg

图4:尚待修复的墙体

微信图片_20230425115133.jpg

图5:围屋内一景

PP1.JPG

图6:围屋内两排房子(组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史仍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74215-138621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