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626年正月,在宁远(今辽东兴城),明朝和后金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战役,结果明军胜利,后金兵败。这场战役被称为“宁远大捷”,不论对于明朝还是对于后金,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明军与后金军交战以来首次取得的重大胜利,而宁远则是后金起兵以来首次未能攻下的明朝城池。
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也就是后来清王朝的奠基者,为了攻破宁远城,扫清入关的障碍,组织一支精干的挖城部队。这支部队由于头上有牛皮和木板做成的遮蔽物,可以有效抵御城墙上明军的弓箭。同时由于城墙下是明军“红夷大炮”射击的死角,所以后金军队可以肆无忌惮的挖掘城墙。
在万分紧急的状态下,明朝大将袁崇焕集中生智,临时发明了一种守城的有力火器——“万人敌”,虽然杀伤力不足以和火炮相提并论,但其优点是容易制造,一筐筐地往城下丢,令后金军队躲闪不及。在关键时刻,“万人敌”发挥重要的作用,终于抵挡住了后金的强势进攻。
“万人敌”是一种用泥制成且周围留有小孔的空心圆球,晾干后装填火药,并掺入有毒物质。当敌人攻城时,点燃引信,抛到城下,火焰会四面喷射,并不断旋转,烧灼敌军。因为它制作简单,取材方便,又有杀伤功能,所以有“守城第一器”的称号。为了安全搬运,一般为木框内装泥壳炸弹。
“万人敌”到底是不是袁崇焕发明的,或许还有待考证,但它已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燃烧瓶的雏形。《天工开物·佳兵第十五·万人敌》记载了这种武器,指出“旋向内时,则城墙抵住,不伤我兵;旋向外时,则敌人马皆无幸。此为守城第一器。而能通火药之性、火器之方者,聪明用人。作者不上十年,守土者留心可也。”
或许会有人好奇的问:《天工开物》是一本什么书?它和标准化有何联系?
《天工开物》享有“中国 17 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美誉”,是一部系统且全面介绍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巨著。在中国古代寥寥可数的手工业生产相关典籍中,由两本最为引人瞩目:一本是春秋时期齐国官书《考工记》,而另一本则是明代的《天工开物》。《考工记》开创了技术规范化的先河,而《天工开物》开创了技术体系化的先河,对中国古代众多领域的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且逻辑严密的技术体系。
中国自古以来便以农为本,农书汗牛充栋,从古老的《氾胜之书》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历代都有对农业生产经验的详尽总结。然而,在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工商业长期不受重视,致使系统记载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书籍极为稀缺。
但是在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则是同时蓬勃发展。在农业方面,不但继承了宋元以来精耕细作的经验成果,改进并完善了各类农具,还引入了国外的高产作物,像玉米、甘薯等,极大地丰富了农作物种类,提升了粮食产量,为人口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手工业领域同样成果斐然,纺织业中,先进的花楼机广泛应用,能织出精美绝伦的丝绸;陶瓷业里,景德镇的瓷器工艺愈发精湛,产品畅销海内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宋应星,凭借对世间百工技艺的浓厚兴趣与敏锐洞察,在深入考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于 1637 年精心写成了《天工开物》这本书。
宋应星从小天资聪颖,兴趣广泛,勤奋好学,28岁考取举人,参加了6次会试均失败,一生坎坷且穷困,还遭遇了亡国之痛。在多次应试失败的惨痛教训中,宋应星体会到,终生埋头书本而缺乏实际知识,是真正的不足为道。于是他下定决心,放弃科举,转向实学,钻研与国计民生有切实关系的科学技术,开始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他游历多省,沿途在田间作坊调查勘访,这为后来《天工开物》的写作积累了许多心得。
明朝覆灭后,宋应星不肯为清朝效力,隐居山林。《天工开物》里因为有“北掳”“北夷”字眼,为满清人士所忌讳,这本书从此被打入冷宫。所以直到民国,中国人才广泛知道自己老祖宗有这么一本书。后来,这本书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手工业生产的工艺标准和技术规范,被世界广为传播采用。英译本称其为“十七世纪的中国工艺学”,日译本则称其为“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
“天工”取自《尚书》的“天工人其代之”,意思是天的职责由人代替;“开物”取自《周易》的“开物成务”,指人开发万物,即通过人的努力奋斗使万物升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工开物》共分为18卷,从生活资料到生产资料,从民用机械到国防武器,当时有关国计民生的部门,应有尽有。
1卷-乃粒,记述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生产;
2卷-乃服,记述衣服原料和生产方法;
3卷-彰施,为染色技术;
4卷-粹精,为粮食加工方法;
5卷-作咸,为制盐生产工艺;
6卷-甘嗜,为制糖的生产工艺;
7卷-陶埏,为砖、瓦、瓷制作方法;
8卷-冶铸,为金属器物铸造工艺;
9卷-舟车,记述各种车辆船只的类型、结构、功用;
10卷-锤锻,介绍金属器物的铸锻;
11卷-燔石,记述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方法;
12卷-膏液,记述榨油的方法;
13卷-杀青,记述造纸方法;
14卷-五金,记述各种金属的冶炼;
15卷-佳兵,记述兵器火药的制作方法;
16卷-丹青,记述颜料的制造方法;
17卷-曲蘖,记述酵母剂的制造王艺及酒曲的生产方法;
18卷-珠玉,记述珠宝玉料的采集和加工方法。
除文字外,还附有123幅精美的插图,精确地描绘了各种生产工具和器物,有的插图有很强的立体感。所附插图,一般均按比例绘制。
《天工开物》第八卷“冶铸”中的插图
《天工开物》还蕴含着丰富且深邃的标准化思维,运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手段,对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等进行严格把控,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例如在谈到用浸种法育秧时提到,水稻育秧后30日即拔起分栽,否则容易引起减产。一亩秧田可移栽25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近代的江西还在采用这种方法(《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在江西分宜撰写成书的,所以仔细观察了江西种水稻的方法)。
又如早稻食水三斗,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这些重要的技术数据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是育秧、插秧、灌溉的理论基础。在以前的农书中没有记载过。这种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解说,不仅有助于精确控制生产过程和衡量生产成果,而且为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本系列文章中的《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六):铁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九):火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二十三):水利》等也有《天工开物》的相关论述,可参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