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模型的学术有效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自20 世纪80年代末这些模型提出以来,商业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其实际有效性因此受到质疑。研究认为,原始模型或许仍可作为改进工作的有益指导,但仅适用于合规质量欠佳的组织。对于更成熟的组织而言,不应采用 “一刀切” 的标准模型,而应自行选择相关维度并设定权重,同时更关注自身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制定过程。
一、对卓越模型批评意见
1.依据模型标准得出的分数不断提高,并不意味着内部与外部缺陷数量会减少,也无法保证客户投诉的数量与激烈程度会降低。
2.那些曾获相关奖项、且已知大力推崇该模型及自我评估流程的供应商,不仅交付的产品与服务存在缺陷,而且似乎无力纠正已出现的问题。
3.管理层与员工对自我评估流程逐渐感到厌倦;在完成约三轮评估后,投入大量资源开展此项工作,却似乎难以产生额外价值。
4.高层管理者将该模型用于评估部门经理,而非借此提升业务绩效。组织在培训评估人员、汇总数据及编制报告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部门经理的关注点却严重偏离——他们更在意达到高层管理者设定的最低分数要求,而非通过精准诊断、执行行动计划来提升部门绩效。
4.将质量管理实践的落地与后续财务绩效挂钩”这一做法并不适合。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一个事实:即便最优秀的公司,其财务绩效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出现大幅起伏。由于头部公司处于动态竞争环境中,它们的业绩往往呈现周期性波动。然而,目前尚无研究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一家公司在竞争对手迎头赶上之前,其高绩效状态预计能维持多久;二是原本的头部公司在被超越后,又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重新追平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将质量管理实践的落地与后续财务绩效挂钩”这一做法的相关性,必然会受到质疑。
二、研究不足的问题
1.在评价过程中,是否需要将模型的全部类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衡量,还是部分类目可单独使用;
2.对于组织而言,即便在某些维度上评分较低,能否通过在其他部分维度上表现卓越,从而实现质量 / 企业卓越。
3.关注“时间”这一关键变量的研究也寥寥无几。例如,目前尚无研究探讨:质量管理实践落地后,需间隔多长时间再衡量其对绩效产生的影响。从逻辑上看,间隔时间过短,可能无法显现出明显效果;反之,间隔时间过长,则可能出现诸多干扰变量,从而抵消质量管理实践本应产生的效果。此外,针对另一时间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处于空白状态,即特定绩效水平达成后能维持多久。
三、为于改进提升,应采用定制化模型
康蒂(Conti,2001)明确认为,该模型并非在所有情境下都具有同等效用。他得出结论:若模型的目的是为奖项评选奠定基础,那么就需要一套标准模型,以便开展组织间的对比;但若是以提升组织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为目的,则需采用定制化模型——考虑到特定组织的自身情况与市场环境,应由该组织自主决定哪些维度、权重等要素具有相关性。如此一来,用于对比目的的自我评价虽可开展,但需仅使用已确定的相关维度。因此,组织的目标应从“在标准模型下跻身全球高分行列”(这种做法可能既无必要也不现实),转向“在客户眼中重要的领域超越竞争对手”。
四、符合性评价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正逐渐减弱
1. 大多数组织已大幅改进内部质量流程与程序,以至于要获取竞争优势,必须依赖那些更难管理、更难衡量的因素。
2. 面对日益不确定的商业环境,组织纷纷收缩业务范围,聚焦自身核心业务,并大幅增加外包业务的使用。因此,其绩效越来越依赖于那些自身影响力有限的组织(即外包合作方)。
3. 当前许多营销环境更强调快速创新,而非追求顶级质量。
五、其他
1.卓越质量或许可由受过专业培训的质量人员进行评估,但对于卓越绩效的评估,鉴于其涉及的复杂性与模糊性,应由那些自身当前(或曾经)负责全面经营管理的人员来开展。
2.采用定制化维度与权重的模型十分必要,因为企业需要实现从 “因过往良好业绩获得认可”,到“更有能力依据竞争对手情况预测未来绩效”的转变。
3.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在多数企业当前面临的情境下 —— 即原有质量实践往往难以适用的情境下 ——该如何维系质量管理(QM)” 这一问题,新观点寥寥无几。
来源:Williams, R., Bertsch, B., Van Der Wiele, A., Van Iwaarden, J., & Dale, B. (2006). Self-Assessment Against Business Excellence Models: A Critiqueand Perspectiv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17(10), 1287–130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10 1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