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如何走出大学科研评价中“潜规则”的泥淖? 精选

已有 6500 次阅读 2010-11-13 09:50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研评价, 潜规则

科研资源分配、科研项目评价、科研政策制定、科研成果推广等是科研体制中的四个重要内容。其中科研项目评价是联系科研资源分配、成果推广的桥梁,它直接影响整个科研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科研活动的科学发展。当“肖氏反射弧”理论被评价为“国际领先”,却在临床上给人带来巨大痛苦时,我们又不得不认为科研项目评价中的“潜规则”害死人呀。它不仅不利于科研活动的正常、健康、持续发展,在有些情况下它甚至直接威协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命。那么,在我们大学科研评价中到底有哪些“潜规则”呢?我们如何能走出大学科研评价中的“潜规则”泥淖呢?

一、科研评价中的“潜规则”

大学科研评价中的“潜规则”大致可以列出如下种类:第一,科研是教师评价的硬通货。在大学教师评价中,科研是大学教师评价中占据份量最重的“硬通货”。每一个大学都在追求科研的GDP,“不管黑猫白猫,拿到科研项目是好猫”。在大学中,谁的科研分高,谁就是最优秀的大学教师。科研强,则其他各项指标自然强,这不管是教学的,还是平时表现的,也或是党员“先锋带头作用”的。在大学中最牛人是科研强人,他们可以在一年时间内发表数以十计的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论著,拿到省部级以上课题,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当然,年终时这些牛人不仅可以在金钱上挣得盆滿钵満,而且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精神奖励:优秀教师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第二,洋杂志崇拜。近几年来,我们大学中对洋杂志的崇拜达到了极点,只要是带洋的,一律是好的。如在CNSCELL/NATURE/SCIENCE)上发表文章可以获得数量不菲的奖金,个别学校甚至奖励超过10万元、100万元;被SCI/SSCI/EI/ISTP收录的论文也会获得相当的金钱奖励。很多教师甚至因此走上了学术歧途或走向发财致富之路。洋杂志已经异化了大学的学术目标和科研评价。第三,带“长”的专家决定科研资源分配。在大学内部,带“长”的专家会利用自己的学术资源、社会资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国家级项目的立项、国家级奖励等。即使在大学之外,在各类项目的立项评审中,在各类项目的评奖中,决定项目立项或获得奖励的专家基本上也是由“匿名”抽出的各校、各科研院所带“长”的专家。这些被“抽出”的带“长”专家决定谁的项目申报好,谁的项目成果优。第四,“亲朋好友”类专家鉴定科研项目。现在的科研项目结项鉴定,虽然名义上由省科研厅或教育厅或学校相关部门来组织,但实际运作中,组织者、买单者是项目主持人。他们自行请专家来鉴定自己的项目,这些专家来鉴定当然也是心照不宣。项目鉴定的场面更多看到的是轰轰烈烈走过场,认认真真写评语,最好是皆大欢喜。专家拿了评审费,吃了庆祝宴;项目主持人得了“国际领先”或“国内领先”的评价。

二、大学科研评价中“潜规则”的形成土壤

大学科研评价中“潜规则”形成有其合法、合适的生存土壤。适宜其生长的条件主要包括:第一,政府的诱致性制度设置。诱致性制度是指在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出现时,由制度本身所引起的制定调控对象的自发性追逐获利机会的行为。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有型无类的,实施的“大一统”的评价方式。即:不管你是什么类型的大学,一律以一个标准来评价大学的活动,以一个标准给予获利机会。而最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就是科研。教学工作水平最后评的是科研实力;博士单位、硕士单位授予权能否获得取决于科研积聚;重点学科、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等也主要看科研整体水平。在这些诱致性制度的驱动下,可以看到中国大学的奇怪现象:全部大学搞科研!不管是专科,还是本科;不管是社区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亦或是研究型大学全部把科研当成了大学的第一要务。第二,学校的强制性制度设置。强制性制度是制度调控对象不得违背的制度。在政府诱致性制度的驱使下,各高校就把科研指标量化下去,分到具体教师头上,规定完不成科研分者,不得获得年终或其它奖金。于是,我们各类大学又出现另外一种怪现象:大学全体职工搞科研,不管你是教师,还是图书管理员,亦或是一般职工,只要有职称,就有科研工作量。一时间,弄得各杂志社喜从天降,各杂志社特别是核心期刊的主编成为人们送礼结交的对象。第三,大学的院校文化式微。大学的院校文化是指大学行为背后的能动性力量,它是一所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制度和规范、相关物质设施的总称。从总体上来讲,大学的院校文化是一种价值观上求真和创新的文化、思维方式上自由和包容的文化、行为方式上服务和责任的文化。但在市场的大潮下,在大学越来越紧张的经济压力下,大学的院校文化越来越式微。大学开始把自己等同于市场,等同于官场,等同于企业。大学中再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教师们再也不能恬静地待在实验室、图书馆,大学的科研越来越变为一种工具,一种获利、获名的工具。大学人对科研的敬重越来越少了。人们更相信通过搞关系可以拿到项目、发表论文、获得奖励。

三、如何形成大学科研评价的“真规则”

如何形成大学科研评价的“真规则”,从其评价异化的原因上可以自然得出三个结论:国家层面科研评价体系的调整;大学层面的科研评价制度重建;重塑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但从具体来讲,国家要改的东西较多,比如最近引人注目、惹人关注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问题;科研奖励的评选制度问题;专家的遴选问题;高校分类评价问题等。如果从大学层面上讲,两项制度设计是可以有效改观这种状况。第一,对科研评价中的“同行评议”进行移植和创新。主要应该引入的是对“评议专家”的连带责任追究问题和诚信追究问题。要创造一个让每一位参与“同行评议”的专家独立行使科研评价权力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同时也要设定对他们涉嫌造假、不公正情况的责任和诚信追究机制。第二对现行的“量化评价”制度进行合理化改革。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参考数量。树立“质量至上”的科研评价理念,引入“学术代表作制度”,不再把论文、论著、项目等科研数量当作很重要的指标和依据,而是主要依据能够代表教师学术能力和水平的学术精品来评价教师。[1]

 



[1]  本段参考了师弟高军的博士论文: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研究



论文与评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436-383268.html

上一篇:赞:重庆政府力促在渝75万大学生向“工农兵”学习
下一篇:大学性格养成的内部影响因素(图)
收藏 IP: .*| 热度|

24 陈绥阳 王涛 杨远帆 梁建华 信忠保 陈国文 郭保华 刘立 毛培宏 唐小卿 吉宗祥 吕喆 金小伟 牛丕业 李学宽 许培扬 曾庆平 朱猛进 丛远新 林涛 张玉秀 zengfeng waumo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