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az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ianjiazhen

博文

[转载]许地山《国粹与国学》选摘(之三)

已有 348 次阅读 2025-11-11 08:2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我们对于古代事物的爱护并不一定是为“保存国粹”,乃是为知识,为知道自己的过去,和激发我们对于民族的爱情。 

我看中国“学术界无创辟新路之志趣与勇气”的原因,是自古以来我们就没有真学术。退一步讲,只有真学术的起头,而无真学术的成就。所谓“通经致用”只是“做官技术”的另一个说法,除了学做官以外,没有学问。做事人才与为学人才未尝被分别出来,“学而优则仕”,显然是鼓励为士大夫之学。这只是“治人”之学,谈不到是“治事”之学,更谈不到是“治物”之学。

许多为学者写的传记或墓志,如果那文中的主人是未尝出仕的,作者必会做“可惜他未做官,不然必定是个廊庙之器”的感叹,好像一个人生平若没做过官就不算做过人似地。这是“学而优则仕”的理想的恶果。

如不从“治物”与“治事”之学做起,则“治人”之学必贵因循,仍旧贯,法先王。因循比变法维新来得更有把握,代表高度发展的祖先崇拜的儒家思想,尤其要鼓励这一层。

“为学人才”与“做事人才”的分不开,弄到学与事都做不好。“做事人才”只须其人对于所事有基本学识,在操业的进程上随着经验去求改进,从那里也有达到高深学识的可能,但不必个个人都需要如此的。“为学人才”注重在一般事业上所不能解决或无暇解决的问题的探究,譬(如)电子的探究,数理的追寻,乃至人类与宇宙的来源,是一般事业所谈不到的,若没有为学人才去做工夫,我们的知识是不完备的。 

在学问的认识上,中国人还是倾向道家的。道家不重知与行,也不信进步,改革自然是谈不到的。我想乾嘉以后,中国学术纵然会变,也不会变到自己能站得住而能分别迎拒与蓄泄西洋学 潮的地步,纵然会,也许会把人家的好处扔掉,把人家的坏处留起来。 

要知道中国现在的境遇的真相和寻求解决中国目前的种种问题,归根还是要从中国历史与其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的研究入手。不过研究者必要有世界学术的常识,审慎择别,不可抱着“叫花子吃死蟹——只只好”的态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07765-1509753.html

上一篇:[转载]许地山《国粹与国学》选摘(之二)
收藏 IP: 113.128.87.*|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2 0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