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总有一种思维的惯性,那就是发表出来的科学文章都应该是有水平的、有结果的,小则讲明一项新型实验的全过程和结论,大则轰动全球为人类的发展迈进一小步。这也是很多科研人员一生所追求的成就与其带来的更多附加价值。但是我时常在想,一个科研人员一生在研究过程当中遇到的失败或许往往会比成功要多的多,那些最折磨我们内心让我们承受巨大压力的也往往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实验、不完美的数据和与设想背道而驰的结果。可是我们很少有科研人员在哪个平台或者哪个期刊上可以去系统地梳理并把它发表出来,供同行学习与参考。
我一直认为耀眼的成功离不开那些失败的经历,离不开那些无声地一次又一次的试错。人性可能就是如此,首先在没有获得良好结果之前,我们总是羞于表达那些不成熟的、失败的想法。其次虽然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界,有门派、有团队、有组织。很多想法虽然不成熟但是事无巨细的发表可能会造成思想观点被其他科研人员的快速借鉴和改良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与技术。但是我始终觉得,抛开人性对利益的考量,我们仅从科学研究本身出发,这样的行为对自身或许不利但是对于科学发展并非是不利的。甚至可以说非常有利,如果在全球范围内高度的信息透明开源,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学术竞争加剧,但是这种竞争我想可能会在各个领域内更快速地推动一些创新思想的实现和落地。在这一观点上我一直认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得益于这样的模式。
那么回到我自身,我想未来的我希望可以借助科学网平台来展示我的那些不成熟的、未完成的甚至是失败的科学实验过程。他们是我投入了大量时间换来的失败和无结果,我不想让它们止步于仅仅对我产生一定的学习或启发意义的影响,我更多的是希望可以让真正喜欢科研的人,看到我的科研经历来避免自己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规避失败的因素。这也是我坚信和发表高水平论文同样有意义的一件事。
回望我的博一,总结起来就是明白了这世上很难有真正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透过失败的现象看本质,我用时间精力换回了很多专业的实践经验与知识。我并非农学出身,读博之前我只认识水稻和它们在田里生长的样子与生育期,只见过图片上稻飞虱的模样。水稻栽培和稻飞虱养殖对于我来说是仅存于理论层面的,所以我给自己安排了一项学习任务也是一项我自己觉得可以做的实验任务。那就是种植30盆水稻并设置不同的稻飞虱胁迫梯度,我想观察和采集不同梯度下水稻的光谱与生理生态数据变化情况。所有的实验材料,小到种子大到养虫笼、肥料、土壤等等一手由我操办,就这样一个在农学生看来简单的过程,我看了很多资料把他们汇总成我可以实现的实验设计手册,咨询了很多有经验的同学与老师。后来再到种植栽培过程,把书本上学习的栽培内容按照盆栽水稻的需求加以改进,使得水肥、土壤用量达到适合盆栽的水平。点点滴滴的学习过程虽然有一些辛苦但都让我安心,因为没有什么比自己亲手让他们出苗、分蘖、抽穗、成熟更有成就感的了。我的栽培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水稻虽然在光线不够充足的阳台下徒长的有一点明显,但是还是按照预期的时间抽穗开花。只可惜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养殖的稻飞虱按照一定的梯度接入分蘖期水稻后,胁迫效果却并不理想,尤其是在1对、2对的情况下。难免发生雌雄不交配产卵的现象,甚至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死亡。这样一来梯度效果大大折扣,改变梯度数量,却又因为估算的养殖数量不够补充。再到后面涉及到数据的采集,却也因为对光谱仪器使用的不完全了解,在前期忽略了叶片级尺度的高光谱数据采集需要专业的叶片夹辅助。从而导致了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种植水稻接种害虫,最后却因为胁迫梯度不明显,缺乏光谱数据辅助采集零件而导致实验搁置。
我总结下来,失败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对结果的预想太过良好,稻飞虱作为R对策型昆虫,在稻田中的危害往往都是成群结队的,在实验室环境下仅仅从1对、2对这样的数量开始设计或许是有极大的问题。其次整个环节中对设备的考虑欠缺,没有明确所需设备的所有细节都是导致失败的原因。
不论是失败的总结还是高水平论文的发表,任何事情都应该真实不虚,否则就是浪费自己与读者的生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30 0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