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铭瑞
学习有窍门——向大脑的学习机制学习
2025-8-10 17:56
阅读:488

继续梳理大脑的学习机制,可以好好利用大脑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节省能量。

这个话题实在有趣。

大脑喜欢流程化。了解到大脑最喜欢“建模”,喜欢“一劳永逸”的工作——通过重复的行为,不断积累经验,把“思考”这种耗能大、辛苦的工作,从“新脑子皮层”尽量交给“原脑皮层”,让爬行脑多承担无需太多思考的工作,形成机制,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可以快速反应。看着真的好像是精明会算计的人用他们的“新脑子”欺负村里来的“原古老脑子”,结果是有意识的思考越来越少,甚至也可视为“生搬硬套”地工作。这种工作机制可能是产生“像山一样难以改变的成见”的原因之一。法国心理学家波诺(Edward De Bono)曾说过:“思维就是一部制造僵化思维、使用僵化思维的机器”(De Bono. 1977. Lateral Thinking: A Textbook of Creativity)。

大脑在学习过程中也有畏难情绪。学习自古就被认为是痛苦的,中国古话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的学习能力是有天花板的。学习过程不断被畏难情绪、学习机制和遇到的躲不开的事情“拖后腿”。还有,人类为了避免从“自己不爱学习”中产生羞耻感,还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常以“从我的经验看”以及“一直就是这样做的”等已存在的事实,通过否定新脑子提出的创新想法,避免让自己思考。要大脑克服这些天生“不爱学习”的特点,实在太不容易了。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

首先,要主动学习。我们要有意识的学习,形成正向激励。经历一件事时,不仅学到了经验或教训,还产生了情感体验。如果这种情感体验是快乐和愉悦的,我们就会重复这个行为,希望能再次体验。我们可以利用大脑这种愉快的体验,重复行为-->建模-->在脑海中“运行”-->预测结果-->验证结果-->调整参数,再次运行。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向他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构建代表自己真实世界的模型,形成个人认知框架,随着这个有趣的框架扩大边界,激发大脑产生积极情感,因此越来越喜欢学习。

其次,结合个人需求制定学习目标。最好能把个人的高层级需求适配到组织目标(也就是工作)上,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中保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解放思想,抛开成见,释放潜力,接受变化,尝试新事物,更愿意去学习,努力做的更好,因此更能适应改变。

最终,能面对改变并适应下来,就是学习。

人类面临着古老的学习之谜: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边界”。要想理解一个事,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如果能说清楚,就是掌握了;如果能清楚地提出问题,差不多也就有答案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今日小结:

(1)工作业务流程化——注意总结,建模,节省每次开展同样业务的思考能耗;

(2)养成定时学习的习惯——坐下就阅读,开机即投入学习或工作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3)畏难很正常——心态摆正,自己才是脑子的主宰。告诉脑子:朕知道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铭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3535-149716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