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耕谭葛
葛的历史·葛的早期记载
甲骨文已有葛字 夏商周早用葛根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古籍均有关于“葛”记录。
《說文解字》这样解释“葛,絺綌艸也。从艸,曷聲。”艸(cǎo)为“草”的异体字。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在行事之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刘桓(2014)在《释甲骨文“葛”并补释“仆、踣”的一种用法》中指出,甲骨文中已经有了“葛”字,“根据古害、曷一字推知,这个从艸从害的字,应该就是葛字”;“至于菩簋(所从“害”字与邢侯簋相似)的菩,李学勤认为也可以依战国楚简读为葛,是可取的。”但此处的“葛”字应该是作地名,而非植物。“葛”当是夏、商、周的国名。《尚书·商书·仲虺之诰》有“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前1152~前1056年)所作。《周易·困卦》有“困于葛藟”的表述。
至于葛作为植物,被人们利用的最早文字记载,可见周公旦所著《周礼》。周公旦(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前1046~前771年)开国元勋。周朝时期朝廷在中央设立“掌葛”官职,负责征收和掌管葛麻类纺织原材料,并有了“山农”之葛(织葛布)和“泽农”之葛(供食用)的区分。《周礼·地官司徒第二·掌葛》曰:“掌葛掌以时征絺绤之材于山农,凡葛征、征草贡之材于泽农,以当邦赋之政令,以权度受之。”(掌葛掌管按时向山农征收葛草和凡属如葛的草类、向泽农征收萌芝等麻类。)(徐正英等,2014)。
孔子(前551~前479年)的《论语·乡党》有:“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絺chī, 细葛布;綌xì,粗葛布)。《史记·五帝本纪》谈到,尧传位给舜时,给了他“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据《太平御览》记载:“《周书》曰:葛,小人得其叶,以为羹;君子得其材,以为絺绤,以为君子朝廷夏服”。杨秋萍(2017)指出,古时人们不仅利用葛根食用,还用葛的叶茎,“鲜嫩时取叶茎为菜;苍老时抽纤维为衣。这里的君子小人之分,固然有生活紧迫与从容之别,恐怕更有技术娴巧与稚拙的区分。由此可知,葛类可作为粮食食用、亦可成为衣服原料,上启国君、下至平民,都在充分利用这一植物。而这样充分利用的前提,显然得始于对葛类作物的规模种植。”
古代规模种葛的记录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之战得到印证。吴王夫差喜穿细葛布制成的衣服,越王勾践(约公元前 520年~前 464年)为了逢迎夫差,降低夫差的戒心,曾下令国中种葛,令越女制成葛布,献给夫差。东汉史学家袁康的《越绝书·越地传》载:“葛山者,勾践罢吴,种葛。使越女织治葛布,献于吴王夫差。”
《周易·困卦》有“困于葛藟”的表述
《周礼》之“掌葛”
《太平御览》关于葛的记载
参考文献
刘桓. 释甲骨文“葛”并补释“仆、踣”的一种用法[J]. 古文字研究,2014,(30):73-79.
徐正英,常佩雨译注.周礼[M]. 北京:中华书局,2014,2.
李昉等(宋)撰. 太平御览[M]. 北京:中华书局,1998.
杨秋萍. 先秦农艺中的植葛[J]. 农业考古, 2017,(6):145-154.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三根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38195-148712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