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chengzhi 社会热力学、相对论和宇宙学、暗物质、地外文明

博文

理解亦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大赛的意义或许需要较长时间

已有 553 次阅读 2025-4-22 11:1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北京亦庄举办了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其独特之处在于机器人是与人类选手同场竞技,这使得比赛更具真实场景意义。这场赛事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表明人们对这类机器人竞赛投入了极大关注。

这次机器人马拉松的深刻意义在于,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让人形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与人类共同参与活动。这与过去仅作为玩具存在的人形机器人截然不同,也不同于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这种"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几乎能模仿人类所有功能。

由于这类人形机器人对人类而言仍是新奇事物,要准确理解它们未来对社会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变革,还需要持续的实践和思考。这就像互联网刚出现时,人们只将其视为通讯工具,却没想到它会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结构。

不过我们相信,社会上总会有远见卓识之士能预见人形机器人应用的深化将如何改变社会,就像当年最早提出社交网络和数字化生存的先行者那样。那么,人形机器人究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反乌托邦电影了解艺术家对此的看法。其中经典之作是《西部世界》,这部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作品如今已推出第三季电视剧。剧中人形机器人因具备与人类相当的智力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最终被大公司用来替代人类社会中的高级管理人才。虽然目前技术距离实现这一目标还很遥远——从亦庄马拉松比赛可以看出,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仍远逊于人类运动员——但剧中将低智能机器人用作表演者的设定,或许在近期就能实现,这对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方向具有启发意义。

除《西部世界》外,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也深刻探讨了这个话题。影片讲述一对夫妇领养机器人儿子的故事,最终这个机器人开始了独立生活。电视剧《真实人类》和《机器之心》则描绘了人形机器人作为家庭陪护者,与主人建立情感纽带,后因群体觉醒而反抗人类的故事,延续了压迫与被压迫的社会矛盾主题。

在一些科幻作品中,人形机器人已完全融入人类社会,既有正义的伙伴(如《星球大战》中的机器人),也有邪恶的对手(如《终结者》系列中天网控制的杀戮机器)。有趣的是,《星球大战》中某些机器人的行走姿态与亦庄马拉松冠军"天工"机器人颇为相似,或许这种步态确实最稳定。

《机器管家》讲述机器人通过长期与人类生活最终转变为人的故事;《机器人总动员》展现未来地球上孤独的清扫机器人瓦力;《机械姬》则探讨了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人如何模糊人机界限。值得注意的是,当前AI大模型已能通过图灵测试,因此人形机器人的突破可能更多依赖于材料科学在关节和皮肤方面的发展。

从这些影视作品可以看出,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应用方向:

1. 战斗伙伴:在军事或冲突地区执行危险任务,不过现实中需谨慎使用;

2. 陪护护理:满足情感需求,协助失能人士日常生活,当前技术如"天工"机器人已具备足够耐力;

3. 自我进化:实现自我维护和充电,优必选机器人已在此领域取得进展;

4. 协同工作:多机器人协作完成复杂任务;

5. 娱乐表演:如机器人格斗比赛或影视特技替身;

6. 教育辅助:作为教学助手,已有高校开展相关实验;

7. 危险环境作业:如消防救灾等人类难以胜任的场合。

此外,人形机器人技术也推动着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外骨骼等技术已帮助瘫痪患者重新行走。未来在器官移植甚至意识转移方面,这项技术或将发挥重要作用。

以上是基于现有科幻作品总结的人形机器人潜在应用方向。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出现更多我们目前难以想象的应用,这预示着人类即将迎来新一轮智能技术革命。

声明:本文写作过程中使用DeepSeek进行了文字修改调整工作,但人工智能对本文的思想没有做出任何贡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477-1482930.html

上一篇:我的一篇预印本文章最近下载量快速增长
下一篇:有感于“中国摇滚编年史”
收藏 IP: 116.21.9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