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
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渊明的隐士人生
2025-10-6 15:40
阅读:1304

image.png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上任不久,郡里派督邮前来视察。县吏提醒他,要穿戴整齐去迎接。陶渊明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便解下官印,毅然辞官归隐。

不为五斗米折腰”,被视为一种气节,一种品格,让陶渊明成为中国文人不事权贵的典范。

然而,历史的真相却不是这么简单,促使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实原因,却是为了避祸。

在东晋动荡的岁月里,陶渊明也曾怀揣建功立业的壮志踏入官场,传说中他那位赫赫有名的曾祖父——陶侃就是他的仕途榜样

陶侃是东晋初年的风云人物,出身贫寒却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毅力,在乱世中崭露头角。他从底层小吏做起,凭借平定张昌之乱、陈敏之乱、杜弢之乱等一系列战功,一步步升迁,最终官至大司马,封长沙公,成为东晋王朝的重要支柱,也为陶氏家族跻身名门望族奠定了基础。

陶侃不仅战功赫赫,还以勤勉自律闻名。他在广州任职时,每天清晨都会把一百块砖搬到书房外,傍晚再搬回来。有人不解,他解释道:“我正致力于收复中原,如果过着安逸的生活,恐怕将来难以担当重任。”他还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尚且珍惜每一寸光阴,普通人更应该珍惜每一分光阴,怎能荒废时光,让自己一生毫无建树呢?”

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在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的陶氏家族。此时,陶家虽不如陶侃在世时那般显赫,但仍保有仕宦传统。陶渊明的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也曾担任安城太守。然而,命运却对陶渊明格外苛刻。他八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家庭的重担落在了母亲孟氏肩上。此后,陶渊明便常在外祖父孟嘉家中生活。

孟嘉是当时有名的名士,为人豁达洒脱,对陶渊明影响深远。在外祖父家,陶渊明饱读诗书,尤其喜爱《六经》,他后来在诗中回忆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年少时的他就已展现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转眼间,陶渊明长大成人。为了支撑家庭,也为了实现心中“大济苍生”的抱负,他踏上了仕途。起初,他担任江州祭酒,可官场的繁琐事务和腐朽风气让他难以忍受,不久便“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在家闲居一段时间后,隆安五年(401年),陶渊明来到江陵,成为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为什么选择桓玄?首先是因为桓玄是陶渊明崇敬的外祖父孟嘉的主官桓温的儿子,其次是因为桓玄和陶渊明有许多的共同语言,桓玄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儒学有很高的造诣,还是一位善文能辩的玄谈高手,陶渊明是抱着很高的期望投奔桓玄的。

可是,桓玄虽有一定实力,却心怀不轨,暗中积蓄力量,觊觎朝廷大权。陶渊明在江陵期间,隐约嗅到了叛乱的气息,曾写下《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一诗,诗中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的句子,表面上是流露出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实际上是对桓玄失望之至,想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后来,陶渊明借母亲去世服丧之机,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桓玄果然发动叛乱,篡夺了东晋政权。后来,桓玄之乱又被刘裕平定,虽然陶渊明没有参与桓玄的叛乱,但他曾经在桓玄手下做过事的履历,又成为一颗定时炸弹,时时威胁着陶渊明一家老小的性命。

打败桓玄的刘裕出身低微,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对这样一位乱世枭雄的上位,陶渊明自然是看不上眼的。但出于刘裕清除桓玄余党的残酷无情,为了消除刘裕的疑虑,陶渊明又违心地手下担任镇军参军等职。可后来陶渊明发现,刘裕与桓玄并无本质区别,同样野心勃勃,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在刘裕幕下不到一年,陶渊明再次辞官。没多久又加入刘裕最信任的部下刘敬宣幕下做参军,这是他第四次出来做官,可能也是为了逃离官场这个是非之地做铺垫吧。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他写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对田园的思念愈发强烈。

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刘裕建立刘宋政权后,对东晋旧臣多加猜忌和打压。陶渊明对此深感痛心,却又无力改变现状。他写下《述酒》一诗,隐晦地表达对晋室灭亡的哀悼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中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等句子,饱含着他的悲愤与无奈。

义熙元年( 405 年),陶渊明随刘敬宣一起遭解职。同年,在叔父陶夔的推荐下,陶渊明最后一次为官出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后,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长叹之后,陶渊明解下官印,毅然辞官归隐。这一年,他四十一岁。

归隐后的陶渊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田园。他写下著名的《归去来兮辞》,抒发自己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过往的反思。

回到田园的陶渊明,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描绘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虽然生活清贫,常常“瓶无储粟”,但他却乐在其中,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体现出他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闲暇时,陶渊明会和邻里好友饮酒畅谈。有一次,他和朋友们喝酒,喝到尽兴时,直率地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尽显率真洒脱的本性。他还喜欢游览山水,曾在正月五日与邻曲同游斜川,并写下《游斜川》一诗。诗中“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家影响。

儒家思想让他心怀“大济苍生”的抱负,即使归隐后,也始终关注民生疾苦;道家思想则让他追求自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在田园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他在《形影神》中提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体现出道家顺应自然的观念;而佛教思想也对他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与庐山高僧慧远交往密切。慧远是当时著名的佛学家,在庐山创立东林寺,倡导“净土宗”。陶渊明虽未正式出家,却常与慧远等人聚会,探讨人生哲理。不过,陶渊明并不完全认同佛教的某些教义,他更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

曾经在江陵的时候,陶渊明还听闻了隐士刘驎之的故事。刘驎之为人淡泊名利,曾深入衡山采药,迷路后发现一处仙境般的地方,里面有石囷,传言藏有仙灵方药,可他后来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地方了。

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启发了陶渊明创作千古名篇《桃花源记》。文中描绘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理想社会,那里的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是陶渊明心中的乌托邦。这篇文章不仅反映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元嘉四年(427年),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他去世后,友人私谥他为“靖节先生”,以表彰他高尚的节操。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卫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02524-1504861.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