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狼烟四起
第13节 曹嵩之死(四)
问题(1):曹操征徐州,屠城时被杀的到底是什么人?
问题(2):张闿和笮融什么关系?张闿为什么投奔袁术?
问题(3):谁是曹嵩被杀事件最大的操盘手?
——————正文开始——————
问题(1):曹操征徐,屠城时被杀的到底是什么人?
以下加粗字体,为内蒙古大学曹磊的硕士论文《曹操屠徐州若干问题辨析》的观点。
《三国志·武帝纪》:193年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陶谦守城不敢出。
《三国志·陶谦传》:193年,太祖征陶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陶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陶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
《三国志·曹仁传》:从征徐州,曹仁常督骑,为军前锋。别攻陶谦将吕由,破之,还与大军合彭城,大破陶谦军。从攻费、华、即墨、开阳,陶谦遣别将数救诸县,曹仁以骑击破之。
曹磊将陶谦传和曹仁传整合起来,观点如下:……曹操因为军粮不足而退兵。在向兖州退兵的过程中,顺便收复了被陶谦占领的费国、华县,攻取了即墨、开阳。陶谦派遣将领救援各县,结果皆被曹仁所率之骑兵击败。于是首征徐州之役到此结束。
错误之处:《曹仁传》是将193年~194年合并书写的!“从攻费、华、即墨、开阳”,发生在194年曹操第二次打击郯城时,而不是“在向兖州退兵的过程中,顺便收复了……”。曹军193年临时性退兵,走的是泰山南侧亢父道,不是北侧梁父道,华、费根本不在退军路线上。曹仁当时带领的是骑兵,194年进攻即墨、开阳的原因,是为了堵死田楷、刘备、孔融从青州到徐州的增援路线上北方和东方的关键军事据点。《曹仁传》说的“诸县”,不是总括上述4地,而是一个地名——诸县(山东诸城市),即诸葛亮老家(诸葛亮本姓“葛”,由诸城迁徙琅琊郡临沂,为了区别诸城的葛氏和临沂的葛氏,迁徙者被称为“诸葛”,逐渐演化为复姓“诸葛”),诸城也是青州增援徐州,从东方到来的关键据点。华县和费县则在兖州-徐州的泰山中梁父道的东方出口。这些古今地名,简单搜搜就能对应上,有方便的百度地图、腾讯地图,何必钻入故纸堆里盯着短短几行记载咬文爵字呢?
193年作战中,曹军有没有屠杀行为呢?曹磊分析道:《陶谦传》所载“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是经不起推敲的。“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意思是:陶谦军队战败逃走,战死人数以万计。可见,死者是陶军士兵,包括在彭城大战和败退过程阵亡的士兵,由于这场惨烈的战斗可能是在泗水边进行的,所以尸体堆积过多,而一时堵塞了泗水,使“泗水为之不流”。既然死者是作战阵亡的士兵,那么屠杀一说便不成立了。
错误之处:曹磊写道“可能是在泗水边进行的”。其实,陈珪丢失十余城的消息传来,陶谦肯定是要在徐州的门户彭城布防的。在彭城、傅阳、武原(傅阳和武原都在现在的台儿庄附近)一带,死亡成分是以士兵为主。但当代人所说的曹操屠城,主要是在取虑、睢陵、夏丘3个地方。
汉末的泗水,漕运非常兴盛。徐州是来自曲阜泗水县的泗水和来自开封的汴水的交汇处,汇合后仍叫泗水。到了今邳州,接纳了北方来自临沂、郯的沂河,汇合后仍叫泗水。河道折向南边的睢宁(狭义的下邳),在睢宁又接纳了来自西边的睢水,汇合后仍叫泗水。再继续向南,到泗县、泗洪县,入淮河,随后叫做淮河。
曹操屠城的取虑,实际上是在睢宁西边的睢水上,大约位于现在的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浍沟镇、大路镇一带。夏丘就是现在的泗县。以前还有一个名副其实的“睢陵”,和盱眙隔着洪泽湖南北相对,随着北宋南迁至1855年黄河改道,黄河夺淮频发,睢陵已经被洪泽湖淹没了。
实际上,陈寿在这里故意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旨在为曹操洗白。
陈寿有多滑头呢?
他把一些简单的话语都颠乱了顺序,看起来满足了“客观性”“纪实性”的标准,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毕竟,曹操是一个大人物,而徐州之战又需要很严肃地阐明事实。于是,这家伙的文笔风采就表现出来了。
首先是区别对待:《武帝纪》是曹操本传,按照陈寿的写法,反映了曹操进军势如破竹、锐不可挡,而把陶谦写得胆小如鼠【守城不敢出】。到了陶谦本传,则是【退守郯】。
但是,陈寿在陶谦本传中,既不能过于贬损曹操,又不能太对不起徐州的亡魂,怎么办呢?那就打乱顺序。我们把这些话标记一下,你就清楚整个战争过程了:
陶谦传:A太祖征陶谦,B攻拔十余城,C至彭城大战。D陶谦兵败走,E死者万数。F泗水为之不流。G陶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H引军还。
B的“十余城”,其实就是鱼台-沛县一线,由陶谦指派的陈珪所守的亢父道上的10余个军事据点。F这句话,发生在H处。也就是“引军还”的过程中发生的!
曹磊正是由于没有注意到曹仁传中“一征”和“二征”并言之的现象,才会得到下面的结论:曹操退兵路线有误……其退兵路线由郯县向北至即丘、开阳,而后再折向西北收复华、费,回到兖州,根本就没有南下。可见取虑、睢陵、夏丘皆不在其行军路线上,因而所谓“过拔”、“皆屠之”纯属无稽之谈。
且不说作者不了解“分进合击”等是常用的战术,顽固地认为,曹军应当象南北迁徙的大雁一样排成整齐的一排。而且,将曹仁传的“从攻…”和后面的“从征…”莫名其妙地看作同一场战役,也真是醉了。
我们假设屠城的地点是成立的,那么,你把取虑、睢宁、睢陵、夏丘连成一线,就会发现2个非常明显的规律:
(1)曹军到了台儿庄(傅阳、武原)被阻击后,得不到郯城,它是追着笮融的溃军跑的!追击到笮融领地的政治中心睢宁,继续南下,到了睢水与淮河的交界处回军,而不是“粮尽回军”。他也不大可能在退军时让庞大的曹军走梁父道这样的危险道路,而是仍然走亢父道,即徐州→沛县→鱼台一线。
实际上,“陶谦退守郯”,并不是曹军已经兵临郯城城下。
古代守一座城,是需要外围阵地的军队配合的。
比如,在213-214年的雒城,刘璝、张任两个人驻扎城墙内部,泠苞、邓贤两个人在城外游击。
228年秋,陈仓的郝昭能顶住诸葛亮进攻,也是因为城外王双的配合。
而刘备198年在小沛、200年夏季在汝南,都是一看敌人来了就全线出击,似乎骑着高头大马拼杀才能显示出王者的风范,结果分别栽跟头于高顺、曹仁手中。这就证明,敌人来了,城中军队全部跑到外面去打仗,是不行的。
与刘备相反的例子,就是吕布198年10-12月在下邳城,不向城外派遣军队去游击、挠敌后方,单纯依赖城墙等防御工事,结果一旦被围,就连生活做饭的燃料也没有,活活被困死。
吕布、刘备这些出身边塞或接近边塞地区的人善于用骑兵袭击、但不善于守城,可以理解,但陶谦很显然没有等到曹军兵临城下,在遥远的台儿庄已经布置外线阵地了。
“郯”可以指城墙内的狭义的城,但这里很显然是以郯为中心的势力范围。
(2)从这些地点看来,睢宁位于笮融的下邳郡的政治中心。屠城地点位于各条水系上。一个很明显的规律是,“淮河”,似乎是曹军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向东南到了泗水与淮河汇流处,曹军停止继续进攻赵昱的广陵郡;向西南到了下邳郡和袁术势力范围的交界处的夏丘,不再进军。
这说明,曹军征伐徐州,丝毫没有意识到,可能涉及的水战!他们根本就没有船!
没有船,不能征集民用的?
或许,分析到这里,已经接近屠城的真相!
问题(3):张闿和笮融什么关系?张闿为什么投奔袁术?
汉末城市地理常识:下邳不在邳州,在睢宁。九江郡治所不在江西九江,在安徽寿县。徐州治所不在徐州(当时叫彭城),在山东郯城。琅琊郡治所不在日照附近的琅琊,在临沂。沛县是豫州地盘,不是徐州。兖州治所在河南濮阳,后迁山东巨野县昌邑镇,不在济宁市兖州区。荆州的治所不在荆州,在襄阳。
徐州当时有彭城、琅琊、东海、下邳、广陵5个郡。从兖州进攻徐州当时主要有两条路,可以从北面走泰山郡的梁父道,出口两侧既是曹嵩被杀的华县和费县,然后打击琅琊郡治所临沂、东海郡的郯城等;也可以走丰县-沛县一线的亢父道,可以直接到达彭城(现徐州),然后北上打击东海郡或琅琊郡,或者沿着泗水向南、向东打击下邳郡或广陵郡。
193年秋季,曹军是顺着沛县进攻的,【曹操引兵击陶谦,攻拔十馀城,至彭城,大战,陶谦兵败,走保郯。】这里的“攻拔十馀城”,就是丰县和沛县的亢父道上的据点。
豫州小沛原来是袁忠的,后来袁术南下之后,袁忠也伤心地离开了,陶谦为了堵死袁术再次北上的退路,命下邳人士陈珪据守;同时,淮河以南的寿县、今淮南市等,陶谦安排陈瑀负责堵死袁术南下的路。
因此,曹军的第一战,打败了陈珪,到了现在的徐州(那时候叫做彭城),一场恶战之后,陶谦向东北偏北方向的郯城撤离。但是,陶谦留下的抵抗军队,却在台儿庄顽强狙击了曹军。
关于193年秋季的战争,有以下几种记载:
A.193年秋,曹操引兵击陶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陶谦兵败,走保郯。初,京、雒遭董卓之乱,民流移东出,多依徐土,遇曹操至,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曹操攻郯不能克,乃去,攻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B.193年秋,曹操击陶谦,破彭城傅阳。陶谦退保郯,曹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C.193年秋,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陶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陶谦退守郯。
区别点:(1)资料A和资料B直呼“曹操”而不象资料C一样尊称为“太祖”。
(2)资料C的“死者万数”和上述A、B两种说法的“男女数十万”相比,人数上较少。
(3)最关键的一点是,资料C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下述意思:“万数”死者,是陶谦从彭城到郯城一路溃败的过程中,陶谦一方伤亡的兵力,而不是老百姓。
资料C的说法,存在着较大的漏洞,那就是,彭城——傅阳——郯城一线,除了彭城之外,其他并不在泗水边上。因为泗水是沛县→彭城→邳县→睢宁→泗县→泗洪县→睢陵(已淹没),然后进入淮河。
当然,遇到资料C的情况,一般人会认为有3种可能性:(1)泗水边没有打仗;(2)战场不在傅阳;(3)陈寿在造假。
而曹磊分析的缺陷就在于,他明明已经知道了陈寿“泗水为之不流”的巨大漏洞,却毫不怀疑“正史记载的真实性”,丝毫没有意识到“陶谦兵败走,死者万数”和“泗水为之不流”是两场不同的战役,是陈寿故意为了洗白曹操而颠乱次序的!
在研究历史学的学生们中,千万需要克服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否则会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
优等生陈寿和劣等生范晔两个小朋友一起到动物园玩。
优等生陈寿好奇地说:“河马好大呀!哎呀,快看,它上树了!!”。
劣等生范晔的作文是:“一群猴子,有的坐在假山上,有的趴在树上,有的在吃香蕉,有的在……”
按照曹磊的逻辑,是这样的:首先,优等生陈寿肯定不会说谎。其次,他说他看到了河马,我们知道河马是绝对不会上树的。如果陈寿这样的优等生看到了猴子,怎么可能如此简略,连“猴子”这个名字也不提呢?再次,结论,这个公园里绝对没有猴子!所谓的“有的坐在假山上,有的趴在树上,有的在吃香蕉”只不过是劣等生范晔在胡言乱语。一个基本的常识就是:河马是不会爬树的呀!
资料A和B所说的“取虑(睢宁县西南,大致在现在安徽灵璧县,位于睢水上的几个镇)、雎陵(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睢城镇,或指已经被洪泽湖淹没的“睢陵”而不是现睢宁)、夏丘(泗县城关镇东近1公里处)”,都在泗水河边。
死亡的是什么人呢?
资料A、B认为,主要是遭受洛阳之乱,从司隶东迁的外地人。
徐州北部2个大郡(琅琊、东海)及彭城郡,陶谦统治根基深厚,属于军事区。其中的彭城国,为薛礼所守。
南方两个大郡,分别是西边的下邳郡和东边的广陵郡,为经贸、水运、宗教区。其中,下邳相为笮融,广陵郡的一把手是出使长安使陶谦从刺史转升为“牧”的关键人物之一赵昱(另一个是王朗)。但是,广陵、下邳、彭城三地的粮运,全部是笮融负责的。
徐州基本上形成了“北陶谦、南笮融”的格局。
曹操以兵战方式大胜陶谦的地方,在彭城和傅阳。
曹操以屠城对待的地方,则是笮融核心区域——下邳郡下邳城(睢宁古邳镇,不是现在的邳州)。
推测是这样的:陶谦听说曹军击溃陈珪所守的亢父道上的10余个据点,已经从小沛进攻来了,和笮融、薛礼群聚徐州,准备决战,结果大败于曹军。
到了台儿庄,笮融或者不愿意继续追随陶谦,而回到自己的老根据地下邳,或者陶谦已经觉察出了什么,拒绝笮融进入郯城导致自己的领地北海郡和琅琊郡遭殃,或者真的如记载的曹操攻不下郯或者粮食吃完了。
其实,曹军并没有“回军”,而是沿着沂水、泗水、睢水重点进攻笮融。
于是,笮融沿着泗水南下,被曹军一路追击,直到笮融到达泗水和淮河的交叉口,曹军因没有船,而不能继续追击,导致笮融、薛礼成功逃到广陵的赵昱处。从下邳“回军”时,曹军屠了泗县、灵璧的几个镇。
根据后汉书的说法,被屠杀的数万或数十万,既不是徐州平民,也不是徐州军队(彭城、傅阳确实是),其主要成分,应当是来自司隶的外地人。
徐州当时外来移民成分有3种:(1)避难的;(2)拜佛的;(3)本来是避难,后来又拜佛的。
我认为,这些人可能是被笮融洗过脑的佛教教徒,是有“我佛慈悲”式有信仰的人。,因为根据笮融教堂的描述,和外来迁徙者的基本生理需求,信佛者应当就是这批人了。
当然,笮融笮大教主,建设的是有板有眼的寺庙,尊崇的是金面金身的佛像,干得却是一个恶魔的勾当。这些无辜的教徒,应当是为了护送笮大教主和张闿的顺利逃亡,而付出了生命。
睢宁是笮融的老巢。泗县是笮融上船向着广陵郡逃跑的地方,而夏丘,很可能是张闿向着袁术领地逃跑的地方。正常情况下,张闿要从费县逃到袁术处,走费县→峄城→彭城(现徐州)→睢宁→泗县(上船,入淮河逆行)→五河→蚌埠→怀远→淮南→寿春一线是比较顺的。而这一条线,负责漕运的,就是笮融。虽然从现在地图上看,张闿逃往淮南的中转站,走宿州较近,然而,第一是,在那个年代,整个安徽省不是完完整整属于一个州的,安徽的北边乃至河南的商丘、江苏的沛县、山东的鲁郡,是属于豫州的,袁术势力范围已经被驱逐出,盘查据点较多。第二是,张闿掠夺的曹嵩辎重百余辆,最适合大容量的水运,而不是小容量的陆运。但我认为,曹嵩的辎重百余辆,很大概率被笮融扣下了!根本就没有运输到袁术的淮南。
备注:最早的佛教,来自汉西域长史府治下的、位于天山南侧的大月氏国。后来,传入北天竺和恒河流域,传入印度。到了唐朝初期,印度在佛教上发扬光大,中国反而到印度取经。
那么,杀害曹嵩的罪魁祸首张闿,后来怎么样了呢?
张闿投奔淮南袁术,又作为刺客,帮助袁术干了两件大坏事,那就是连环杀死了陈国的诸侯王刘宠,和陈国国相骆俊。建安二年(197年),当时已经僭号称帝的淮南军阀袁术,以征取“贡赋”为名找刘宠“借”粮食,刘宠不给。袁术怒火攻心,派张闿去陈国行刺。张闿假装私自到陈国,拜访骆俊的居所,突然杀掉骆俊和刘宠。【后袁术求粮于陈而俊拒绝之,术忿恚,遣客诈杀俊及宠,陈由是破败。】——《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
【袁术使部曲将张闿,阳私行到陈国,至骆俊所,骆俊往从饮酒,因诈杀骆俊。——后汉书·卷五十·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陈王宠传》。】
张闿是陶谦和袁术共同豢养的杀手,就是执行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因此,有人说,曹操杀了那么多人,收获了恶名,几乎丢掉了兖州,得不偿失。
可是,有两件事情,却非常难以解释:
(1)193年9月~194年4月,曹操的罪恶罄竹难书,195年献帝东迁,196年7月抵达洛阳,为什么首先想到的却是让曹操这样的“恶人”过来勤王(或者皇帝的随行大臣建议的)?如果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原因,到袁绍处也并不复杂。
(2)清河县的朱灵,本来为袁绍的将领。曹操征陶谦时,袁绍派遣朱灵督三营(15000人左右)帮助曹操,战有功。【袁绍所遣诸将各罢归,朱灵曰:“朱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所将士卒慕之,皆随朱灵留。】。既然朱灵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屠杀,又是怎么认曹操为“真明主”而不愿回到袁绍处的呢?
我认为,曹嵩被杀这件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和神秘:
曹操知道是陶谦部下的张闿杀死了他的父亲,也知道是笮融直接指示的张闿,故而到了傅阳-郯城之间的某个地方,并非“攻郯”不能克,而是追着笮融后面拐弯南下,放过郯城。曹军追击到泗水-淮河交叉口,因船只问题,无法继续追击南下广陵的笮融和薛礼,所以回军,而不是“粮尽回军”。曹军并没有全部撤出徐州,只是曹操春季前后离开过一段时间回到兖州。
张闿要走淮南,主要需要的就是笮融的漕运;张闿和笮融,又全是一次次“酒宴斩”的心狠手辣的人,难免说二者没有关系。
事实上,元恶张闿、笮融未除,曹操也相当于复仇了。泗水边的屠城,都是笮融的忠实信徒们。因为曹操要东击广陵,缺船,笮融治下的教徒,毫无战斗力,却又不惧死亡,坚决不提供船只供曹军渡淮。
不过,还有一些未解之谜:
(1)吕布一在兖州背刺曹操,除了曹操的谋士荀彧、程昱以及夏侯惇等守的东郡范围内的范县、鄄城、东阿、濮阳(后来丢失)之外,80个县中有77个表态支持吕布,反对曹操。这种造势,显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很显然,不是194年4月吕布突袭兖州时突然成功的。而是193年6月曹嵩刚刚被杀之前或者之后,就已经开始在56个县中逐一拉拢这种关系了。
这个人的游说能量,该有多大?布局该有多早?
如果这个人只是说服了兖州八郡的太守,让他们说服各自下辖县,那么,陈留的张邈193年底,在了解了取虑、夏丘、睢宁等地的屠杀后,还在与归来的曹操执手相看泪眼,怎么突然就变了?东郡拒不投降吕布,可以理解,但任城、泰山、济北、山阳、济阴、东平这些地方,是如何被说服的呢?
(2)大月氏的佛教是世界上最先首创的,与笮融“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佛教,有什么关系?
(3)飘零关东的吕布,从武关逃脱后,经历了下述投靠过程:袁术→张杨→袁绍→张杨→张邈,为什么忽然就有了一大块根据地?
问题(3):谁是曹嵩被杀事件最大的操盘手?
宗教的产生,往往诞生于乱世,也可以看作是环境的变化诱发的人类主观意识的变化。宗教的本意,都是治世里怎么治理国家,而不是思考怎么平定乱世。但社会之乱,又往往是那些曲解宗教而为己所用的人造成的,如张角的道教、笮融的佛教等。
由于老乡关系,陶谦给笮融安排了一个在徐州级别仅次于他的职务——下邳相。郡国的相和普通郡的太守一样,是还没州牧职位前,最高级别的地方官。
陶谦之所以给笮融安排如此显赫的地位,是因为他想两条腿走路:
(1)输出战争。陶谦的逻辑是,别的州、郡拼得你死我活,那么徐州就越和平。你有了困难,我出丹阳精兵帮忙;你如果没有困难,一片祥和,那我制造困难,也要去帮你的忙。这样,徐州的外来移民就多了,人口是第一生产力;
(2)当时汉桓帝是把佛陀和太上皇一起祭祀的。陶谦要笮融利用佛教的影响力,把徐州(主要是下邳郡)的人口升上去。
为了完成这件浩瀚的人口迁徙工程,必须得首先投资。于是,陶谦将下邳、彭城、广陵三郡运粮食的差事交给了笮融,储备原始积累。
笮融参透了2个佛理:
佛理1. 树挪死,人挪活。如果有危险不挪就是自杀,自杀是罪恶。
佛理2. 好事是靠自己争取的。人不要听天由命,要开创命运,就像他从丹阳到徐州。
笮融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在下邳南边修了座浮屠寺,寺里修了座九镜塔,寺庙堂阁可容纳3000人诵经。
因为有钱任性,他给佛像涂上金身,穿上袈裟。
笮融感觉,其实不是佛祖保佑了自己,而是佛祖就是笮融创造的。没有笮融,谁知道佛祖长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
每年佛陀生日那天,笮融还在浮屠寺举行浴佛会,在下邳设长街宴几十里,摆上酒菜随便吃。不只下邳的老百姓来,就连徐州的,甚至扬州的都提前半个月往这赶,每年这个浴佛会的花费就上亿。
笮融又制定了个政策:在下邳信仰佛教的老百姓,减税免税。
于是,吃完佛饭,留在下邳不走的,就高达5000户。下邳发达了,繁华了。
当然有人去陶谦那里反映笮融粮运的敛财,但陶谦不以为然:建浮屠寺、举行浴佛会难道不需要花钱吗?我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先前我们输出战争,迁来的都是难民。笮融虽然花了钱,但是把佛教搞得风风光光,来的还都是有钱人,这5000户的政绩,试问没有笮融,谁能办得到?
因此,笮融大大地醉了几次酒后参悟透了又一个佛理:我贪污的钱,是花在佛陀身上。有人告发我,为此我的名声全毁了。但我问心无愧。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条件聚合而成的。我不要再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了,一切皆有缘起,该为佛陀积累的财富还是要积累。
自汉明帝从西域引入《四十二章经》,洛阳建白马寺以来,笮融在下邳的系列扬佛行为是首次被国史记载的。此时佛教还处于起步阶段,交州佛家牟子正在埋头写中国第一本佛学专著《牟子理惑论》,用儒道来解释佛学,却改变了一些佛学本来的主张。这说明,笮融生活在一个佛学本土化建立标准、规范的时期。
东吴时期,月氏人支谦、康居人康僧会先后到建业弘扬佛法,翻译经文,孙权拜支谦为博士,为僧会死后专门修了寺庙佛塔,这又为后来南朝的四百八十寺的佛家盛况打下了基础。
193年秋末,曹操或因上述三个原因(缺粮、武原抵抗、获得真凶信息)拿不下郯城, 为父报仇开始攻打下邳郡。笮融带一万多佛教徒企图挪到广陵郡。曹操屠城的地点,正是在笮融逃亡的一路上。
隐约可以看出,(1)这些人都是崇拜笮融而来的外地人,(2)这些人的目标就是淮河,纷纷想要坐船;(3)这些人没有经过激烈的抵抗。
因此,我认为,曹操的恶行,不需要曹磊式的洗白。屠城就是屠城了,没什么可隐瞒的。但是,这么做可以打掉徐州的经济,使东海郡和琅琊郡的陶谦失去财力支撑。另外,遏制佛教的渗透。
这方面,曹操和孙策都是狠人。只不过,一个遏制笮融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佛教,一个遏制“太平道”。
到了广陵,笮融在酒宴上杀了收留他的赵昱,带上广陵财富席卷而走,南下秣陵投靠原彭城相薛礼。
到了秣陵,笮融在酒宴上杀了收留他的薛礼,带上秣陵财富席卷而走,南下投靠刘繇。
豫章(南昌)太守周术病逝。袁术委派诸葛亮的叔父、“和亲教父”诸葛玄领豫章太守。而朝廷正式委派的豫章太守,却是朱儁的儿子朱皓。刘繇派遣笮融去协助朱皓上位。到了豫章,打败诸葛玄之后,笮融在酒宴上杀了朱皓,带上豫章财富席卷而走,投靠山林。
在《诸葛亮大传》中,诸葛玄又一次被笮融“酒宴斩”,但不大可信。因为,诸葛亮207年出山,说明他是197年躬耕的。诸葛玄争夺豫章太守的时候,已经是196年了。在荆州,诸葛亮就读襄阳学业堂、诸葛亮与黄承彦女儿的婚事、诸葛昭苏与蒯祺的婚事、诸葛昭惠与庞山民的婚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为亲家的。诸葛玄在西城战败,立刻坐船从南昌沿长江到汉口,再沿汉水到襄阳,才有可能完成以上四件大事。也就是说,诸葛亮大概在襄阳学业堂就读了一年书,就务农了。
因此,笮融的结局,应当是带着信徒逃到豫章的山林里,被山越人杀死,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问题(4):谁是曹嵩被杀事件最大的操盘手?
可能是这样的链条:笮融指示张闿,杀了曹嵩。到了彭城或睢宁,笮融收留了张闿,但是剥夺了他的抢劫收入。193年底,笮融东逃广陵,张闿西逃淮南。
大操盘手则是袁术和袁绍,张闿应当是袁术、笮融的杀手。笮融疑似为了搬倒下邳陈氏,与袁术有过紧密的合作。应劭早在192年底,事实上已经倾向于追随陶谦、加入他的第三次“讨李、讨郭联军”,虽然名义上属于兖州的地盘,但与陶谦接壤,实际上是在兖州和徐州之间摇摆不定的。
更大的推手,则是四处游说兖州各县迎吕反曹的陈宫。
当然,最大的操盘手,还得是趁乱混出长安的小月支大人物——貂蝉。也只有貂蝉这样的人,可以结束吕布“四处投靠、飘零关东”的困局;也只有貂蝉这样的人,才能高瞻远瞩地高于笮融的站位,策划一场驱虎吞狼式的行动,那就是把曹军引入徐州,趁机夺取兖州。也只有貂蝉这样的人,才可以将曹操-张邈这种生死相托的关系划为仇敌。
《演义》上说,陈宫来到曹操的行军帐中劝和过,实际上不大可能,因为从陈留到前线,是非常远的,曹军的位置是动态的。在缺乏手机的年代,陈宫不可能见到尚在徐州征伐的曹操。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为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2267-148522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