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
理工男说诗词(25)昭君:喜剧还是悲剧?
2025-4-7 10:57
阅读:1004

理工男说诗词(25)昭君:喜剧还是悲剧?

 

夸女子美,没有比听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更让人高兴的了。这沉鱼指的是西施浣纱在水边,让水中的游鱼沉底,不敢和她比美。这落雁说的是王昭君在和亲的途中,于马上弹奏《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子,使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闭月是说貂蝉的美丽让月亮也自惭形秽,躲在云彩后面去了。羞花是说杨贵妃的美丽让花也觉得逊色。这四美中貂蝉是虚构人物,王昭君名列三美,如何美,全靠文字描述,我们只能凭流传下来的文字想象了。

昭君的出名当然不止是因为她的美丽。关于她的出名和事迹有多种观点。有人说她千古留名是因为她对民族团结与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现在散布于多地的多座昭君墓或衣冠冢为证。有人说王昭君是自愿到匈奴,甚至拒绝了汉元帝的挽留,拒绝了皇后的册封(郭沫若,话剧《王昭君》)。按这种说法,昭君和亲应该是喜剧。

更多的人说昭君出塞是个悲剧。她先后嫁两单于:先嫁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一子。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向汉廷上书请求归汉,但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于是依匈奴收继婚制,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共同生活十一年,生二女。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风俗,女人是男人的财产,所以老单于死了他的女人归新单于继承。昭君先生的儿子是后生的两个女儿的哥哥(同母),但又是他们的叔叔(和新单于,也就是两个女儿的父亲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这种伦理关系应该是昭君难于自处的,所以老单于死了,昭君要求归汉。未得到汉朝的准许,昭君勉强嫁给新单于,应该是郁郁寡欢的。新单于死后,昭君又该如何?再嫁给新新单于?这个却不清楚。新单于死后二年昭君病逝,不过35岁而已。

杜甫的《咏怀古迹》是五首组诗,其中第三首是咏王昭君的。写诗的时候,唐朝面临吐蕃与回纥的威胁,所以咏昭君一定是有借古讽今之意。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理工男说】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游历夔州,到昭君故乡作此诗。明妃即是王昭君,在晋朝为避司马昭的讳,把王昭君改称王明君。群山万壑随着长江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小村就坐落在荆门,到杜甫时村落尚存。据《一统志》所载,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即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作者想象着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起势不凡。昭君出生在一个平平无奇的小村,杜甫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这个小村,实际上是对昭君这个窈窕红颜的看重。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两句是说昭君一离开汉朝的宫廷就走向了北方的沙漠,从此再也没能回来,只留下长满青草的坟墓对着黄昏的残阳、冷月,孤独、冷寂。朔指北方,朔漠即匈奴所在的北方沙漠。紫台指皇帝的居所,即皇宫。古代对星空划分为二十八宿,紫微星居于正中且恒久不变,所以道家把神仙的居所叫做紫微宫,按照君权神授的理论,把皇帝的居所叫做紫宫紫台紫禁城。顺便说一下,之所以把那么重要的位置归于紫色,实际上是因为早年紫色染料难得,物以稀为贵,直到宋朝,还是满朝朱紫贵,即大臣们都穿红色或紫色的衣服。冢是高大的陵墓,而青冢专指昭君墓,因为传说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就是说深秋时节,草木枯黄,唯有昭君墓绿草如茵。至于昭君墓到底在哪里,除了呼和浩特现在保留的青冢外,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在山西、河南等地也有昭君墓或衣冠冢。实际上,元朝的蒙古人都不留陵墓,匈奴单于墓人们也所知甚少,昭君是否有陵墓没有任何考古证据。各地的昭君墓几乎都是人们为了纪念她的假托。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前一句有传说故事,说是汉元帝挑选宫女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和亲,选出了王昭君。等到辞行的日子,汉元帝才见到了王昭君貌美,大有不舍之意。按郭沫若的话剧情节,汉元帝甚至要封王昭君作皇后。在汉朝皇后和匈奴阏氏之间,昭君选择了后者,即昭君出塞是主动选择。当然,这封后的情节肯定是编的。不过汉元帝见到昭君的美貌有不舍是可能的,可毕竟木已成舟,不好反悔,于是怒杀了画师毛延寿。怎么还有画师的事情?原来汉元帝从宫女中选嫔妃时,因为人数太多,不能一一面见,就让画师画出宫女的容貌,根据画像挑选。也就是说,汉元帝通过画像进行妃嫔的初选。一般宫女都贿赂画师,以求美化。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于是被丑化而不得中选,没有机会见到皇帝。这故事的真假不好考证,却是“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的来源。后一句“环佩空归月夜魂”是说昭君虽死,她的灵魂还随着她的环佩(首饰)在凄冷的月夜回归了汉朝。生不能归故乡,魂也要归故乡。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琵琶是由西北的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乐器,所以琵琶多弹奏胡曲胡调(西北少数民族的曲调)。传说昭君“平沙落雁”,不仅是因为她的美貌,也因为她在马上用琵琶弹奏幽怨的曲调。千百年来琵琶弹奏出凄凉哀婉的胡音,分明透露出昭君的怨愤。

全诗格调低沉,苍凉悲壮,当然认为昭君出塞是悲剧,满含同情和怜悯。同时也可看出杜甫借咏昭君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昭君被画工丑化,无缘见皇帝,不甘埋没于汉宫,想换一个环境,这或许可能。但在匈奴十几年(约16年)的生活是不如意的,到匈奴三年呼韩邪单于死,昭君要求归汉而不得,不情不愿地嫁给新单于,其后的十三年都是苦熬,其幽怨是显而易见的。传说她有长诗《怨词》传世,不辨真伪。但从她一嫁再嫁,35岁病死的情况,不难知道她生活极不如意,境遇比嫁给乌孙王的细君公主还要凄惨。说她主动和亲、拒绝作汉皇后,显然是臆想或者编造。

悲剧不能硬说成喜剧。

image.png                                           

 附录:王昭君的怨词: 

怨词

【西汉】王嫱

秋木凄凄,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开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残。志念抑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回徨。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且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20250321写就,20250407改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志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22817-148094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王嫱的《怨词》是一首充满哀怨与思乡之情的自述诗,通过自然意象与身世隐喻,展现了远嫁异域的悲苦心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层解析:

意象营造:秋景萧瑟,孤鸟无依
开篇“秋木凄凄,其叶萎黄”以凋零秋景奠定全诗凄怆基调,暗喻诗人如秋叶般飘零的命运。“有鸟处山,集于苞桑”以孤鸟自喻,既点明身处异乡的孤独,又暗含“择木而栖”却不得其所的无奈。桑树在古诗中常象征故土(如《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此处“苞桑”或暗示对故国的依恋。

身世回溯:从荣光到摧折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追忆年少时的美好,暗指入宫前的芳华;“既得开云,上游曲房”则隐喻入选宫廷的短暂荣宠。“离宫绝旷,身体摧残”陡转直下,揭露和亲后的身心创伤。汉代宫廷女子远嫁匈奴,不仅面临文化隔阂,更承受着政治牺牲品的屈辱,“摧残”二字力透纸背。

囚鸟之喻:自由与生存的悖论
“志念抑沉,不得颉颃”以飞鸟被缚喻志不得伸,呼应《胡笳十八拍》中“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的困厄。“虽得委食,心有回徨”揭示物质生存与精神自由的矛盾——虽获供养,却如笼中鸟般丧失尊严与归属感。此句与蔡琰《悲愤诗》“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异曲同工,皆道尽身陷异域的撕裂感。

命运叩问:飘零如燕,归路迢迢
“我独伊何,来往变常”发出对无常命运的悲怆诘问,与《怨旷思惟歌》(传为王昭君作)“翩翩之燕,远集西羌”形成互文,强化“身如飘萍”的意象。“高山峨峨,河水泱泱”化用《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以山河之巍峨反衬个体之渺小,凸显归途的渺茫;“父兮母兮,道且悠长”直白呼告,如《古诗十九首》“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般凄绝,将思亲之情推向高潮。

艺术特色:比兴交织,哀音彻骨
全诗以鸟喻人贯穿始终,辅以秋景、山河等意象渲染,形成“物我同构”的悲凉意境。语言质朴而凝练,如“呜呼哀哉”的直抒胸臆,承袭楚辞遗风;结构上由景及情,层层递进,最终以“忧心恻伤”收束,余哀不绝。诗中“西羌”“曲房”等地理空间的对立,暗含文化身份的撕裂,深化了“和亲”主题下的个体悲剧性。

结语:红颜青冢的千年悲鸣
《怨词》不仅是王嫱个人的血泪之作,更折射出古代女性在政治博弈中的集体困境。诗中的“怨”,是对命运不公的抗争,是对故土文明的眷恋,亦是对个体尊严的悲鸣。千年之下,犹闻其声——如杜甫《咏怀古迹》所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025-04-07 12:43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组诗中的第三首,借咏昭君村古迹抒写历史兴亡与人生际遇之感。全诗以昭君身世为切入点,融合深沉的历史感怀与精妙的艺术表达,展现了杜甫咏史诗的独特魅力。《咏怀古迹(其三)》以昭君之怨为表,以杜甫之思为里,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深刻的历史洞察,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对人才遭弃、君王昏聩的批判,以及对历史宿命与人性尊严的永恒追问。诗中"怨恨"不仅是昭君的遗恨,更是诗人对乱世中个体命运与家国兴衰的深切悲悯,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史"的宏大格局与人性关怀。

2025-04-07 12:41
王昭君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刻的复杂性,其悲剧性与积极意义并存,可从不同维度解读:

一、个人命运的悲剧性

文化割裂之痛:作为汉家女儿远嫁匈奴,她需适应游牧民族的穹庐生活、生食腥膻,更面临语言隔阂与礼俗差异。《后汉书》载其"上书求归"而不得,折射出深重的乡愁。

伦理困境:匈奴"收继婚"制度迫使她在呼韩邪单于死后,先后嫁其长子复株累单于及孙辈,这种违背汉人伦理的遭遇,在《汉书·匈奴传》中被隐晦记载为"从胡俗",实为精神酷刑。

艺术强化:马致远《汉宫秋》虚构其投江自尽,元杂剧通过艺术夸张,将个体悲剧升华为民族屈辱的象征。

二、历史进程的积极维度

和平缔造者:据《汉书·元帝纪》记载,昭君出塞后汉匈边境"边城晏闭,牛马布野",其和亲直接促成半个世纪的和平,较卫霍征伐更具持续性。

文化纽带:考古发现匈奴贵族墓中汉式漆器与丝绸残片,印证昭君带去的工匠团队促进游牧文明进步,其女须卜居次云更成为汉匈外交使者。

符号演化:清代蒙古族诗人法式善在《昭君墓》中写道:"麟阁云台盖世勋,论功一例逊昭君",将其塑造为超越性别局限的历史推动者。

三、多维解读空间

性别视角:女性主义学者指出,昭君突破"闭锁长门"的宫女命运,主动请缨实现政治参与,具有早期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意味。

地缘政治:剑桥汉学家鲁惟一认为,昭君和亲是汉帝国"柔性边疆政策"的成功案例,成本仅为战争开支的千分之一。

当代重构:曹禺话剧《王昭君》赋予其"草原母亲"形象,2019年蒙古国考古发现疑似昭君后裔墓葬,DNA研究为民族融合提供科学佐证。

王昭君的故事恰似一枚胡汉双面铜镜:一面映照着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飘零悲歌,另一面折射出文明交融的壮阔图景。这种悲剧与崇高的交织,使其超越简单的二元定义,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的永恒意象。
李志林 回复 许培扬谢谢许老师的评论。

剑桥鲁唯一的观点却不能苟同。以成本计算固然是赚了,但以昭君个人牺牲换来的和平是屈辱的。宋的和亲政策是其亡国的重要原因,因为只图苟安,不图自强。

2025-04-07 13:12
 条回复 >

2025-04-07 12:38
↑上拉加载更多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