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争
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44)
2025-5-11 11:44
阅读:318

第三章 狼烟四起

第14节 鏖战徐州

下述分析,按演义的思路。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曹操不仅在徐州战前就知道,张闿是护送曹嵩的人;也知道笮融、袁术、袁绍的一系列密谋。曹操对逃跑到袁绍处的应劭、逃跑到袁术处的张闿是没有办法去复仇的,因此,就出兵打击徐州。

从曹操的部署上【留荀彧、程昱领军三万守鄄城、范县、东阿三县】,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为了防备袁绍趁机渡黄河袭击后方的。

陶谦做出了下面部署:

(1)撤出部分防区,避开与曹军主力交锋,将主战场拉到台儿庄一带,节节抵抗。铺个空的曹军有气没处撒,只好撒向老百姓,逼迫陶谦主力决战。【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这样陶谦一方面可以缓解曹操的愤怒,另一方面可以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并且获得诸侯的同情心,在半路截杀曹军,把战火严格限制在征伐的路上。

没有陶谦的撤军命令,这些城池会被轻易攻下?各位大将谁敢擅自撤出自己的防区呢?

(2)四处搬救兵。诸侯纷争的乱世,出了这种“此仇不共戴天”的事,陶谦的西南方向袁术已经成了敌人,西北方向的曹操也成了敌人。陶谦一方面发信向兖州朋友告急,从曹军后方劝解;一方面求救于袁术集团的结盟小弟们:孔融、公孙瓒的部下刘备、田楷等。

(3)激将

战场上,陶谦一看到夏侯惇就【慌走入阵】,入城后才与众计议曰:【曹兵势大难敌,吾当自缚往操营,任其剖割,以救徐州一郡百姓之命。】。

你怎么不在战场上让夏侯惇一枪刺死算了?

于是,便激将出来了一个大富豪糜竺。【某愿亲往北海郡,求孔融起兵救援;更得一人往青州田楷处求救:若二处军马齐来,操必退兵矣】。又以【谁人敢去】这样的激将法,引出了陈登往青州搬救兵。

下面是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来自袁术系统的成员的救援行动。

要不是九江太守边让这种力量还存在着,陶谦不但不会动用自己的主力,恐怕连青州公孙瓒系的联盟军也懒得动用的。可惜那5000人不顶事,半路被夏侯惇截杀了。

因此,徐州老百姓遭遇的苦难,与陶谦的不抵抗有紧密关系;利用这些炮灰,获得一些同情心之后,他首先争取的是外在势力帮忙;然后是动用盟友的力量;第三步才是动用嫡系精锐,最终也不会自缚曹营【任其剖割】以泄曹操之愤。

大声哭穷很有必要,陶谦和刘备真可谓惺惺相惜。

处于守势的陶谦,实际上在等待曹军冬季乏粮,成为“强弩之末”。

曹操不会傻到把自己的家底全部贴上,因为他还要防止袁绍渡过黄河袭击后方。

只是,最终是没有根据地的吕布急了,兖州80个县,77个迎吕叛曹。

——也就是说,这次攻打陶谦,从战略利益上讲,不但没有获得徐州的一寸土地,而且还赔了兖州很大的一块土地。

在袁绍袁术兄弟的双簧戏中,自然是希望陶谦能够派出精锐主力与曹操决战。但是,滑头的陶谦宁肯牺牲百姓,也不愿意做殊死抵抗。于是曹操就逼着陶谦的主力前来交锋——曹操远来,当然利在速战;而陶谦是守城,自然是希望一批批的曹军葬送在徐州又高又厚的城墙下。

更让袁绍始料未及的是,曹操在黄河南岸密集防守,滴水不漏——一个夏侯惇、一个荀彧、一个程昱,这样的防守力量还不够强大吗?

(注:留守濮阳的是夏侯惇,在征徐州过程中督骑兵的是曹仁。演义写作夏侯惇是征伐徐州的前锋,曹仁是随着荀彧、程昱留守。可能作者认为,钢头将军曹仁是个守城狂人,夏侯惇以“平头哥”著称,适合作为这样的前锋吧!)。

陶谦不仅自己不愿意大规模开战,而且还四处发书搬救兵——估计这也是1900多年来,发书求救频次最密集、在中华大地上涉及的土地面积最大、涉及的人数最多的千里大求援了!

这时候,出现了三个猾虏——陶谦、孔融、刘备。

这三个人谁最滑头?当然是孔融!

听说徐州糜竺的“曹操攻围甚急”,孔融并不是十分在意,他说【吾与陶恭祖交厚,子仲又亲到此,如何不去?只是曹孟德与我无仇,当先遣人送书解和。如其不从,然后起兵。】

“子仲又亲到此,如何不去?”就可以看出,孔融的第一印象就是:晦气!倒霉!明明是你们的战争,怎么非得让我选边站不可?“与陶恭祖交厚”“曹孟德与我无仇”两句话,正是不像选边站的意思。但注重仁义礼智信的孔夫子世家,当然不会见死不救。不愿意出兵之前,反而先套交情,这句话中的“交厚”“亲到此”“如何”“只是”就是孔融语言亮点了!

这些“送书解和”一来一回,需要多少天?

如果不是有太史慈前来,恐怕孔融会专门派出一批又一批无能的送信人员,【然后起兵】就遥遥无期了。

糜竺当然听出来孔融话中有话,【曹操倚仗兵威,决不肯和】,别送书了,没用的,赶紧吧!

然后,孔融就把糜竺晾在一边不搭理了,继续【差人送书】。等等回书再说嘛!慌什么!

正没理由拒绝糜竺,偏偏黄巾贼党管亥来,帮助孔融解了围。孔融慢条斯理的态度,居然180度转变:【大惊,急点本部人马】,被端了老巢,可不是闹着玩的。

孔融怎么这时候就不先写书,先问问管亥是老百姓没饭吃还是啥原因呢?可惜黄巾贼党不会孔老夫子的那一套繁文缛节,如果管亥也厚着脸皮说自己是“义兵”,为了没饭吃的老百姓才来借粮,兴许就拿捏住孔融七寸了!

书上写道:【孔融心中郁闷。糜竺怀愁,更不可言】。这个“更”字,很恰当地比较了两个人的心态。也许孔融更多的是心里安慰:不是我不义,根本出不去城,怎么救陶谦?

次日,来了一个破坏孔融好主意的太史慈。太史慈在城下与管亥的队伍厮杀半天了,孔融就是不开门。

怎么不悠着点啊?那么英雄干什么啊?快快战死了最好。总比派出嫡系人马救援陶谦、损兵折将好得多。你这样一解围,还怎么好意思拒绝糜竺。糜竺可是亲眼看到你武艺出众啊!

后来太史慈突围进来,一群人大大夸奖一番。太史慈就趁坡下驴,对孔融说“某愿借精兵一千,出城杀贼”。

你们认为我这么英雄,若是再添1000人助助虎威,管亥就是小kiss!

这时候,孔融就坚决拒绝了!【君虽英勇,然贼势甚盛,不可轻出。】

瞧瞧!孔融希望继续赖着不发兵,但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感觉在关心太史慈似的?

傻乎乎的太史慈还真的以为孔融对自己武艺不信任,于是说【老母感君厚德,特遣慈来;如不能解围,慈亦无颜见母矣。愿决一死战!】

一个公孙瓒系的非孔融嫡系将领,居然要立军令状!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孔融怎么办?

孔融当然有办法:对付管亥,一个太史慈是不够的,再加1000兵也不行的。那要是对付更加强大的曹操,不拽上刘备怎么行?

我孔融只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如果刘备不愿意去,那可不怪我,反正孔融是“誓死与刘备共进退的”。

【吾闻刘玄德乃当世英雄,若请得他来相救,此围自解】。

不如,也学学陶谦这根油条,让外面的人刘备来打管亥,先解救我们再说吧!

孔融这样做,让刘备和管亥在城外死磕,岂非连太史慈要求的“精兵一千”也不用派了?也省的去陶谦那里得罪曹操了?

孔融最喜欢写信了。拖延时间嘛!

面子上说些大话,是增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同时又不用出力。

从这个【融喜】来看,管亥的黄巾军,并不是北海郡的主要威胁。

相反,管亥来的太是时候了!不仅没让孔融丢老祖宗的脸,而且黄巾军战斗力又不强,没有强行攻城的装备。

孔融是可以【喜】的,在自己的城中,喝着小酒,招待着热锅上蚂蚁一样的糜竺。

于是,太史慈又一次单枪匹马地杀出城去,找刘备来“搬”救兵。

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夸赞太史慈的武艺,除了为后来的江东小霸王孙策的强盛先奠定一些描述性基础。暗含的意思就是:管亥并不是孔融太大的威胁!

要不是管亥后来确实也在与张飞、太史慈、关羽、刘备的冲击下损失惨重,我怀疑这是孔融故意派人诱集他们前来攻城的,目的就是用“实际行动”说服糜竺:他无法解救陶谦。

 

就像孔融不相信陶谦被围攻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样,刘备当然更不相信孔融这样的一方诸侯,会被一小嘬黄巾余孽弄得四处求救。

正规的黄巾军,他此前已经随着朱儁在宛城见识过(按演义。实际上,在宛城劝解朱儁网开一面的,是张超、徐璆、秦颉等。不是刘备),有多大威慑力?

再说,围的那么急,你又是怎么出来的?

【玄德看毕,问慈曰:足下何人?】,明显是不相信孔融描述的形势。

就像糜竺能够听懂孔融的“话中有话”,太史慈当然也能听懂刘备“话中有话”。

因此,太史慈才会在刘备简单问一下他的身份之后,啰嗦了一大堆:【某太史慈,东海之鄙人也。与孔融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气谊相投,有分忧共患之意。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告,危在旦夕。闻君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故特令某冒锋突围,前来求救。】。

这怎么看,也不像是单纯回答“足下何人?”的吧?

太史慈这一句【北海被围,孤穷无告,危在旦夕】,就是故意在为孔融打圆场了!

北海郡城门,太史慈单枪匹马突围进去一次,突围出来一次,如果孔融能按他说的“分配一千精兵”,这也叫“孤穷无告,危在旦夕”?

太史慈并非看不出这个孔夫子的二十世孙是最假仁假义的。但是,母亲嘱托,没法违抗。

这也就是太史慈完成这件任务之后,宁肯南下寻找扬州刘繇,也不愿意跟着孔融、刘备混的原因了。

刘备却立刻点兵出城,从遥远的德州,向着潍坊市昌乐县(北海郡)千里救援。

 

事实上,刘备心机更深。

假仁假义如果做得太露骨,许多人都能看出来,反而是城府不深了。就比如孔融,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和为贵、不想救援”的意思。

哪一个大奸大恶之徒,面子上的事会做得象孔融那样假的就像真的一样呢?他们的假仁假义,非但不易被人发觉,连历史学家也记载【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

(1)刘备的感觉:黄河以北,早晚是袁绍的天下,公孙瓒已穷途末路,不如趁着救援的机会,挖挖他的墙角,甚至能挖出几个象赵云那样的武将。

平时借兵,公孙瓒这个大哥未必肯给他的。如今,盟友有难,公孙瓒如果再不借兵的话,那就说不过去了。

(2)刘备实际上在盼着自己的地盘——平原郡(德州)——也出现大量的黄巾余孽!这样如果就地除去他们的老大,就能象192年底的曹操一样,赚得盆满钵满!只可惜,青州的黄巾军闹的厉害,刘备真的对曹操、鲍信的地盘上出现那么多黄巾军,感到羡慕嫉妒恨!可是,没办法,他的平原郡,就是这么连最普通的老百姓也不包这种颜色的头巾。

刘备一头赚取公孙瓒正规军,一头收降管亥黄巾军,又落了个急人所难的仁义之名,有什么不划算的?

孔融,孔夫子的世孙,假仁假义得够“孙子”的,但比起刘备这种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枭雄,还真的是“假仁假义,假的太真”。

看到刘备的大军“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孔融【便驱兵出城】。

这个“便”字很妥当!再不出来,就是骗人来救,名声不好。

另外,这些俘虏兵是优秀的战利品,孔融也不能白白看着刘备收入囊中。

书中写道【降者无数,余党溃散】,具体怎么分配这些胜利果实,书中没说。

于是,孔融【大设筵宴庆贺】。

俺好客,远近闻名,粮食足足,先吃了再说!救陶谦嘛!不急。【又引糜竺来见玄德】,让这个徐州人给刘备转述陶谦的危难。

糜竺也看到刘备【虎入羊群】了,不仅是自己的救兵,也是陶谦的救兵,让糜竺过来看看这个英雄,孔融自己的嫡系部队说不定就用不着去救援了。

刘备如果不厉害,那孔融的理由就是“这样怎么战胜曹操呢?我们都不行的,还得公孙瓒亲自来!”

刘备如果表现得很厉害,那孔融就会小心翼翼地问:“刘备已经如此厉害,破曹操没问题!你看,用不用我北海郡派去些啦啦队助助威?”

高手过招,话总是说的自己那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而如果对方没有掉下陷阱,立刻就会遭受孔孟之道的反噬。

孔融曰:“公乃汉室宗亲。今曹操残害百姓,倚强欺弱,何不与融同往救之?”

玄德曰:“备非敢推辞,奈兵微将寡,恐难轻动。”

孔融曰:“融之欲救陶恭祖,虽因旧谊,亦为大义。公岂独无仗义之心耶?”

这话问的!

孔融除了出城摘取最后的胜利果实,一份力气也没出。但一句“欲救”,就把自己放在了道德制高点,理由是“旧谊”和“大义”。而把前来救援的刘备,反问的好像不义气一样,而且是【岂“独”无仗义之心耶】?

不亏是孔子二十世孙,杀人不眨眼。

也不知张飞品出味来,会不会扬言宰了他?

在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导演是听出来了,于是安排得张飞、关羽听了很愤怒。

【既如此,请文举先行,容备去公孙瓒处,借三五千人马,随后便来】

——我从德州来到潍坊,再从潍坊返回北京,和公孙瓒小聚一下喝喝酒,才能讨论借兵啊!就像最开始在张飞的黑酒厂,要想获得张世平和苏双赞助,离开了酒,怎么能谈大事?

这样,就把难题抛给了老大公孙瓒:给刘备的人少了,别人会说公孙瓒“不仗义”;人派的多了,公孙瓒应付硬茬子袁绍,其实更需要人。

孔融突然发现,刘备几乎是和自己一个模里铸造的滚珠,于是说:【公切勿失信】。

刘备则引用孔夫子——孔融的祖先的话来回敬他【公以备为何如人也?圣人云: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刘备借得军、或借不得军,必然亲至】。

【请文举先行】你也得守信吧?你不先行而是赖在你的北海郡等我才肯一起下徐州,那么你就自己不尊重你老祖宗说过的话了!

两个大滑头过招,太史慈厌倦了!【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有书来唤,不敢不去】。

一个个拿着“书”作为幌子,既然你们都这么迷信“书”,那我也拿着“书”作为幌子。

可惜,孔融和刘备这种过招,赵云没有听到,否则还不知道会不会象太史慈一样,去寻找象孙策那样说话直来直去、具有霸王气质的诸侯。

于是,公孙瓒借给了刘备两千人马和赵云。

这个哑巴亏,公孙瓒一针见血地指出:【替人出力】。

糜竺回报陶谦的话最有意思!【言北海又请得刘玄德来助】,让陶谦觉得打仗根本没有出力、还等待着别人救援的孔融,才是真正仗义的,功劳最大的。

第二句话是【陈元龙也回报青州田楷欣然领兵来救】,分号之后是【陶谦心安】。

陶谦心为什么“安”?安的乃是“青州田楷欣然领兵来救”,心安的是相对爽快的田楷!

孔融、田楷两路军马,比借兵的刘备早到多日,也并没有解救陶谦的强烈愿望。

【惧怕曹兵势猛,远远依山下寨,未敢轻进】,都不愿意出力。

刘备还没来,陶谦又不出城,为啥打先锋,壮壮声势就不错了!

刘备真的到了。

这时,又有旧谊、又有大义的孔融,仍不愿意立刻交战:【曹兵势大,曹操又善于用兵,未可轻战。且观其动静,然后进兵】。

你说,历史学家除了赞美孔融那天天醉眼惺忪的脸,除了羡慕一下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满口仁义道德,滚瓜烂熟,除了他那酒桌上邀请的一群高谈阔论的狐朋狗友,还能说什么?

也难怪陈寿在三国志中那么好地评价刘备了。

你看看远来的刘备是如何接茬的【但恐城中无粮,难以久持。备令云长、子龙领军四千,在公部下相助;备与张飞杀奔曹营,径投徐州去见陶使君商议】。

看来,也难指望你能打什么硬仗了,还不如派赵云和关羽,领军4000人保护你孔融吧!

孔融终于【大喜】,摆出了典型的雁形阵【云长、子龙领兵两边接应】,自己和田楷合并在一起作为中军。稳稳当当的,敌人打过来也是首先收拾这种雁形阵的两翼。

刘备和张飞冲破于禁的封锁进了徐州城,陶谦却又不急了:【设宴相待,一壁劳军】。

“兄弟们,玩你们的,形势没那么严重,徐州墙厚粮足,你们能来壮壮声势也就够了!”

孔融和田楷“壮壮声势”,其实就是最大的支持!

这不完全是出于自保的需要,而是拿出群殴的架势,逼迫曹操这种大兵压境之势能够收回,岂非对谁都有好处?尤其是对老百姓啊!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那么的假仁假义,但是客观上却为老百姓带来了好处。反倒是刘备,为了怕打不赢,从公孙瓒那里搬救兵,摆出决一死战的架势,有点不“爱民”了。

孔融和田楷的布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曹操见两路军到,亦分了军势,不敢向前攻城】。曹操本想一鼓作气找到陶谦的主力决战,拿下整个徐州,如今如果被群殴的话,就真的中了袁绍和袁术兄弟设计的陷阱中了!

这样相互对峙的交战状态,可能是袁氏兄弟没有料到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为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2267-148524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