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高原因长期自然侵蚀和过度垦殖,成为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在这片千沟万壑的土地上,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却用70余年的坚守,创造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生态奇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高西沟人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将原本植被覆盖率不足2%的荒山秃岭,改造成如今林草覆盖率达67%的绿色明珠,创造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典范。
一
我第一次走进高西沟村是1996年,当时在承担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开展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调研活动。随后,因工作需要,多次到访高西沟村,每次都会看到新的内容,都有新的感受与收获。经过数十年的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高西沟村的产业结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我国生态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2006年8月,水保所田圴良所长、卢宗凡研究员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靖教授带领20多位科研人员进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前期调研时,在高西沟村考察、参观、交流近一天时间,对村子几十年的生态治理历程有较为明晰的了解。也参观了高西沟村展览馆,当时还是4间平房,这个展览馆一直使用了近20年,据说是水利部水保司投资建设的。
我最近一次到高西沟是2025年6月,与榆林学院张雄教授、王小林教授,米脂县农技中心任树岗主任一起开展旱作节水农业调查,同时看到建的文化广场与展览馆,“你好高西沟”驿站具有较好的住宿与饮食条件。新展览馆是一座新建的现代化的展馆,内容比老馆要丰富很多,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水土保持历程及高西沟70多年的变化。目前高西沟村修建了步道、观景台、农耕文化展示馆等,种植苹果、葡萄等经济作物,村容兼具生产性与观赏性,形成“水库湿地—梯田风光—森林氧吧—农家体验”的旅游链条。
30年间,我亲眼见证了高西沟村的生态蜕变,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生态脆弱区蜕变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现已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村、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第一届全国文明村镇等,高西沟村的变化归功于“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几代村干部和村民的接续奋斗,让治理蓝图成为现实;尊重自然的智慧,不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是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现长效平衡。
二
高西沟位于无定河流域,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建村之初,全村40座山峁、21条沟壑中,水土流失面积达97%,年土壤侵蚀模数高达3万吨/平方公里。"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50-70年代,在首任村支书高祖玉带领下,高西沟人开始了自发的水土保持实践,他们遵循"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坝地打堰窝,高山远山森林山,近村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险坬种柠条"的布局,采取"先治山、后治沟,先治掌、后治口"的办法,早年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的原则,年复一年地改造着这片土地。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三三制"土地利用模式(耕地、林地、草地各占1/3),打破了传统广种薄收的农业生产方式,既保障粮食生产,又恢复生态。当时采取的关键治理措施,坡面修建水平梯田、发展"坡改梯"工程,沟道建设淤地坝体系、实现"沟道川台化",陡坡地种植柠条、沙棘等耐旱植物。持续的生态治理,使高西沟水土流失得以控制,植被恢复,农业增产,实现了泥不出沟、水不下山。
上世纪80-2000年代,高西沟进入小流域综合治理阶段,创造性地将40座山峁、21条沟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形成了"山顶林草戴帽、山坡梯田缠腰、沟底坝系穿靴"的立体治理格局,当时就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的方式,累计修建淤地坝126座,梯田占耕地面积的85%,发展经济林380亩、生态林2100亩、人工草地1500亩。长期的生态治理成效初步显现,到2000年,高西沟年土壤侵蚀模数降至4500吨/平方公里以下,林草覆盖率提升至40%,成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典型。
2000年至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高西沟将“三三制”发展为“三二一制”新模式,即生态型林业、主导经济型牧业、补充自己型农业的林草田"三二一"模式,坚持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实现了主导产业从以往农牧型转向多元化,进入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阶段,使生态治理成效巩固提升,目前高西沟林草覆盖率提升至64%,年土壤侵蚀模数降至2000吨/平方公里。随后,高西沟大面积发展山地苹果、小米等特色农产品,探索"光伏+农业"新模式,引入无人机巡护、智能灌溉系统;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站,开展适生植物筛选试验。高西沟村也探索了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到目前已修建了126座淤地坝,2024年,全国首单淤地坝碳汇交易落地高西沟村,经核算2万吨淤地坝碳汇交易得到150万元的收入。同时,近年来也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使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
经过70多年的不懈治理,高西沟变成了今日“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库清澈映青山,平展坝地喜丰收”的“塞上江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西沟的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仍在继续,高西沟经验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
高西沟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科学的生态治理,更在于一代代村民铸就的“高西沟精神”—一种在恶劣环境中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愚公意志,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长远考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业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民主作风。
高西沟模式是黄土高原地区通过长期生态治理和农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可持续发展典范,其核心在于构建了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的水土保持体系,以水分高效利用为主的农田节水生产体系,以绿色资源开发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主的生态安全体系,以“高西沟精神”为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充分展示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水平,实现了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
高西沟实践证明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的正确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并非不可逆转,其系统治理模式成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战略的重要实践案例,成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提供实体样板,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典范,也为黄土高原乡村振兴提供可行路径。
就似我国实施的黑土地保护工程,主要推广吉林省的“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和黑龙江省的“龙江模式”(工程化保护)。近40年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成效显著,但始终没有总结归纳出区域性的典型治理模式。高西沟模式以“生态优先、系统治理、产业融合”为核心,适合黄土高原多目标生态治理的需求,其优势在于其系统性、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未来可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标准化和跨区域试点,将高西沟模式树立成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标杆模式,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实施。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上官周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2519-149664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