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辅导员的任务重在“辅”和“导”
2012-9-14 15:36
阅读:6093
标签:角色, 大学辅导员
大学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对新生来讲,尤为如此。但辅导员对自身的角色定位经常出现偏差,好像他们只是管理队伍,是上级领导意志的贯彻者。实际上,大学辅导员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一位导师,一个朋友,一个大学生活的辅助者、导引者。大学辅导员因年龄关系,他们往往既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又是大学生的同辈群体,因之,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深远的。辅导员对大一学生成长、成才、成人影响更大!
大学尊重辅导员应该辅助新生认识、认知哪些事项?又应该在哪些方面给新生以导引呢?我应该主要应该在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大学是什么?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四书五经”之《大学》对大学的定义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房龙(Hengdrik Van Loon)在其《人类的故事》一书中用十分通俗的语言勾画了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一个智者自言自语道,“我发现了一个真理,我必须把我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只要能找到几个人听他说话,他就开始宣扬自己的智慧,就好像当代的街头演说家一样。假如他能说会道,那才难们就会驻足倾听。如果他讲话干巴巴,听众就耸耸肩,接着赶路。慢慢地,一些年轻人开始定期来听这位大量的智慧之语。他们还着记录本,一小瓶墨水,一支鹅毛笔,把听起来重要的东西记下来。有一天,下雨了,师生就撤到一间闲置的地下室里,或者退到‘教授’的房间里。大师坐在椅子上,年轻人则席地而坐。这就是大学的起源,“大学”在中世纪的时候是教师和学生的社团。“教师”就是一切,至于他在什么地方,则毫不紧要。”[1]
可以说从大学诞生到现在,大学是学习高深知识的地方,学习道德、技术、技能、探求真理的地方。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同,大学职能定位也有所不同。中国目前的大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研究型大学:以985大学为代表,它们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的精英,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具备硕士授予权的大学为代表。它们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的骨干力量,主要是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教学型大学:以广大本科院校为代表。它们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的有知识、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高职高专学校:本科院校以外的大学。它们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的有头脑、有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辅导员明确大学是什么,自己所在大学是什么,对其有目的地做好学生“辅”与“导”工作是十分有益。
第二,你(大学生)来大学是干什么的?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会议认为未来人才应掌握3本“教育护照”(即通行证)。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另一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第三本护照,即素质,缺乏它,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另一个比较有影响的结论是大学教育要为人提供四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辅导员”必须把学生“本位意义”上的“学习”导引清楚,从而为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打下基础,也易于养成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你(大学生)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目标决定成败!帮助大学生做好四年的学习规划和今后的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是辅导员份内的一件大事,也是导引工作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辅导大学生明确、明白“把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幸福的一种体验”的重要性。从基础上讲,要培养大学生的“求知心”,培养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要经过实践学习技能,尽快明确今后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
历史上有一著名的哈佛调查: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3%:有自己清晰的长远目标;10%: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只有一些模糊的目标;27%:没有目标。25年后……那3%的人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精英、领袖;那10%是各专业领域的成功人士,事业有成;那60%,成为社会大众群体,平凡地生活着;那27%的人生活不如意,工作不稳定,抱怨社会不公平。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挥明确目标对大学生是何等重要!
第四,你(大学生)将如何成为这样的人?
有了目标以后,辅导员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导引学生坚守自己的目标,并采取明确的方法、方式完成大学生的目标。要辅导大学生学会为了实现目标进行修业、修心、修身、修性!修业:良好的学业水平。即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实践知识、做人的知识、做事的知识、生存的知识、享有生活的知识;修心:大学教育必须提供心灵的训练,训练指扩展心理官能的力量。学生个人也要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和管理情绪的能力;修身:良好德性,良好的体魄。教养指要以知识来充实心灵;修性: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素质是人的目前实力和未来潜力的总称和表征指标,它来源于知识、能力、心性和德性。来源于大学生思想的能力和反思能力。
[1] [美]房龙.刘子缘等译.人类的故事[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98-99.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广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436-612724.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3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