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鹏翔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毕鹏翔

博文

[论文阅读]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工智能(AI):稀缺性转移与人类的挑战

已有 182 次阅读 2025-9-27 11:56 |个人分类:经济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题 目: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工智能(AI):稀缺性转移与人类的挑战

来源:张晓晶,李晶晶.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工智能(AI):稀缺性转移与人类的挑战[J].财政研究,2025,(07):3-17.

核心观点

经济学的诞生与发展,根植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基本现实。正如罗宾斯(2000)的经典定义所指出的: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与稀缺资源(具多种用途)之间关系的科学。没有稀缺性,便不存在选择问题,经济学亦无由存在。从历史的宏观尺度看,稀缺要素的核心地位从未停留在同一维度,而是伴随技术突破与制度创新不断转移。这种稀缺要素的历时性更替,改变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与约束条件,甚至驱动了经济学理论范式演进。

(一)前工业社会:土地的稀缺性

在农业主导的前工业社会中,土地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土地供给由自然条件决定,且随着人口增长,其人均可得性持续下降,使得土地成为相对稀缺要素。土地稀缺通过价格机制转化为垄断收益,进而产生租金。正如地租理论所揭示的,当土地的边际生产力下降时,肥沃土地便能获取差额地租,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对稀缺资源的控制权。

从供需两端来看,有限的土地供给与不断上升的人口(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刚性约束。土地刚性供给与农业技术的提升,虽带来人均资源的短暂提升,但伴随而来的人口增长,逐渐将新增盈余全部吸纳,使得经济回归原有的人均贫困水平,构成典型的“马尔萨斯陷阱

(二)工业社会:资本与劳动的稀缺性

工业革命的爆发改写了“土地主导”的稀缺格局。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蒸汽动力、机械化生产等技术革命极大提升了生产率,使经济步入人均GDP 持续增长的时代。在工业社会,资本和劳动逐渐成为经济增长中关键的稀缺要素。从资本视角看,资本投入从初期的短缺状态向持续扩张转变,进而成为工业产出的关键驱动力。与前工业时代相比,工业化对机器设备、厂房和基础设施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资本投入成为扩张产出的关键要素。资本投入越多、设备越精良,单位劳动产出越高,资本积累因而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直接驱动力。然而,按照索洛增长的理论,当资本存量扩大到一定程度,其边际产出会递减,资本积累对增长的推动作用趋于放缓,使得稳态条件下人均产出仅受“技术”的影响。从劳动视角看,劳动存在着数量供应与技能结构双重约束。

工业体系既需要大规模劳动力供给,又不断提升对劳动者技能水平的要求。低技能岗位在流水线与机械面前逐渐被替代,而高技能技术工人与工程师却出现结构性短缺,即劳动数量增长未必转化为等比例的有效劳动供给,技能稀缺成为制约技术扩散与资本回报的另一瓶颈。

上述分析表明,工业社会的增长表现为,资本扩张奠定规模基础,高技能劳动力进而吸收与迭代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则在边际产出递减出现时打开新的生产可能边界。然而,工业社会也暴露增长的瓶颈:一是新古典经济学所强调的资本报酬递减,使新增投资拉动效应日益缩小二是高技能劳动力供给滞后。上述增长约束的存在,使得有形资本难以维系增长的边际效益。在此背景下,非竞争性的无形资本(如知识、人力资本等)开始取代边际报酬递减的有形资本,成为新的稀缺生产要素。这一转折奠定了进入后工业时代后“稀缺性转移”的历史逻辑。

(三)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本重要性提升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经济逐步迈入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的新阶段,传统工业体系开始向服务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演进。在这一阶段,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快速发展不仅催生了全新的产业形态,也改变了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知识、技术等无形资本逐渐替代传统有形要素,成为推动增长的关键资源。例如,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从外生给定转变为经济体系内部决定,明确将具有显著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知识”视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

伴随知识经济的兴起,无形资本日益取代传统物质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20 世纪80 年代到世纪之交,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普及为知识资本的大规模积累提供了重要平台,也显著放大了知识溢出效应。1980—2000 年期间,全球人均GDP 年均增长率达到1.58%,明显高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70—1950 年)。该阶段增长率提升不仅源于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体现了知识资本和技术溢出效应的放大。

进入21 世纪后,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无形资本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2000—2022 年全球人均GDP 年均增速达2.40%,该阶段增速已经超过早期工业化阶段。这反映出经济增长所依赖的稀缺要素可能再度发生结构性转移,从土地到资本,再到知识、数据等,要素结构演变影响着经济增长的主路径,也预示着AI 时代新的稀缺瓶颈正在形成。

(四)AI 时代:稀缺性问题的再思考

人工智能的兴起并非割裂于知识经济的发展脉络,而是其自然演进与深化。进入21 世纪后,随着生成式模型、深度学习和大规模语言模型等技术的突破,数据、算法与算力等非物质性生产资料逐渐取代传统要素,成为支撑经济活动的关键要素。这一转变不仅丰富了无形资本的内涵,更改变了稀缺性的结构性基础。

人工智能融合“自动化—生成—优化”的能力,使数据具备了更强的可编程性与经济价值,算法则成为组织认知与决策的核心工具,算力逐渐成为智能系统运行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与传统生产要素相比,这些新型无形资本具有高度的非物质性、可扩展性与网络外部性,通常表现出显著的非竞争性与规模效应。更重要的是,它们依赖于不断积累与优化的反馈机制,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不会贬值,反而可能持续增强其边际效用。这种特性使得无形资本在AI 时代获得了与传统物质资本截然不同的经济地位,逐渐成为新一轮资源结构重组的核心驱动力量。

 )AI增长潜力的机制

人工智能的核心特征在于,通过无形资本(如数据、算法和算力等)与有形资本(如芯片、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打造出能够广泛承担劳动任务并具备生成内容、优化决策与控制实体设备的智能系统。从广义上讲,AI 不仅包括具备生成、推理与学习能力的大语言模型(如ChatGPT、DeepSeek)及其支撑技术(如云计算、预测优化算法等)还包括工业机器人和嵌入式智能实体等

1.优化知识获取机制,缓解高技能劳动力稀缺性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高度依赖于个体经验积累,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高教育成本、长期经验投入以及制度性进入壁垒这使得高技能劳动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增长的核心瓶颈,限制了技术进步的扩散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广度。然而,AI 尤其是生成式AI 大模型(如GPT、DeepSeek 等)的出现,正在显著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AI 具备“知识资本化”能力大量过往依赖个体经验积累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如今可以通过AI模型进行结构化提取并广泛复制。例如,医生的诊断路径、科研人员的实验设计思路等专业性知识,可通过AI系统在用户之间实现共享与迁移。这意味着,AI 技术降低了获取复杂知识的门槛,使大量原本未受完整培训的劳动者也具备执行高技能任务的能力。其次,AI 有助于人力资本供给的扩大。AI 所实现的知识复制与再利用,打破了传统人力资本“不可复制”的特性,使得知识本身具备了接近于“公共品”的属性

2.重构任务空间,拓宽劳动与资本应用边界

AI 技术推动经济增长的另一机制,在于其对任务空间的重塑能力AI不仅能替代原有任务,更能不断拓展新的任务边界,由此打开经济增长的新空间。这种增长并非来源于单纯的效率提升,而是通过引入全新的生产活动与价值创造路径,实现结构性扩张。一方面,AI 改变了任务与要素的匹配方式,重构了生产结构。过去,认知类、高技能任务高度依赖个体经验与训练,形成了增长中的稀缺瓶颈AI系统(尤其是生成式AI)的广义认知能力,使诸如文本生成、图像识别、逻辑推理等任务由人机协同或AI主导完成,将这些高附加值任务从个体知识中“解放”,转化为可复制、可部署的系统性要素。这种任务外包式的调整,提高了认知型劳动的供给弹性,拓宽了资本与劳动的应用空间,增强了经济系统对高价值任务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AI所创造的新任务与新岗位,能够为经济系统注入新增长源泉。这类任务不只是对传统岗位的延伸,而是在AI作为生产工具或协同主体参与下,衍生出的全新劳动形式,如AI训练数据管理、模型微调服务等。这些任务具备较高技术含量与网络依赖,具备强烈的外部性与递增报酬潜力。新任务的扩展,不仅提升了总劳动投入的“有效性”,也带动了配套服务、技能培训、技术集成等新兴产业链条的发展

3.网络效应与规模经济,新型无形资本崛起

      在传统新古典增长理论(如Solow模型)中,资本积累最终面临边际报酬递减(即每增加一单位资本所带来的产出增量会不断下降)的困境,这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AI带来的新型无形资本(特别是数据、算法和算力)重要性不断提升,呈现出与传统有形资本显著不同的回报结构,且这一增长效应相对于电力或互联网而言,外部性和正反馈机制更强、影响范围更广。首先,AI系统本身及其关键投入(数据、算法、算力)具有强烈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AI模型一旦训练完成(高固定成本),几乎可以无限次地服务用户而不会“消耗”自身(低边际成本)。正因如此,AI 的边际生产率可能在一定阶段表现为递增效应。其次,AI的发展高度依赖网络外部性与正反馈机制。一方面,AI 模型的性能随用户规模和应用场景数量的提升而显著增强,即更多用户输入使模型持续迭代优化,进而吸引更大规模用户群体。另一方面,AI平台与生态的扩展极大提升了创新扩散速度和范围,例如,主流云AI平台使得全球数百万企业和开发者能实时获取最新算法和算力,从而形成网络效应下的指数级增长。最后,作为潜在的通用目的技术,AI能够与其他新兴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生物科技等)结合,并通过平台扩散机制,在多个行业与应用领域中叠加放大其影响力。上述特征使得AI产业及其带动的相关产业能够持续吸引资本、人才和创新资源,实现技术和经济的协同增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7332-1503755.html

上一篇:[卓越绩效论文]卓越绩效评价——从获奖组织中汲取经验
下一篇:[读书]《不确定时代的质量管理:穿越周期的华为 》
收藏 IP: 1.80.54.*|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30 0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