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
理工男说诗词(23)润物细无声
2025-3-17 15:06
阅读:1298

理工男说诗词(23)润物细无声

 

我上中学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栏目叫做“阅读与欣赏”,每次半小时,播送名家写的古诗文欣赏文章,不仅内容很对我的口味,而且都是一流的播音员,如夏青、葛兰、方明、雅坤等播送,声音也优美动听。美文加美声,令人难以忘怀。

有一个古代笑话,说是一个人诗写得一般,但总希望听到别人的夸奖。某天写了一首新诗,慷慨激昂地读给朋友听。读完后,让朋友评价,朋友缓缓地说:十分矣。这诗人非常激动,因为从来没听过这么高的评价。可朋友又缓缓地说:“三分诗,七分读耳。”就是说,诗写得一般,全靠读来撑门面。这虽然是个玩笑,但也说明好的朗诵能给诗歌增色不少。诗本来是用来歌唱的,曲调失传了,朗诵也有和歌唱相似的作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阅读与欣赏”,本来选的就是千古传颂的佳作,又加上名家解说、一流朗诵,简直是美得不能再美。以至于停播后结集出了书《阅读与欣赏》,并出了CD,分辑印刷、出版。我接触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从这个广播开始的。至今我脑子里仍然能够想起夏青那雄浑嘹亮,节奏分明的朗诵:好雨--时节,当春--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理工男说】解题:春天,夜里下了一场小雨,令杜甫欣喜。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这雨好像知道节令似的,到了春天就下起来了。春天是什么节令?春天是播种的时候。种子要发芽,土壤的含水量必须足够才行,这土壤的含水量农业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墒情。在江南,春雨是不稀罕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可是在我国北方的广袤国土上,却常常发生春旱。一旦发生了春旱,保墒就成为大问题。如果土壤墒情不够,春播就不能按时进行,就会发生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情况。所以对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春雨贵如油。记得有一年春旱,忽降暴雨,我姥姥望着窗外说:下了一地金子!一个文盲老太太对着春雨也吐出了诗的语言。夏天的雨,不仅可能造成作物光照不足,难于成熟,还会因地里泥泞影响麦收。如果这雨下在秋天,淫雨霏霏,造成秋涝,可能不仅影响作物生长,还会影响收割。那样的话,就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了。可今夜的雨,知道已经是春天,不声不响就下来了,当然是好雨了。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伴随着微微的春风,这细雨在夜里悄悄地来了,无声无息地滋润了野菜、野草、花木、庄稼,滋润着万物。这种不事张扬,默默助人的行为,正是君子的品德。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诗人感受到了这春雨,高兴得睡不着,到户外去看雨。可雨天的夜里,没有月,没有星,一片黑茫茫,连乡野的小路也看不见,有什么好看的呢?唯一能看到的,是远远的江船上的一点灯火。这,是雨一直在下,正是诗人的期盼;这是一年丰收的希望。这,视觉上是相反的景色,可这强烈对照的相反景色对诗人、对农人都是使他们欣喜的好消息。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早晨,看到整个成都的红花都湿漉漉(湿)、沉甸甸(重)的,都要感谢这一场好雨呀。锦官城锦城是成都的别称,因为蜀地出产上等的锦——蜀锦,所以三国时蜀汉在成都设立管理织锦之官,故成都得名“锦官”。晓看红湿是作者在夜里看雨的想象,还是作者看雨一直看到了天明,确实看到了花上的雨水,这无关紧要。紧要的是:这是一场及时雨。

杜甫把这雨拟人化了,它知时节、自发生,还不扰人睡眠,潜入夜、无声润物。所以,诗人要去看雨,要去看雨后,看也看不够。全诗没有“喜”字,却句句反映了作者的欣喜。好雨!

 

20250310写就,20250317改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志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22817-147796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