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争
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33)
2025-4-18 18:57
阅读:603

第三章 狼烟四起

第4节 围点不打援

在第3节我们大致讲了三国演义版的“围点打援”。可以看出《演义》是漏洞百出的。尤其是,罗贯中居然让韩遂过了一把“并州刺史”的官瘾,而且又弄了个“甘肃市保安队长”的乌龙。

其实,马腾和韩遂都是正西方向的凉州军阀(或称“关西军阀”),他们来的方向必须一样,逃跑的方向也必须一样。或许,罗贯中认为皇帝为鸟,诸侯为“羽翼”,让鸟的翅膀更平衡吧,所以给韩遂安了一个“并州刺史”的官职。李傕、郭汜刚刚攻陷长安时被授予的官职,分别是扬武将军、扬烈将军,并不是车骑将军、后将军,樊稠和张济是中郎将级别的。

更何况,长平观、槐里之战,是194年3月发生的事情。关于这个“赚诸侯入关,去其羽翼”,樊稠、张济也未免看得太远(21个月)、鸟的翅膀也未免扇动太慢。

不过,192年7月至193年初,这一段时间,相似的计策,正史中却有两处记载,区别点在于,鸟和羽翼的指代,是不同的。

版本一:王允为鸟,宋翼和王宏为羽翼。

洛阳有八关,长安有三辅。所谓三辅,即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

前文述及,王允是为了权力而能以超强的韧性活下去的官员。他在李傕、郭汜、张济攻陷长安时,挟持皇帝为人质,走上宣平楼,避敌锋芒。同时还有3个举措:(1)派遣鲁馗、周奂、崔烈、王颀等与敌死战;(2)派吕布带领五原骑兵,到袁术处搬救兵;(3)密令与王允同郡的老乡左冯翊宋翼,以及右扶风王宏反攻长安,击退敌军。

在短兵相接之时,很显然王允这样的人,是不会临死前陈述董卓、李傕、郭汜的任何罪恶,人能活着,干吗找死?记载的只是:“王允穷蹙,乃下见之”。

因此,王允只好下楼见李傕和郭汜。这时,双方各怀鬼胎。

王允似乎并不担心自己的生命。当时三辅百姓炽盛,兵多,粮食也多。而且,董卓曾经忽视了把符玺郎这个重要的岗位换成自己人。李傕和郭汜这些大老粗们,很可能也会忽视这一点。如果李傕和郭汜当权时的符玺郎,仍然是王允的门生,那么,王允就可以矫诏发兵,命令宋翼和王宏调集三辅力量前来。

而李傕和郭汜,担心的却是王允死了之后,两个郡的造反——他们已经攫取了政权,就象上文分析的长平观之战一样,他们实在不想打仗。他们的做法,却是留着王允的性命,来个调虎离山,把宋翼和王宏调离他们的根据地,诱骗到长安,一并处决。

资治通鉴记载:【李傕等欲杀王允,恐二郡为患,乃先征宋翼、王宏】。

双方都盼着宋翼和王宏的到来,只不过,王允盼着二人带兵来,而李傕和郭汜却盼着他们只身前来。

这件事,王宏与宋翼的意见出现决裂,主战派的王宏,临死大骂主和派的宋翼:“宋翼竖儒,不足议大计!”

但是,我们站在王允的立场上考虑,到底是宋翼还是王宏弄坏了事情呢?

举个例子,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于西安。何应钦于洛阳誓师,沿着陇海线一路向西挺进,逼张、杨就范。可是,许多人却说,何应钦的做法,就是要逼死老蒋,自己成为一把手的。直到《蒋介石日记》揭秘,大家才看到,何应钦出兵,是全部军委会统一决定的事情,并非何应钦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逼死老蒋而发起的行动。

那么,这里主战派的王宏,司马光却大加赞赏。我们来看看原文:【王宏遣使谓宋翼曰:“郭汜、李傕以我二人在外,故未危王公。今日就征,明日俱族,计将安出?”宋翼曰:“虽祸福难量,然王命,所不得避也!”王宏曰:“关东义兵鼎沸,欲诛董卓,今董卓已死,其党与易制耳。若举兵共讨李傕等,与山东相应,此转祸为福之计也。”宋翼不从,王宏不能独立,遂俱就征。甲子,李傕收王允及宋翼、王宏,并杀之;王允妻子皆死。王宏临命诟曰:“宋翼竖儒,不足议大计!”】

可见,(1)王宏第一条意见本来就是正确的,两个人如果不听李傕和郭汜就征,但是也不要出兵进攻,看起来最消极的“在外”,恰恰就能够保住2人乃至王允的命;(2)宋翼的回答,激发了王宏出兵大杀特杀的想法。当然,如果真这么做了,可能是死得最快的一种方式,因为1个月攻陷长安的军团,锐气有多盛?(3)宋翼虽然名字有“翼”,却并不愿意成为王宏的搭档翅膀,王宏无奈,两个人只身去长安,被捕,处死。(4)王宏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计将安出?”是他首先询问的,大杀特杀的意见也是他提出来的,最后随着宋翼一起去的也是他。只能说明,并不是宋翼害了王宏的“大计”,而是王宏本身就是个一刻三变、态度不稳定的人,他的性格害了他。

版本二:皇帝为鸟,朱儁为羽翼。

除了前两次讨董事件之外,其实还有第三次未遂的“讨李、讨郭”。

仿佛为了弥补第一次讨董时没有上战场过过瘾的遗憾,徐州刺史陶谦在第二次和第三次讨董时,却是最卖力的。不但召集东方其他诸侯把朱儁推上前台,而且每一次慷慨地把自己的丹阳精兵,一波又一波不花钱一样送上前线(刘备脱离田楷,加入陶谦,也是因为陶谦愿意给他4000丹阳兵,并表奏豫州牧,这比田楷的条件——平原相更优厚,这是刘备脱离田楷的直接原因。)。

注:陶谦、韩遂当时的总实力,都是强于曹操的。193年-194年曹陶大战,曹操的“屠城”之举,所杀的人,只是陶谦招募的、亦民亦兵的募兵组织。死人虽多,并未伤及陶谦府兵军队的根基。曹军复仇,来势如火,陶谦前期的两个做法,一是用民兵当炮灰,泄去曹军的锐气,换取道义上的制高点,二是作为公孙瓒集团的成员,用求援的方式布势,组成针对曹军的包围圈。以坚固的城防耗尽曹军的锐气,最后给予致命一击,永久性解除曹军的威胁。吕布偷袭兖州、占据濮阳,并不是解救了陶谦,而是使得陶谦长期的布局,网兜里的鱼虾跑得一个不剩,以后再也没有194年那么对陶谦有利的形势了。这是需要注意的。

【徐州刺史陶谦与诸守相共奏记,推朱儁为太师,因移檄牧伯,欲以同讨李傕等,奉迎天子。会李傕用太尉周忠、尚书贾诩策,征朱儁入朝,朱儁乃辞陶谦议而就征,复为太仆。】

这就是说,“围点不打援”的计策,是周忠和贾诩提出来的,不是樊稠和张济。从而避免了与东方联军的第三次战争的爆发。何况,“赚诸侯入关”这样的提法,朱儁的身份,比宋翼和王宏更适合。凡是长安政权提到的“关”,一般都是潼关。朱儁联军的角色,是作为皇帝的羽翼,而不是王允的羽翼【奉迎天子】。

但或许是191年末被李傕和郭汜的犀利攻势吓破了胆,或许是作为和皇甫嵩一样的职业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朱儁放弃了陶谦的联盟,回朝当官。

这就是李傕、郭汜“新新长安政权”面临的主要外在威胁:朱儁的关东讨伐联军,三辅的王允死党宋翼王宏,以及最大的威胁凉州的马腾韩遂。

化解这些威胁的灵魂人物,就是我认为能与荀攸、徐庶、陈登并称四强军参谋的贾诩。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为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2267-148252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