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内容原文摘自车广灿研究员著《感悟人生》:
=====================================
新倍频晶体 2KIO₃·HCL 的发现
这里首先介绍一下该晶体的生长者李永津。李永津是我山东大学化学系同年级同学,与我同时进入物理所工作。他的一支小腿有点残疾,走路略有不便,但非常聪明,学习成绩非常好,做事非常认真仔细,在生长LiIO₃单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该科研项目的总协调人是当时的晶体室主任李荫远院士。
下面叙述一下该新材料的发现过程。我和李永津是老同学,经常在一起抽烟,闲聊。一次他告诉我,他在生长KIO₃晶体的过程中,得到了另一种晶体,不知是什么,请我帮助。我先让他作了一次热重分析,观测到在150℃附近有一个失重峰,失重量为7.8%,根据此结果,一位老同志推断,失去的应为结晶水,该物质应是KIO₃·H₂O(理论失重量应为7.75%),分析结果和理论结果符合得相当好,且在水溶液里生长出的晶体含有结晶水是经常发生的,应该说这一推断具有很高的可信性。这一结果出来后,李永津很扫兴,因为是一种水合物,不会有应用价值,再进行研究也就没有什么必要了。他让我看分析结果,看长出的晶体,准备放弃这一工作。我手拿着晶体,左看右看,过来一会,我感到拿晶体的两个手指隐隐作痛,这是被晶体表面腐蚀的结果,当我把晶体表面擦干净后,拿到手中仍有这种感觉。这一现象使我产生一种灵感,认为这种晶体根本不是水合物,含水的东西是没有腐蚀性的。我把这种物质溶到水中,其水溶液显示强酸性,根据这些结果,我推断这种晶体应是2KIO₃·HCL。做热重分析时,在150℃时失去的东西应为HCL,而不是H₂O。HCL的分子量为36.5,2个H₂O的重量为36.0。KIO₃·H₂O和2KIO₃·HCL中,H₂O和HCL的理论失重量分别为7.75%和7.84%,在实验误差内基本相同。后经成分和结构分析,证明我的推断是正确的。正是这次偶然的机会,使这个晶体起死回生,导致了一个新晶体材料的发现。李永津很感谢我,在发表文章中,把我的名字排在第二名,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把我排在第二名,因为他们不知道上述的过程。
由于该晶体具有很好的倍频效应,一度成为国家科委组织的重点攻关项目。后来,由于主要生长人员调离外地或退休,以及该晶体易潮解的缺点,该研究工作没有坚持到底,不了了之。我记得可能是1983年春天,一位印度大使馆的科技秘书,开车来物理所专门寻找我们在1980年在物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并了解了有关这一晶体的生长情况。由于这时李永津已去山东新材料研究所工作,由我负责接待。事后,这件事还引起了所政工部门的警觉,调查为什么印度人来找我,为什么印度人知道物理所的研究情况,似乎是我里通外国。对此我非常不高兴,气愤地说,你不去问印度人,为什么来问我?我管得了印度人拉屎放屁吗?!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国人能看,难道不许外国人看?
=================================================
以下是在数据库中检索李永津老师的结果,很可惜1984年后没有任何结果,网上也找不到他的相关信息,不知其所踪: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8 2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