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有茅台成为首个年营收超千亿,市值超万亿,股价每股超千元的酱香科技,后有钟睒睒的一句"农夫山泉,有点甜"的造富神话。细想背后都有非常多的道道。涉及供需,涉及经销渠道,你不能说这酒水不就是水吗?酒浆加水,大自然的搬运工也配做"第一",事实就是可以成为"第一"。我们想不清楚,讲不明白,我们怀疑,我们笃信硬核的科技才配做"第一"也可能是我们的偏见或狭隘。就以定价来说。一瓶酒、一瓶水定价多少都有门道。
以农夫山泉为例,散装一瓶卖的话,你说定价多少?按照人民币的购买力水平,你横想竖想,觉得定三毛合适,或者八毛……都可能不对。要想到卖房中介小哥带客户走各处看房,着急呢,过来买几瓶水,还等你找零钱啊。再等都会把客户等急了。所以,瓶装水,我们印象中好像就是一元一瓶,然后两元一瓶。 它将来会不会普遍的价格涨到三元一瓶,四元一瓶,甚至五元一瓶……这样的定价,我觉得不大可能。以农民种地来说,现在一斤玉米可能才一元左右,一斤稻谷也可能价格在一元左右。你就说一斤水和一斤稻谷比,凝结在商品背后的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差异是多少吧?是不是觉得哪里不对劲了。他们的生产工艺和方式都不一样啊。农夫山泉的水,就算从大自然搬运,人家也是机械化、自动化,高度流水线。广大中国农村土地上农民生产的稻谷,多少都得经历一个春夏,背后是看似"低效"的精耕细作。你一比较,就出问题。当然,有人说,这没有可比性。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算有新的通胀来,我们也不认为城市街头的一瓶矿泉水跟着极速涨价是合理的。讲真,很多城市的打工仔一个月收入并不算太高。一瓶水就要一点五元,两元,不少人都可能舍不得买水。就渴着,回家再喝。 随着生产工艺的发展,技术进步,整装整箱矿泉水、纯净水的价格应该往下走。水和电子产品,如手机一样,是一种刚需。刚需品的价格经历一段上涨后是应该不随经济周期影响太大而相对价格应该往下走。体现的是民生和情怀。不过伪刚需的东西除外。
当然,企业要盈利,要回馈股东。资本与现实的博弈,我们也不知道事物发展如何。一瓶水到底卖多少钱,一件商品何时调价,它的成本几何?这些背后的道道作为外行说不清也道不明。留给同学们思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7 0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