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w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jwj

博文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二十一):道路 精选

已有 6403 次阅读 2025-2-8 11:3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的一句话。道路并不能单独产生,而是伴随人类活动而产生,所以也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象征。

远古时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最省力的路径行走,结果被经常踩踏的地方就形成了小路。

从新石器晚期开始,人类使用牛、马等牲畜为人类运输,形成了驮运道、驿道,并开启了以驿路为主的古代道路系统。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继而产生了车行道。

公元前11世纪到前5世纪,道路的规模和水平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路政管理。道路最早在周朝开始了分级,《周礼·地官》将道路分为市区和郊区:

城市道路分“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城中有九经和九纬,呈棋盘状。并规定有不同的宽度,经涂、纬涂宽九轨,环涂宽七轨,野涂宽五轨(每轨宽八周尺,每周尺约合0.2米)。围城为环,出城为野。

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通“途”)、畛、径五个等级,并根据其功能规定不同的宽度。只能通行一辆马车叫途,同时通行两辆马车叫道,同时通行三辆马车叫路。

西周为了有效发挥两京(都城镐京和东都洛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它们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号称“周道”,并以洛邑为中心,向东、向北、向南、向东南又修建成等级不同的呈辐射状的道路。周道是西周王室的生命线,也是国家交通的中轴线。不仅在周、秦、汉、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是在这条轴线上,而且在以后的宋、元、明、清时期,这条交通线也仍然是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周道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上,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割据,形成了许多诸侯国。各诸侯国的道路、车辆轨距都不统一,所谓“车涂异轨”。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之后,政令全国,统一驰道,统一车距,即著名的“车同轨”。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就意味着车上的主要零部件都有统一标准,更换迅速和方便。这种“标准化”的要求和方法是很先进的,它满足了秦国土木工程和战争等方面长途运输的需要,对道路修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随后,为了有效地统治庞大的国土,下诏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即天子驰车之道)。驰道的修成,车距的统一,极大方便了陆上交通,对国防和物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把古代交通运输标准化提到一个新的水平。

《汉书·贾山传》中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意思是说:驰道的宽度统一规定为50步,约合70米。为保证驰道的修筑质量,规定用铁椎检查,即所谓“用铁椎筑土坚实”。在驰道中央,有一条皇帝独用的专路,宽3丈,同时种植松树以标明路线。专路两旁的驰道其他人可以自由通行。

除驰道外,还有直道、栈道、五尺道等多种道路。除了五尺道,其他道路的车距都统一规定为6尺。

直道是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以直为要求,缩短行程,节省时间,修建的第一目的在于防御匈奴,其次才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关于秦直道,《史记》中仅记载了直道的南北起讫点,具体的路线无明确的记载。直道上建有许多驿站,基本上接近“十里一亭”。修建的方式是逢山开山,遇谷填谷,使直道既直又平,便于大队人马快速通过。

栈道是沿着河谷的流向,在崖壁上凿石打孔、穿木为梁、横梁立柱、架阁作栈。栈道中的方孔、凹槽等设计规制整齐,也体现了标准化的特征。

五尺道是连接中原、四川与云南的通道,采用积薪烧岩的原始办法,开山凿岩,开通了此条道路。因山势险峻,路宽仅五尺,所以称为“五尺道” 。仅就其名称而言,已经有了标准化的特征。 

直道、驰道、五尺道与秦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灵渠并称秦朝七大工程,由此可以看出道路在秦时期的重要性,也为后世的道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mage.png

秦五尺道

 

唐朝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筑路五万里,称为驿道。元朝将路称作“大道”。清朝将路分为三等,一是“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主要通往各省城;二是“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三是“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清朝末年,我国建成第一条可通行汽车的路,被称作“汽车路”,又称“公路”,由此一直沿用至今。至于“马路”,则是外来语。巷、坊、弄、胡同等,被认为是从唐朝沿用下来的旧称,系指大道以外的路。

我国古代的道路,都是沙石或泥土路,没有用沥青或水泥铺成的道路。直至19世纪末期,我国才出现了铁路和公路。

18世纪后期,英国首先制成了钢轨,接着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产业革命,将蒸汽机应用于交通,驱动车辆而形成列车。火车的出现,无疑是陆上运输划时代的进步,对于数千年来的人力、畜力运输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立刻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震惊并竞相采用。

1937年国际铁路协会作出统一规定:1435mm为国际标准轨距,1520mm以上的轨距为宽轨,1067mm以下的为窄轨。世界上大约60%的铁路都是采用国际标准轨距,不过即使到了现在,全世界也还有30多种不同的轨距。

国际铁轨轨距是1435mm (4.85英尺),这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最初这是英国铁路的标准,后因美国早期的铁路都是英国人设计建造的,所以美国铁路也采用同样的标准,然后随着铁路产业在全球的推广从而形成了国际标准。

那么英国的标准又从何而来呢?答案是最初的英国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设计的,而4.85英尺,就是电车轨道的标准。

电车轨道的标准从何而来?原来最早是以马车的轮宽——4.85英尺做标准。

马车的轮宽究竟从何而来?4.85英尺正是古罗马战车的宽度。古罗马人为何使用4.85英尺作为战车的轮距呢?谜底是:4.85英尺是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宽度。

 image.png

这个说法很有故事性,但也是有史可查的事实:1937年铁路轨距的国际标准就是1435mm(4.85英尺),沿袭了美国1835年的规格,而美国最早的铁轨就是承袭了英国的规格。

据英国第一条蒸汽机推动的铁路设计师George Stephenson的儿子Robert后来回忆说:1435mm轨宽也不是他父亲定的,而是从家乡地区承袭来的。他说1435mm的轨宽,“没有任何科学理论上的依据,纯粹是因为已经有人在用了”。

1876年,英帝国主义欺骗满清政府,擅自修筑了吴淞到上海的铁路。这是在我国领土上的第一条铁路。而1881年建成的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则是我国出资修建并延存下来的第一条铁路。

中国现有铁路采用的是1435mm的国际标准轨距。今天你坐在宽敞而舒适的中国高铁中,你脚下的铁轨轨距,正是两个马屁股的宽度——1435mm。历史就是这样不可思议。

目前,我国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化技术机构,例如全国道路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TC521)、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TC529)等,开展与道路相关的技术标准化工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02671-1472110.html

上一篇: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二十): 印刷
下一篇: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二十二):桥梁
收藏 IP: 111.204.220.*| 热度|

10 宁笔 王安良 段含明 王涛 汪运山 孙南屏 崔锦华 陈蕴真 张晓良 池德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4: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