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说诗词(45)关张为何服刘备?
刘禹锡的诗,再说一首。这首是关于蜀先主刘备的。
看《三国演义》,刘备差不多是一个窝囊废,好像就没打过什么胜仗,最大的本事就是哭,最出名的事迹是摔孩子,还成了成语。不知道那个孩子是不是被他摔坏了,后来成了最没心没肺的皇帝,扶不起来的阿斗最后亡了国,让人人都为诸葛亮殚精竭虑辅佐他而叹息。如果您真的这样认为,那就是让《三国演义》误导了。
三国的开国人物中,曹操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就在太学受到良好教育,文武兼备还有贵族朋友圈。吴国开国皇帝虽然是孙权,但孙权靠的是父兄创下的基业。只有刘备是织席贩履出身,手工业者,虽然名义上是皇族贵胄,汉景帝后裔,但到了刘备这里已经是平民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起自平民的皇帝,不过刘邦与朱元璋二人而已,刘备能与他们比肩,从赤手空拳到创立国家,岂是泛泛之辈?桃园三结义,刘备因年龄最大是大哥,因此成了三人组的领导,这还是《三国演义》的叙事。实际上三人结义是在张飞家,起事拉队伍讨伐黄巾军,金主是张飞。刘备出生于公元161年,关羽出生于公元160年,比刘备大一岁。所以武艺高强、孔武有力的关羽才是大哥。那这个又不出钱、又没有力的刘备能成为三人组的领导,可不是仅仅因为年龄了吧?
刘备虽然家里穷,但祖父作过东郡范令,少年时拜同乡大儒卢植为师。所以刘备是个文化人,能看懂天下大势,并想方设法因势利导,这才是他能够领导关张赵云一班虎将的基础。唐朝时,还没有《三国演义》,人们对刘备的评价当然就不受《三国演义》影响了。看刘禹锡是如何评价刘备的:
蜀先主庙
【唐】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 来舞魏宫前。
【理工男说】
蜀先主庙当然就是纪念刘备的祠庙了。如今成都还有刘备的祠庙,与武侯祠比邻,但远不如武侯祠是旅游热点。四川境内,纪念刘、关、张的祠庙有多处,不能确定刘禹锡拜谒的就是成都的先主庙。刘禹锡辗转贬谪时曾任夔州刺史,或许本诗是他拜谒夔州的先主庙时所作。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起手一联就高调歌颂刘备的英雄气概。这英雄气概不仅充塞天下,而且贯通古今。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刘备的英雄气充满宇宙。过去了几百年,还能感受到刘备的凛然英雄之气,这评价不能再高了吧?央视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历史的天空》中“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这天空中的几颗星,刘备必然是一颗了吧?
刘备的英雄气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他的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刘备起自微末,在汉末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中,经历多次失败才建立蜀汉形成了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的形势,这对一个出身平民的人实在是了不起的功业。曹操早早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刘备还东奔西逃时就说过“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正是英雄识英雄。一般按地域把刘备建立的国家称为“蜀”,实际上他们的国号是“汉”。刘备以汉光武帝刘秀为榜样,一直以光复汉室为号召和奋斗目标。所以他建立蜀汉后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恢复汉朝江山,更显示了英雄之气。
铢是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为一锱(zī),也就是说四锱为一两。锱铢都是很小的重量,成语锱铢必较就用来形容人很计较,比斤斤计较可是更小心眼儿了。回到本诗,官方铸钱一般有规定的重量标准,比如秦半两钱就是秦朝铸造的重半两(十二铢)的钱,而“五铢钱”是汉武帝时铸的一种钱。西汉末王莽代汉,重新铸钱,五铢钱被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刘禹锡在此诗题下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说是汉末有童谣 说“五铢当复”,恢复五铢钱象征恢复汉朝江山。刘备雄心勃勃要恢复五铢钱,就代表他恢复汉室的勃勃雄心。
“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丞相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因为他能够发现、礼聘、信用贤才,这是英主的气象。然而,鼎足三分以后,刘备光复汉室的壮志就再没什么进展。因为刘备当皇帝时已经60岁,两年后病死,壮志未酬。遗憾的是他“生儿不象贤”, 他的儿子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任用贤才,反而狎近小人,不仅不能把蜀汉的基业发扬光大,还直接断送了蜀汉政权。颈联两句,一正一反,以刘备用贤的英明反衬刘禅令人痛惜的“不象贤”, 用刘备长于任贤、短于教子,说明历史教训的深刻与沉痛。
“凄凉蜀故妓, 来舞魏宫前。”这尾联的故事《三国演义》也有描述:后主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魏国当权的晋文王司马昭请刘禅饮宴,席间令俘虏的蜀汉乐伎伴舞。陪客的原蜀国大臣都伤感,而刘禅却嬉笑自若。”(《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这故事还进一步演绎出一个成语“乐不思蜀”,说是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回答:这里有很多欢乐是事情,不思念蜀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蜀国的乐妓在魏国的宫殿跳舞,蜀国大臣和乐妓(都是俘虏)都感到悲伤。可惜刘备一世英雄气概,培养出这么不争气的儿子。
当然,拜谒刘备庙,咏怀古人,还是要借以讽今。刘禹锡那样一个憎爱分明的政治家,写的诗怎能没有政治背景呢?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国势衰颓,刘禹锡等革新派执意整肃朝纲,但当权者却那样昏庸荒唐,一再打击迫害革新派,像后主刘禅一样,就是诸葛亮那样的大贤也不能弥补后主的昏庸,完成刘备复兴汉室的雄心壮志。本来是歌颂刘备的诗,全诗八句却有三句在鞭挞后主的昏聩,当然是要嘲讽当朝昏庸的当权者了。
再多说一句,后主刘禅已经是历史上昏君的代表人物了,但他是不是那样昏庸,还要辩证地看。蜀汉43年的国祚,有41年是刘禅执政。他即位时不过是16岁的孩子,执政三41年,虽然没有什么大建树,但也没有听闻他像吴末主孙浩一样有穷奢极侈、骄奢淫逸、残暴贪婪的恶名。很多人以为他全靠诸葛亮的辅佐,实际上,诸葛亮死后,刘禅还执政了29年,即他四分之三的执政时间是没有诸葛亮辅佐的。如果不是生在三国乱世,刘禅应该能称上一个称职的守成之主,虽然平庸,但并不昏聩。魏、蜀、吴三国中,蜀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本来就是最弱的,蜀汉的灭亡全部归罪于后主是不公平的。
至于乐不思蜀之事,即使是真的,也不能苛责。让一个俘虏对胜利者说:我不服,还想回蜀国与你们再战,看着是有气节,实际上不是找死吗?如果刘禅有那样的气节,何至于当初不战而降呢?历史上多少亡国之君被灭门。以司马氏的残暴,把曹魏的子孙都屠杀殆尽,而刘禅却在被俘后8年而得善终,期间晋代魏,刘禅仍为安乐公,并荫及子孙。安知刘禅乐不思蜀的表态不是无奈的计谋?裴松之(《三国志》注者)说:“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 方苞说:“蜀之亡,会汉祚之当终耳,岂后主有必亡之道哉!” 大致是公允的。蔡东藩说:“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谴责后主不战而降,也是公允的。
再啰嗦一下,张飞家族在蜀汉的地位远高于关羽家族,张飞两女先后为皇后,儿子张绍封侯,蜀灭后随刘禅投降,仍封为列侯。关羽远不是蜀国第一英雄,后来关羽被封为武圣,是为了宣传忠义编出了好多故事的结果,这一点《三国演义》误导看很多人。
2025704写就,20250710改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志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22817-149310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