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的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上,一段精彩的舞蹈让观众眼前一亮。舞台上,绿树成荫,田埂纵横,农夫们弯腰插秧,织女巧手织锦,仿佛一幅会动的古画。这幅“活过来”的画,正是来自八百多年前南宋官员楼璹(shú)(1090-1162)绘制的《耕织图》。今天,我们就来讲述这位“画家县令”的传奇故事。
https://tv.cctv.cn/2022/09/23/VIDEN83CroltTzz0fuvBZCUu220923.shtml
书香门第走出的“诗画少年”
公元1090年,在江南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的一个书香世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为他取名楼璹(shú)。
楼家可不是普通人家,在当地是响当当的望族“四明楼氏”。楼璹的太爷爷楼郁是著名的教育家,被人尊称为“四明孔子”,家里的藏书多得能堆成小山;爷爷楼常曾担任台州知州,把家里的家风“崇文重教、修身报国”传得家喻户晓;父亲楼异更是厉害,不仅官至明州知府,还会写诗作画,曾在河南登封当县令时,走遍嵩山的山山水水,写下《嵩山二十四峰咏》,被当地人称为“诗画县令”。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楼璹从小就泡在书堆和画室里。三岁开始跟着先生读书,五岁拿起毛笔学写字,八岁就能临摹名家的画作。有一次,父亲带着他去田间散步,看到农夫们顶着烈日耕地,楼璹回到家就画了一幅《农耕图》,还在旁边题了两句诗:“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父亲看了又惊喜又欣慰,摸着他的头说:“我儿懂得体谅百姓辛苦,将来必成大器。”
楼璹十四岁那年,父亲奉命建造高丽使馆,要造一百艘大船通海外。他经常跟着父亲去工地,看到工匠们造船时的专注、水手们搬运木料的艰辛,就把这些场景画成了《造船图》。这幅画后来被送到京城,连皇帝都称赞他“有观察之心,具文人之才”。
乱世中的“於潜县令”
楼璹长大成人后,靠着家族的荫蔽和自己的才学,顺利走上仕途。可当时的南宋王朝并不太平——北方的金国步步紧逼,北宋刚刚灭亡,宋高宗赵构带着大臣们逃到江南,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连年的战乱让百姓流离失所,大量北方人逃到南方,江南地区的人口一下子多了起来,吃饭成了大问题。
公元1133年,四十三岁的楼璹被派往临安府於潜县(今杭州临安区)当县令。接到任命时,他正在书房整理父亲的诗集,得知要去於潜,立刻收拾行李出发。朋友们劝他:“於潜是个小县,又刚经历战乱,不好治理,你何必去受苦?”楼璹却摇摇头说:“越是百姓需要的地方,越该有人去。”
刚到於潜,楼璹就骑着马走遍了全县。他发现这里虽然山清水秀——天目山巍峨挺拔,天目溪蜿蜒流淌,但百姓的生活却十分困苦。有一天,他在田埂上看到一位老农,双手布满裂口,还在弯腰插秧,便上前问道:“老人家,这么热的天,怎么不歇会儿?”老农叹了口气说:“大人有所不知,要是误了农时,今年就没饭吃了。可我们只会老办法种地,收成总是不好。”
当天晚上,楼璹在县衙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白天看到的场景:农夫们用着简陋的农具,面朝黄土背朝天;织女们在昏暗的屋子里养蚕,手指被丝线勒出一道道红痕。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要是能把耕种和养蚕的步骤画下来,再配上诗,既能让百姓学习新技术,又能让朝廷知道民间的辛苦,岂不是两全其美?”
走遍田间地头的“画图人”
第二天一早,楼璹就带着笔墨纸砚下了乡。他不像别的官员那样坐在轿子里,而是穿着粗布衣服,跟在农夫身后,一边看一边记。
春天播种时,他蹲在秧田里,看农夫如何浸种、耕地、耙田。有个叫阿牛的农夫教他用“秧马”——这是一种像小船一样的农具,农民坐在上面插秧,能省不少力气。楼璹立刻把秧马画下来,还写了首诗:“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溪南与溪北,啸歌插新秧。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他在诗里告诉大家,用秧马能减轻劳累,希望大家都能学会。
夏天养蚕时,他又跑到桑园里,看农妇们如何浴蚕、喂蚕、分箔。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农妇为了照顾蚕宝宝,整夜没合眼,就问她:“养蚕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坚持?”农妇说:“蚕能吐丝,丝能织布,织布能换钱,还能给孩子做件新衣服。”楼璹听了很感动,写下《织图·分箔》:“三眠三起馀,饱叶蚕局促。众多旋分箔,蚤晚磓(duī)满屋。”诗里说,蚕宝宝经过三次休眠后长得很快,要及时把它们分到不同的竹箔上,这样才能结出好茧。
为了把步骤画准确,楼璹经常“不耻下问”。有一次,他画“淤荫”(给稻田施肥)时,搞不清该用草木灰还是粪肥,就跑到田里问老农。老农告诉他:“草木灰是祖传的老办法,能杀虫;粪肥能让土地更肥沃,两样都要用。”楼璹赶紧修改画稿,还在诗里写道:“杀草闻吴儿,洒灰传自祖。田田皆沃壤,泫泫(xuàn xuàn)流膏乳。”意思是说,吴地的百姓有杀草肥田的办法,洒草木灰是祖传的技艺,用了这些方法,田里的土地才能肥沃,长出好庄稼。
就这样,楼璹用了整整一年时间,走遍了於潜的山山水水。他白天跟百姓一起劳动,晚上在油灯下画画、写诗。有好几次,他因为太累,趴在书桌上睡着了,醒来后揉了揉眼睛,又继续动笔。县衙里的小吏劝他:“大人,您何必这么辛苦?让画师去画就行了。”楼璹却说:“只有亲自经历过,才能画出百姓的真辛苦,写出真实的诗。”
一幅画感动皇帝,流传千年
公元1134年秋天,楼璹终于完成了《耕织图》。这幅图分为“耕图”和“织图”两部分:耕图有21幅,从“浸种”到“入仓”,记录了水稻种植的全过程;织图有24幅,从“浴蚕”到“剪帛”,展现了养蚕织布的每一个步骤。每一幅图都配有一首八句五言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第二年,楼璹因为政绩突出,被召到京城临安面见宋高宗。他特意带上《耕织图》,在皇帝面前展开。宋高宗一边看一边赞叹:“没想到种地和养蚕有这么多学问,百姓真是太辛苦了!”当看到《耕图·收刈》中“田家刈获时,腰镰竞仓卒。霜浓手龟坼(chè),日永身罄折”这几句诗时,皇帝忍不住感慨:“农夫们冬天收割,手冻得裂开,腰弯得像弓一样,我们吃的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
皇帝下令把《耕织图》复制多份,送到全国各地,让官员们学习,让百姓们参考。从此,《耕织图》就像一粒种子,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后来,元朝的画家程棨(qǐ)临摹了《耕织图》,让这幅图得以保存;明朝的《便民图纂》收录了简化版的《耕织图》,让更多百姓能看懂;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喜欢《耕织图》,不仅下令重绘,还亲自题诗。到了近代,《耕织图》还传到了日本、朝鲜,甚至欧美国家!
穿越时空的文化宝藏
八百多年过去了,楼璹的原作虽然已经失传,但《耕织图》的精神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楼璹用一支笔,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完整地记录了农耕蚕桑生产过程和生活状态,第一次以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描绘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农桑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被誉为 “世界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同时也画出了百姓的辛苦,画出了农业的希望。他告诉我们:无论时代怎么变,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关爱百姓的初心永远不能变。
该图问世后,由于“图绘以尽其状,诗歌以尽其情,一时朝野传诵几遍”,并通过 “丝绸之路”传播海外,形成了耕织文化现象。已知有50多种版本流传 (国内30多种、国外20多种), 对中国和东南亚乃至欧洲的农桑技术、农耕文化、美术风格等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农耕文化传承杰出代表,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卫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02524-150358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