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
人工智能是不是要砸了我们的饭碗
2024-11-26 12:44
阅读:796

人工智能是不是要砸了我们的饭碗

 

今天看到一个做专利代理人的学生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一篇文章,讨论人工智能是不是能够取代专利代理人。因为最近有人在讨论专利撰写机器人,那还只是一个概念,何时能够达到实用阶段,甚至能不能实用化还莫衷一是。可去年有一个关于用人工智能处理专利的发明专利申请却实实在在地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只是大家当时并未引起关注罢了。专利信息如下:

发明名称:一种为项目所有人推荐专利代理机构的方法

申请号:201703099590.X

申请日:20170504

申请公布日:20170901

发明声称的核心内容是向计算机输入发明人提供的发明信息,与数据库中的已有专利代理机构的记录进行文本匹配,根据匹配的相似度为发明人推荐代理机构。

这已经足够引起一些代理机构的恐慌了:你的客户不是你长期建立的人脉和口碑吸引来的了,而是由机器推荐的了,你的生意被一个机器控制了。

不过,笔者却觉得代理人们不必恐慌。我这样说不是因为我能够断定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取代专利代理人的工作,而是我基于人和工具、机器之间关系的历史考量。判断人工智能是不是会抢走专利代理人的饭碗是一个超级困难的题目,既要对专利代理人的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又要对人工智能将来的发展有清晰确定的判断。而我对人工智能的判断往往是不准确的。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年老昏聩,而是因为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不能适应,所以不是高估就是低估。

1990年代我曾经断言,每一所大学都在开计算机专业是教育浮躁,因为那时候计算机还是专业人员才会使用对工具,中国的计算机市场有限,培养那么多计算机专业人才一定过剩。可没过几年,互联网开始普及,有搜索引擎了。又不久,有QQ了,有博客了,有微博了,有网络银行、网络支付、有网购了。又不久,有智能手机了,这一切都转到手机上了,似乎有手机就能走遍天下了。所以有手机干掉了照相机、干掉了手表、干掉了闹钟、干掉了收音机、干掉了录音机、干掉了报纸杂志、干掉了¼¼。似乎手机可以干掉一切,不仅很多人今天已经被手机控制,未来一定是手机的天下,人会变成手机的奴隶。

1997年,深蓝以2.53.5战胜卡斯帕罗夫,是当年世界十大新闻之一,人们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的威力,但仍有很多人把人类智慧的尊严寄希望于围棋。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不到十年时间,人工智能再一次撕下了人类智慧的遮羞布。一时间,似乎人们都开始相信人工智能必然超越人类智慧,甚至有很多人相信美国几十年前的科幻电影《未来世界》所描述的人被机器人统治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有人被手机控制,但毕竟手机还是由别人控制的,所以目前的世界统治者还是人。可人工智能很快地使一些行业消失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前一段时间已经有公司宣称,手机装上他们的软件,就可以走遍世界,他们的翻译软件已经可以适应手机的硬件条件进行即时口头翻译,并现场表演。似乎翻译们马上就会失业了,学外语的饭碗很快就被手机抢走了。不过现在的阶段,学生用翻译软件翻译出来的文章我是不看的,我知道那译文甚至不能称为文,只是一些不一定恰当的词汇的堆积罢了。不过,在计算机已经会做古诗的今天,我不怀疑某一天人工的翻译机能够做普通的翻译工作。

而且,我也不怀疑,人工智能能够做文字工作,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可以取代人类进行脑力劳动,正如机器在许多方面已经取代了人类的体力劳动。那么,我们就可以悲观地推断,将来的社会有大量的失业者,人工智能必然会搞得人类社会“人不聊生”了吗?我完全不同意这个悲观的设想。

确实,人类就业最充分的时代是人类的原始社会。原始人都有最充分的就业——不仅青壮年人人就业,连妇女、儿童、老人也都充分就业。那时人类是以渔猎和采集为食,既没有食物的贮存方法,也没有剩余的食物好贮存,人们每天都在为生存、果腹而奔波劳顿。一日不谋食,就一日不得食。所以不仅没有童工和退休的概念,也没有星期天的休息,也没有节假日。

生产力发展了,有了农业,人们有了剩余食物,粮食可以贮存,才有了明晰的社会分工,有了一少部分人可以不直接谋食了,比如巫师和酋长。原始社会的老人是自生自灭的,小孩子也是大量夭折的。有了剩余食物,才会有老有所养,才会有妈妈专事照顾儿女,才会有尊老爱幼。相比于人人谋食,就业变得不充分起来。

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多数人还要土里刨食,所以就业仍然很充分,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观念深入人心。除了少数地主,不论是给自己种地还是给别人种地,人类的9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

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有了产业工人,工人没有土地,不生产粮食,不直接谋食,但所得应该高于农民。但也开始有了失业的现象。机器的生产速度太快,如果产品与市场对接不好,就会出现剩余,即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必然引起工人失业,似乎是机器抢了人的饭碗。所以早期的工人运动就有工人毁坏机器的现象。不过人类毕竟是有智慧的,人类创造了更多的产品,满足了温饱,就可以进行更细化的社会分工。越来越少的人直接从事衣食的生产,越来越多的人用其他工作满足别人的精神需求。例如,职业化的体育、旅游业、多种形式艺术都是人类有了闲暇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另外,人们满足了衣食后,也开始享受闲暇。宗教本身就是人们有了闲暇,有了精神追求的产物。基督教的上帝用六天创世纪,用一天休息,给了人类休闲的借口。可每星期休息两天就没有什么借口了。中国刚开始延长休息时间的时候,还小心翼翼地担心生产水平下降,每两周休息三天,即所谓的“大礼拜”,但不久就开始大张旗鼓地每周休息两天了。现在,新西兰已经有公司尝试每周休息三天了。人们不仅每星期要休息,还要安排各种各样的节假日。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节假日越来越多,实际上是人类衣食丰足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多了。这实际上是个人“就业”(工作)越来越少了。

同时,不工作的人要消费,要旅游,要看球赛,要欣赏文学艺术,这些活动都在为别人创造就业机会。想一想一百年前中国有这么多工程师、教授、教师、医生、运动员、教练员、司机、飞行员的职位吗?机器让一些行业和职业消失,但也创造了另一些职位和行业。机器的高效率让人类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可以更充分地享受生活,有什么不好呢?难道工业化、城市化不是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了吗?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人类总体越是不充分“就业”,生活质量就越高。

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不过是脑力机器而已,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他们对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的替代作用,必然给人类创造更多的闲暇时间,让人类总体的“就业率”越来越低,让人类能更自主地享受生活,而不是让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窘迫。

不过,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了,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百多年的动荡与调整,才逐渐适应了机器造成的新分工,形成了基本能够充分就业的社会体系。信息革命开始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人们要花多长时间去适应则不得而知。信息革命的速度让我目瞪口呆,二、三十年前到处都有的算盘今天的孩子已经不认识了。短期内一些行业的消失对从业人员造成的阵痛不可避免,所以入对行对多数人都十分重要。不过对一般人,在急速变化的当今,能够预测不同行业未来几十年的兴衰并作出正确选择应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而预测对了当然是福星高照,如果预测不对,是不是后半生就注定是凄凄惨惨的loser(失意者)了?也不一定,以我的判断,还是要练好内功,掌握一些基本通用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对剧烈变化的世界做出更好的应对。而且,我非常怀疑未来还有多少能干一辈子的职业。

我相信人类总体的“就业率”越来越低会让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不必担心人工智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消灭了人类。但在剧烈的转型期,人工智能可能会影响一些人的饭碗。但愿那被抢饭碗的不是你我,也希望不是他。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你我尽快创造新的行业和就业机会,让他来分享。

                      20180721北京初稿,20241126改就

附注:这是2018年的旧文,ChatGPT等AI工具的出现或许让本文的内容有些过时。但我对AI不会砸了人类的饭碗这一观点没有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志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22817-146176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