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载文量作为学术期刊评价的基本指标之一,与期刊学术贡献量和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之前表征载文量与期刊学术贡献量相关关系的信息密度、信息量的定义是不科学的,借用信息论理论重新定义的信息密度、信息量可以用作期刊评价中的定性比较指标。可以通过防止同水平内容重复,汰除冗余信息,提高版式编排水平,精炼文字、图表,适当选择行距、字距和字号等方法来提高学术刊物的信息密度。
【关键词】载文量 信息密度 信息量 期刊评价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载文量是指所要统计的学术期刊当年发表的全部论文总量,从来源文献统计库的角度来说,载文量也称来源文献量。载文量主要表征学术期刊在论文刊发数量方面的贡献,与期刊学术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载文量作为衡量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标,是各评价体系所采用的基本指标之一,也是计算相关相对定量指标的首要基本数据。
一、载文量与学术贡献量的关系
学术期刊是科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其主要作用就是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一般来说,一本刊物的载文量越多,说明该期刊对外部信息资源的吸收能力越强,为读者提供的信息量也会越大,但仅以载文量法作为选取期刊的标准,其结果也仅是文献数量的胜出。信息的有效性还需要加上刊发文献的学术水平来综合考量,为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解释某期刊载文量、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量的:
C(某期刊当年的学术贡献量)=Q(某期刊的载文量)×L(某期刊当年刊发论文的平均学术水平)
通过这个数学模型我们可以看出:
1.假设某期刊当年刊发论文的平均学术水平恒定,那么其当年的学术贡献量与载文量成正比关系,与这种理论假设较为接近的是当年发稿的学术水平满足要求的一些学术期刊。在这样的条件下,增加载文量的确可以获得相应的学术贡献量的增加,但载文量增加的范围是有限的,不可能有无穷尽的同水平的学术论文存在。
2.假设某期刊载文量恒定,那么其当年的学术贡献量与当年刊发论文的平均学术水平成正比关系。大部分学术期刊的载文量还是基本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很多年不发生变化,那么其刊发论文的平均学术水平与学术贡献量也就密切相关了。每一篇高出刊物平均学术水平的论文会为刊物的学术贡献量做正向贡献,反之则做负向贡献。
3.当某期刊的载文量和刊发论文的平均学术水平都发生变化时,如果其中一个量的增加或减少,导致学术贡献量也随之增加或减少,说明另一个量没有减少或其减少量不足以抵消前者的增加带来的影响。同样,如果其中一个量增加或减少,反而导致学术贡献量随之减少或增加,说明另一个量减少或增加量足以抵消前者的增加或减少所带来的影响。当然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两个量都发生了变化,但学术贡献量还保持不变,那说明这两个量的变化互相恰好抵消。
二、载文量与学术质量评价指标的关系
我们还需要讨论一下载文量和即年指标、影响因子等期刊学术质量指标的关系。由于刊物的刊发来稿学术水平一般都是有高有低,而且一般都是来稿中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数量少,学术水平较低的论文数量多,所以载文量的增加或减少一般会连带影响到学术质量指标相应发生变化。载文量是一个可以人为控制的变量,当然,由载文量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很可能不会立刻显现,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延滞效应;学术质量指标也不能够完全反映刊物的学术水平。为便于讨论,我们假设载文量的影响没有延滞效应,学术质量指标也完全可以表征刊物的学术水平。这样,基于载文量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刊物载文量的增加或减少,基本上没有引起刊物的学术质量指标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上文讨论学术贡献量模型时的第一种假设类型。如图1所示,假设某刊物的选稿标准同以前一样,载文量如果在A以内进行调整的话,其学术质量指标可以基本保持不变。如J期刊载文量2008年为398篇,2009年为483篇,2010年为326篇;复合即年指标2009年为0.139,2010年为0.107;复合影响因子2010年为0.885,2011年为0.851[①]。
2. 载文量的增加或减少,随之引起了刊物学术质量指标的增加或减少。这种情况在实际编辑出版中其实很难出现,一般来说,一家刊物的来稿质量、学术水平和编辑水平很少会发生突变,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是因为由于载文量的变化影响到了刊物在作者群体里的美誉度和作者的忠诚度、投稿信心等,带来了来稿质量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了其他研究者对该刊物的关注度,从而导致引文率的变化。
比如某刊物载文量增加后,吸引了更高层次作者的来稿和研究者对该刊物的关注度,从而也提高了刊物的学术指标。如X期刊载文量2008年为360篇,2009年为396篇,2010年为617篇;复合即年指标2009年为0.075,2010年为0.105;复合影响因子2010年为0.781,2011年为0.851[②]。也可能是因为刊物的编辑工作作出了重大调整,又比如刊物由以前的社会效益为主转向了以经济效益为主,为了收取版面费只选择刊发那些愿意交版面费的学术水平低的论文,即使减少了载文量,也会导致学术质量指标的降低。
3. 载文量的增加或减少,带来了学术质量指标的减少或增加。这样的变化是较常出现也是很好理解的,如图2中的某刊物载文量的增加会必然带来学术质量指标的减少,图1的某刊物载文量超出A点后,也会有同样的结果。如T期刊载文量2008年为1192篇,2009年为1099篇,2010年为1320篇;复合即年指标2009年为0.013,2010年为0.008;复合影响因子2010年为0.084,2011年为0.070[③]。反过来说,在编辑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减少载文量,由于一般会优先刊发本刊物最高水平的来稿,会使影响因子得到显著提升。由于影响因子在各家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减少载文量实际上已经成为尽快提升刊物影响因子的利器。如XJ期刊载文量2008年为125篇,2009年为110篇,2010年为72篇;复合即年指标2009年为0.082,2010年为0.045;复合影响因子2010年为0.517,2011年为0.697[④]。对于采用这种办法来提高影响因子,一方面我们肯定刊物为了提升刊物的学术质量的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只重视影响因子等期刊学术质量指标,忽视载文量,就会陷入“只重质量,不重数量;只看水平,不看规模”的误区。从宏观上讲,这会影响到整体学术研究生态,会有很多本来可以发表也值得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被阻挡在刊发大门之外,也会影响到整个学术期刊作为论文发表平台的利用率。
由上可见,载文量的确定看似简单,其中还包含着很大的学问。当然,在具体的载文量设定考虑中,不仅应该考虑以上所列举的因素,还应该依据主办单位的主观意愿和办刊经费、编辑力量等办刊条件,以及受众接受程度等来综合考量。
三、信息密度和信息量
尽管对于特定期刊的载文量与其学术贡献量的关系很难找出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在这方面还是曾经有过一些尝试。1994年8月,原国家科委颁布的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中专门列出了“信息密度”一项,计算指标是以每个印张所载结构、概念完整的文章数量计算,用“信息量”表示[⑤]。出台这个指标的出发点是希望借此提高刊物的刊发效率,也可以理解为提高刊物的学术贡献量,但是以单位纸张刊发的文章篇数作为衡量期刊学术贡献量的前提是,每一篇论文不论字体大小、文字长短、图表多少、印刷版式以及所属学科,其学术水平都是一样的,这显然是不符合情理的。不仅如此,我们知道,不论“信息密度”还是“信息量”都是抽象概念,可以通过定性分析来比较,不可能通过定量分析来计量。把这样定义的“信息密度”和“信息量”用作定量评价指标,其实是使用承载信息的文字符号来简单地衡量抽象信息量的做法,即使是运用在对科普期刊的评价中都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
信息论奠基人香农(C. E. 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在信息论中,认为信源输出的消息是随机的,使接受者在接受到消息后,解除了接受者对信源所存在的疑义(不定度)就是在通信中所要传送的信息量[⑥]。如果我们借用信息论中的“信息量”概念来重新定义学术期刊评价中“信息量”,就可以理解为,特定读者从阅读一本学术期刊中获得了多少对其学术研究有帮助的信息,才是这本学术期刊对该读者所贡献的信息量。单位纸张或别的载体承载的信息量就是“信息密度”。也就是说,对于一本学术期刊来说,不仅仅要考虑刊发文章的数量、学术水平,还要考虑到本刊物所面向的读者群整体接受水平的高低。同样一本学术刊物,对于适合接受其刊发文章学术水平的读者群来说是信息量大的,而对于学术接受水平高于或低于其刊发文章学术水平的读者群来说却是信息量小的。由此看来,学术贡献量是一个抽象的绝对量,而信息量是一个抽象的相对量。我们并不能认为那些学术贡献量大的学术期刊信息量就一定大,因为信息量的大小要看接受方的接受程度而定。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密度”和“信息量”不能作为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中的定量指标来使用,但是用作定性指标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可以通过特定期刊刊发文章的总体学术水平与其指向的读者群体需求来加以定性考察,也可以对读者群体基本相同的同一类学术刊物就此进行比较分析。
四、提高信息密度的方法
对于特定学术期刊,读者群体基本固定,通过编辑的努力是可以提高其信息贡献量的[⑦],这也是上文讨论过的“信息密度”后来从学术质量评估指标被调整到编辑质量评估指标的主要原因。
1.防止同水平内容重复
学术论文的同水平内容重复发表,是存在于学术期刊界多年的一个痼疾。同样的理论观点,换个案例、换个角度、换个说法就是一篇新论文,其根本原因是现行的学术评价“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导致的。这种做法不仅会影响到学术期刊的信息贡献,而且对其他学术研究者的研究积极性产生消极作用,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学术研究生态。
2.汰除冗余信息
汰除冗余信息要与本期刊所面向的读者群体阅读水平相适应,这需要编辑对读者群体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冗余信息包括大篇幅引用已发表文献、用读者熟知的知识作为阐发自己论点的前期铺垫、对论证观点没有太多意义的文字和图表等。标注参考文献就是为了让读者深入了解论点阐发依据的,不应再在文中大段引用来占篇幅;在文中以读者已知知识作为铺垫,也许会使文章看起来更有连续性,但在信息量的贡献上没有必要;有些文字和图表看起来好像很有必要,可是去除以后对论点的阐发影响不大,也是可以删去或者简练表达的。
3.提高版式编排水平
版式的编排一方面要考虑版面的美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版面的利用率。有些学术刊物为了美观和体现个性,版面上出现大量留白和文后的空余版面。学术期刊的主要作用是传播学术知识,版面的美观固然重要,但为此牺牲刊物的利用效率就有点舍本逐末了,综合考虑两者并以版面利用率为先才是正确的做法。
4.精炼文字、图表
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是言简意赅,当然言简意赅并不代表文字就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指表达不啰唆、行文有条理。同样,文字说明、图形、数据表要互相补充,不需要同一内容再次重复体现。
5.适当选择行距、字距和字号
行距、字距和字号的选择首先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有的刊物为了提高载文量片面缩小行距、字距和字号,虽然版面的利用率提高了,但刊物的利用率却降低了,因为这影响到了刊物的可读性。如果读者群体主要是高龄读者,反而需要增加行距、字距和字号。当然在不影响读者阅读的基础上,版面装载文字越多,刊物的利用率越高,对学术研究的贡献也就越大。
[①]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 2010年(第8卷)、2011年(第9卷)、2012年(第10卷). 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0、2011、2012 .
[②]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 . 2010年(第8卷)、2011年(第9卷)、2012年(第10卷). 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0年、2011、2012.
[③]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 . 2010年(第8卷)、2011年(第9卷)、2012年(第10卷). 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0年、2011、2012.
[④]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 . 2010年(第8卷)、2011年(第9卷)、2012年(第10卷). 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0年、2011、2012.
[⑤] 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司 . 国家科委颁布的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的通知 . 1994年8月2日.
[⑥] 李亦农、李梅 . 信息论基础教程 .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⑦] 谭石初、刘继宁、牟庆森 . 学术类科技论文中非信息成分的编辑识别 . 编辑学报,1998(2):95-9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