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cel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recell

博文

Nature子刊 | 血脑屏障警报:钾离子通道K₂P2.1如何成为免疫细胞入侵的“守门人”?

已有 1025 次阅读 2025-7-27 22:2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导语血脑屏障(BBB)是守护中枢神经系统的“智能城墙”,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BMECs)正是这道城墙的砖石。德国研究团队最新发现:钾离子通道 K₂P2.1(TREK-1) 通过调控内皮细胞的“骨骼重塑”(肌动蛋白网络重构),直接决定免疫细胞能否突破屏障入侵脑组织。这一发现为多发性硬化症(MS)等神经炎症疾病提供了全新靶点。

1️⃣ K₂P2.1缺失,免疫细胞突破血脑屏障

关键实验

  • 药理阻断:使用选择性抑制剂Spadin阻断K₂P2.1,活体双光子显微镜观察到 T细胞渗出血管数量激增50%p<0.001

  • 基因敲除:内皮细胞特异性Kcnk2⁻/⁻小鼠的EAE(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症状显著加重,疾病评分上升40%

核心机制:K₂P2.1下调 → 内皮细胞膜突起增多 → 黏附分子ICAM1在突起上成簇 → 免疫细胞“抓牢”内皮加速迁移。

内皮细胞的作用:从静态屏障转变为主动“招募者”,通过形态变化为免疫细胞搭建“登陆平台”。

图 1 | 在体内神经炎症环境中,K₂P2.1的调控影响 T 细胞迁移

2️⃣ 炎症如何重塑内皮细胞“骨骼”?

动态调控图谱:

  • 时间窗口:炎症刺激30分钟内,Kcnk2 mRNA显著下调;24小时蛋白表达降至最低。

  • 可逆性:撤除炎症因子6小时,通道表达完全恢复。

结构巨变:

  • AFM纳米成像:Kcnk2⁻/⁻内皮细胞的膜突起数量增加3倍,体积扩大2倍(p<0.001)。

  • 皮质刚度:缺失K₂P2.1的细胞硬度提升2倍(2.5 pN/nm vs 1.2 pN/nm),模拟炎症状态。

肌动蛋白重构:K₂P2.1缺失激活 cofilin 1(肌动蛋白解聚因子)和 Arp2/3复合物,驱动应力纤维形成和膜突起生长。

图 2 | Kcnk2 基因敲除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BMECs)表现出显著改变的形态,伴有促黏附性突起

3️⃣ 磷脂竞争——分子开关的争夺战

决定性靶点磷脂 PI(4,5)P₂ 成为K₂P2.1与cofilin 1的“必争之地”:

  • 正常状态:K₂P2.1结合PI(4,5)P₂,抑制cofilin 1活性。

  • 炎症状态:K₂P2.1下调 → PI(4,5)P₂释放 → 结合并激活cofilin 1 → 肌动蛋白解聚。

关键证据:邻近连接实验(PLA)显示:炎症下 PI(4,5)P₂-cofilin 1互作增强3倍,而 K₂P2.1-PI(4,5)P₂互作减少80%。

救援实验用苯胂氧化物(PAO)抑制PI(4,5)P₂合成,成功逆转Kcnk2⁻/⁻细胞的肌动蛋白紊乱。

图 3 | K₂P2.1与PI(4,5)P₂的相互作用

4️⃣ 靶向cofilin 1阻断免疫细胞侵袭

治疗性验证

  • 基因沉默:siRNA敲低cofilin 1后,T细胞对内皮黏附减少60%。

  • 双阻断效应:在Spadin处理的活体模型中,联合ICAM1抗体可完全消除T细胞渗出增加。

临床关联:MS患者脑组织检测显示:病变区内皮细胞 K₂P2.1表达下调 伴随 cofilin 1活性升高。

通路闭环K₂P2.1下调 → cofilin 1激活 → 膜突起形成 → ICAM1成簇 → 免疫细胞跨内皮迁移。

图 4 | K₂P2.1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模型

结论与展望:重塑血脑屏障的“智能门卫”

本研究首次揭示 K₂P2.1-cofilin 1-PI(4,5)P₂轴 如何通过动态调控内皮细胞骨架,决定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转化价值

  • 诊断标志物:K₂P2.1表达水平可评估血脑屏障完整性.

  • 治疗新策略:开发K₂P2.1激动剂或cofilin抑制剂,阻断神经炎症恶性循环。

作者展望:“就像给城墙装上智能感应门,未来或能精准控制免疫细胞进出大脑的时机。”

论文信息:Lichtenberg S et al. Nat Commun (2025) 16:6622 DOI: 10.1038/s41467-025-61816-9

图片2.png

软文开头介绍.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40335-1495450.html

上一篇:Cell | 首张人脑发育的「血管地图」揭示内皮细胞如何助力人脑血管发育
下一篇:PNAS | 科学家揪出致盲“元凶”AMD新机制,双靶点疗法曙光初现!
收藏 IP: 111.85.252.*|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