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硕士和学士的区别
小时侯妈妈说起三舅,就自豪地说“你三舅是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彼时中国不实行学位制度,所以三舅大学毕业也没有学士学位,但无疑“是国家的人才”,因为那个年代连高中生都是稀有的。到我大学毕业,国家恢复了学位制度,我大学毕业同时也得了一个学士学位,所以也可以称“士”了。古汉语以“凡能事其事者称士”,即在某方面的事务能负责的人,后渐变为卿大夫的家臣之称谓,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所以成了“士”,很让我有点沾沾自喜。后来又得了硕士、博士学位,读的书多了一些了,又经历了“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脑体倒挂年代,对于这个“士”反倒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了。
近年来大学成了普及教育,我国年招生已逾一千万,拿了个学士学位自然不出奇,硕士研究生招生也多年超过了一百万,拿了个硕士学位也一般般。更有每年毕业季,多部门都要采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似乎“士”们别说是独立任事,连饭碗都成了问题,自然也不敢炫耀了。甚至有了某某专业是“天坑”,读了就是掉坑里等等让人垂头丧气的传说。
教书多年,博士、硕士、学士都带过,正反的说法都听过,自然要思考一下学士、硕士、博士的区别,也好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培养他们的自信,建立对专业的自豪感,树立“能事其事”的自信心。
学位制度源于欧洲,但各种学位的内涵则是随时代和地域变化的,并无一定之规。比如,欧洲最初的学位只是哲学学位,如哲学博士(philosophy doctor, Ph. D),实际上是在教廷中对宗教有较深的理解的人士,没有什么工学博士、理学博士、管理硕士(MBA)之类。又如,在英国一年就可以拿到一个硕士学位,拿到那个学位只是又读了几门较深课程而已,相当于我国前些年的“研究生班”毕业。美国一年、两年、三年的硕士都有,含义当然不一样。解放前我国的大学授学位是照搬欧美体系,解放初我国学习苏联,虽然有研究生制度,却并无学位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于19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但学位的具体含义与标准也是变化的。比如我国的硕士多为两年半或三年的学制,前些年有些学校尝试了两年学制,由于能早得学位,很多学生趋之若鹜。但很快社会上就把他们叫做“小硕士”,在求职中受到区别对待,所以试行几年后渐渐消失了。
以现行标准而言,学士学位并不是以论文为必要条件的,毕竟本科学习课程是主要的,虽然不同专业一般都有一个半年到一年的毕业环节,却不一定是以论文形式完成。以理工科为例,可能是作一个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如果是音乐美术,则可能要求一个毕业作品等等。对学士的要求应该是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或技能。理工科的硕士和博士,一般对论文有明确的要求。对硕士学位论文,在论文的评阅书和答辩结论中要写明“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论文一般要求有创新性。对博士学位论文,则评阅书和答辩结论中要写明“掌握了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论文要求有明显的创新性。这里看到博士论文的要求更高,基础理论除了扎实,还要宽广;专门知识除了要求系统,还要求深入;不仅要求能够从事科学研究,还要有独立的能力;要有创新性结果。
这样咬文嚼字毕竟一般人难于理解,更难掌握。是否扎实、宽广、系统、深入,是否能够独立,是否具有创新性,要依靠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去判断,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那么,普通人应该如何理解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差别呢?在求职时,人事部门的HR们又如何理解呢?我这里提出一个不从专业角度判断,仅仅从常识出发分析不同学位区别的视角。按我国的现行制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是通过考试选拔的,所以一般理解考试是一个优选的过程。但什么是优,不同的考试选拔的方法和标准都是不同的。
现在的高考制度,我以为最重要的是智商的选拔。在刚刚恢复高考的年代,学生的来源很不同,有下过乡的,有农村来的,有没上过高中的,有多年复读的,有一边念书一边养家的等等情形,这些背景决定了很多高智商的人没有充分的学习机会,高考并不只是一个智商的选拔。但现阶段,学生几乎都是由家长和学校推动着全身心地备战高考,学习条件、学习时间的差别不大,则高考成绩高低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智商的差别。以目前的大学制度,上了大学几乎就得到了学士学位,所以,学士可以理解成经过选拔智商较适于进行特定领域研究、开发、经营的人士。
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在大学生中进行的又一次选拔,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的选拔。在同一大学同一专业,有的同学通过了选拔,有的同学没通过选拔,有的同学干脆放弃了选拔,差别在哪里?上了大学,不再有家长的督促,学校的推动也不多甚至没有。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自学。所以是否有自我管理能力、有自我规划能力、有规划执行能力,即是否形成了良好有效的自学能力,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在不同学生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具体地说,很多学生入学不久就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并能够有效地安排时间,较快地形成了按时、有计划、自觉学习的习惯,读书、研究、社会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自然会成为优胜者。抛开那些不好判断的“扎实、宽广、系统、深入、独立、创新性”等标准,可以把硕士理解为经过选拔智商和学习工作习惯较适于进行特定领域研究、开发、经营的人士。
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又一次选优。目前大多数学校博士研究生招考已经不进行笔试了,而是采取审核制,面试才是最关键的考试形式。通过面试选拔了哪类人?我以为最重要的是恒心的选拔。经过了硕士阶段又三年的学习,学习了一些艰深一点的课程,加上两年的科研训练,对专业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对学科、行业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接触到了学科和行业前沿。已经在专业浸淫7年,仍然抱定在专业深入钻研的信念,就是恒心的表现。以合乎要求的智商为基础,以良好习惯为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才能确定自己的研究思路,甚至小有成绩,如发表过论文或申请过专利等等,满足审核和面试考核的要求。经过了这一选拔,再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才能达到“掌握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如此,则可以把博士理解为智商较高、学习工作习惯较好、能够独立选定目标并完成一定事业的人士。
划重点:在我国现阶段学士经过了智商选拔,硕士经过了学习习惯选拔,博士经过了恒心的选拔。当然,经过了层层选拔的“士”们必然是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智商优、习惯好、有恒心的博士当然是优中选优的,这样的人当然应该成就点什么事情了。还有人以为,博士应该是牛顿、爱因斯坦一类的天才,都到了博士了,还不应该选拔高智商的天才吗?我以为按现在的选拔和培养体系,那样的人不是能培养出来的。那样的人可能在博士群体里,但毕竟少之又少,不能够当作博士的一般标准。当然也有博士送外卖、文盲当老板的例子,似乎不符合本文观点。不过本文论及的是一般情形,拿特例来抬杠,本人无意争辩。
20230808于北京写就,20250121改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志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22817-146985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