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的“中科院征文”
2011-7-6 09:44
阅读:4571
标签:中科院征文
立委按:两个字,好文。作为异调,为官也许听着不怎么入耳。可是老话不是说了,良药苦口。
渐入佳境的“中科院征文”。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05/2011 02:40:05
征文说是为了集思广益 ,实质上是为科学院对国务院要钱要编制做理论武装。“原创”与“编辑”的工作量还是有本质的差距的。科学院的新一代班子无疑从开始就放弃“原创”而倾向于“编辑”了。都说国人做研究是抄,其实做事情也是在抄。抄也是个智慧,因此镜某并不反对抄,只要能把事情办好。
顺着刘老师的帖子,看到了王老师的“征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科学院)。刘老师的一系列文章借鉴了德国人的作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案,其核心是说“分类”。王老师的文章里也细说了一些美国人的作法,并且充满了对科学院“赞美”的文字。如此会说话的人,日后想不高升都难。众多的“征文”都是以保留今天科学院的形态为前提的。因为这是科学院的“征文”,这样来选择文章是当然,同时也是镜某认为这种征文,在实质上是为科学院对国务院要钱要编制准备“理论武装”的判据。
议论科学院的事情太高深,不妨看看身边的事例。比如一个女博士,既要有职业的研究工作,又要当妈妈、又要当妻子,还有当女儿、媳妇的角色。这些角色是“当然”就有的,并不需要有个什么“立法”来规定。但是一个人能否把每个角色都演好呢?这是个很大的难题。比起这些个事情来,工资待遇都不算是什么问题了。作为解决这类问题的实际方法有几种:做专职主妇,(暂时)抛弃职业、专业;选择做职业、专业,但不结婚、迟结婚,或者是结婚不生育;什么角色都扮演,但是都做得比较平庸。
二十四、五的女博士生应该说是充满了理想的,她们准备扮演好未来的各种角色。科学院的新一代领导们与女博士生们的心境是相似的。但是镜某不妨把“丑话”先说出来:做不好是当然,因为那些事儿几乎没有人都能做好。因此,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个“取舍”的问题。同样的事儿,让“会说话”的人一说,就叫“定位”了。不叫瞎子、盲人,说“天不明”;不叫拐子、瘸子,而说“地不平”。
王老师的文章看起来很有些道理。比如这句
顺着刘老师的帖子,看到了王老师的“征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科学院)。刘老师的一系列文章借鉴了德国人的作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案,其核心是说“分类”。王老师的文章里也细说了一些美国人的作法,并且充满了对科学院“赞美”的文字。如此会说话的人,日后想不高升都难。众多的“征文”都是以保留今天科学院的形态为前提的。因为这是科学院的“征文”,这样来选择文章是当然,同时也是镜某认为这种征文,在实质上是为科学院对国务院要钱要编制准备“理论武装”的判据。
议论科学院的事情太高深,不妨看看身边的事例。比如一个女博士,既要有职业的研究工作,又要当妈妈、又要当妻子,还有当女儿、媳妇的角色。这些角色是“当然”就有的,并不需要有个什么“立法”来规定。但是一个人能否把每个角色都演好呢?这是个很大的难题。比起这些个事情来,工资待遇都不算是什么问题了。作为解决这类问题的实际方法有几种:做专职主妇,(暂时)抛弃职业、专业;选择做职业、专业,但不结婚、迟结婚,或者是结婚不生育;什么角色都扮演,但是都做得比较平庸。
二十四、五的女博士生应该说是充满了理想的,她们准备扮演好未来的各种角色。科学院的新一代领导们与女博士生们的心境是相似的。但是镜某不妨把“丑话”先说出来:做不好是当然,因为那些事儿几乎没有人都能做好。因此,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个“取舍”的问题。同样的事儿,让“会说话”的人一说,就叫“定位”了。不叫瞎子、盲人,说“天不明”;不叫拐子、瘸子,而说“地不平”。
王老师的文章看起来很有些道理。比如这句
Quote
需要强调的是,科学院一定要下决心建立正常的人才流动制度。
听起来就象是对女研究生们说:既要当好博士、又要扮演好妈妈和妻子的角色。这个事情,恐怕不是给多少钱就能做到的。Quote
我认为科学院应该有三个主要作用:第一是在基础科学知识上进行创新,第二是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第三是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上发挥集团军的尖兵作用。这三个作用同等重要、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用好的工具才能做出好的产品。这在加工学上叫做“母性原理”。国人的产业从近代就落后,在追赶洋人的过程中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这个“母性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包括国人挂在嘴边上的“两弹一星”,都不是什么原始创新事情。因此,在镜某看来,实际上在国人那里发生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事情是“基础科学知识上进行创新”。但是,只要学生一辈能跟老师一个档次,就可以呈现出了“不新也新”的局面,因为人换代了、不一样了。对“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的提法,镜某以前也论过了。掌握了是一个概念,突破了又是一个概念。国人不造轿车也可以发达的概念叫做突破了,也造汽车的话,不过是掌握了这个技术,丝毫没有什么突破可言。“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上发挥集团军的尖兵作用”指什么呢?有什么具体的可以参照的事例么?这个问题,刘老师们完全可以深入研究下去。从另外的视角来“研究”加速器,“研究”核聚变。
从概念上论,原始创新一定是来自“非母性原理”。这个原理对一般人而言,是很生疏的。因此,也不大可能认识到之所以美国人科技发达,是因为在其生态上,实践着这个“非母性原理”。或者说,这个“非母性原理”实际上是支配着美国人科技的潜流。正如王老师文中所指出的:
。当然,NIH是个特殊的行业,与一般的“科学”还不一样。6000多名NIH院内的研究人员的作用是提供一个“参照系”、提供一个“不动点”。因为他们只占研究经费的小部分。Quote
2010年,NIH的预算达312亿美元,其中80%的预算以竞争性经费的方式资助NIH院外30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30多万研究人员,10%的预算用于NIH院内的6000多名联邦科学家。
评论到此,科学院的问题就变得更明朗了:什么是“非母性原理”?如何在中国的体制内实践这个“非母性原理”?所谓“非母性原理”,说白了,就是靠“平庸”创造“奇迹”的原理。以“美国人”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洋人们正是在其科研当中实践着这个原理。这并不是说“美国人”就比中国人要聪明、懂得更多。不过是因为他们走在最前面,没有任何人的足迹、背影可以借鉴。因此只能是靠“平庸”创造“奇迹”。而国人的思维,则一贯是“抬头望见北斗星”的模式,总是想着靠“精英”去打造“精英”。
网上的“精英”们大约很少有人看到过、做过磨镜子的工程。如果说镜子就是“精英”的话,“平庸”就是那些不闪光的磨料。光有镜面、磨料还不成,还要有“磨具”的运动、而且还必须是“不规则”的运动。
镜某以为,固然看洋人的“科学院”运作很有必要,但更要紧的是看人家科研的日常、平常。从解剖一个学会的年会看起:有多少参加会议的?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有多少企业产品的展出?有多少涉及到专业教育的、教科书的话题?
没有专业学会的发达,也就不可能有值得自豪的科学院。这也是个“非母性原理”的推论。过去的科学院也没有什么真正可以“自豪”的。很多以为可以“自豪”事情都是来自“悲壮”感——因为洋人封锁,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前辈们能排除万难做出来的事情,还是很有份量的。
说到“悲壮”,不妨给出一个北大物理系普物实验室设备的图片。那些表头都带着“公私合营”的标记。固然物理的本质不会因为表头的进化而改变,但是,现代电子学环境下的普物实验,是否应该有些进化的思考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相关专题:科网博主建言中科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2400-462584.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