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周平
穿越时光的黄土农耕文化 精选
2025-7-16 09:03
阅读:2171

最近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生态产业发展调研时,有幸于7月5日走进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错落有致的窑洞点缀在绿水青山间,仿佛置身于一幅生态与文化交相辉映的乡村画卷之中。近年来,赤牛坬村逐渐探索出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生态产业、引领和美乡村的新路径,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文明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以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殊荣。 

 “前山高耸,后山绵延,我们的村落坐落于山峦之巅,……”,随着激昂的陕北民歌在村中回荡,赤牛坬村的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每个周未上演,由120余位村民共同演绎,将陕北民歌与传统农耕场景完美融合,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赏。更为可贵的是,这里保存着大秧歌、转九曲、抬花轿、听新房、搬水船、踢场子、掐草帽、走西口、祈雨等二十余项濒临失传的原生态文艺曲目,以及打夯、打链枷、拉碾盘等民俗生活场景在这里上演,再现陕北民俗生活的本真性,表现出博大的黄土农耕文化。 

赤牛坬村的演出在打谷场上进行,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炫目的灯光,黄土地和绿色枣树就是最好的背景,蓝天白云就是天然的幕布。随着一阵嘹亮的唢呐声响起,村民们扛着农具,牵着牛羊,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不是专业演员,而是地地道道的村民,放下锄头就变成了舞台上的表演者,所有内容都来自村民们的真实记忆和生活体验。 

赤牛坬村民演出内容构成了对本土农耕文化记忆的激活与重构,《祈雨》再现了祖辈在严酷水土流失和脆弱生态环境中讨生活的勇气,《打夯歌》重温了人民公社集体劳动时代的团结精神,《娶亲》则完整保留了濒临消失的传统婚俗。这些演出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根据当今理解进行的重新诠释,村民选择用演出来守护自己的文化,并使古老农耕文化焕发新生。这种民间自发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表达形式,它们可能粗糙,却因真实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赤牛坬村民演出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其“去专业化”的特征上。与城市剧场中那些经过严格训练、遵循固定范式的专业演出不同,这里的表演者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农民、石匠、厨师、家庭主妇,村民既是表演者,更是文化传承人。他们用陕北方言而非普通话表演,讲述的是自己祖辈的故事而非编剧虚构的情节。这种“业余性”非但不是缺陷,反而成为其最珍贵的品质。当七十多岁的老人用粗糙的手掌击打腰鼓,当年轻的后生们用未经训练却真挚动人的嗓音唱起民歌,他们不仅在表演,而是文化认同的集体表达,更在宣示文化创造是每个普通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赤牛坬村的村民演出正以一种倔强的姿态叩击着时代的节奏。每个周末,当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放下锄头、拿起鼓槌,当那些常年与干旱和贫瘠抗争的村民穿上戏服、登上舞台,一场看似平常的文化活动便超越了简单的娱乐范畴,升华为一场深沉的文化抵抗仪式。这些由普通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鼓声不仅回荡在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间,因其纯粹的本真性和集体性,构成了对现代性文化侵蚀的一种温和而坚韧的抵抗。 

赤牛坬的经验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振兴提供了宝贵启示,真正的乡村文化振兴不应是简单地将城市文化下乡,更不是把乡村变为城市人怀旧的景观,而是激发乡村社区内在的文化创造力。政府和社会需要做的是提供基本平台而非内容指导,是创造表达空间而非规定表达方式。赤牛坬的实践表明,只要给予适当条件,乡村社会完全能够生成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表达形式,这些扎根于当地人的生活经验程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流动的乡愁。 

站在赤牛坬的土坡上观看群众演出,最动人的时刻不是某个高难度的表演技巧,而是全体村民齐声合唱时的自然和谐。这种和谐不是排练精确的结果,而是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默契。赤牛坬的群众演出没有谢幕时刻,就像风、像雨一样,它早已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纹理之中。 

赤牛坬的村民演出,他们用粗犷的秧歌、高亢的唢呐和质朴的方言,将祖辈的记忆重新编织,赋予新的生命力,我们看到了一种文化的韧性。赤牛坬村民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让传统活在当下。这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自信塑造。在这里。每一场演出都是对历史的致敬、对生活的礼赞、对未来的期许,共同编织着黄土高原上永不褪色的文化图景,更是对这片黄土地生生不息的热爱与传承。

  IMG_20250705_145602.jpg

村民们扛着锄头、赶着牲口走向梯田,开启新一天的劳作 

IMG_20250705_150423.jpg

妇女们盘腿坐在院里摇动纺车,棉线如岁月般绵延不断

IMG_20250705_150428.jpg

母亲们一针一线纳着布鞋,密密麻麻都是牵挂

IMG_20250705_152639.jpg

唢呐声中新人办喜事、拜天地

IMG_20250705_150955.jpg

汉子们抬起石夯,随着劳动号子打夯筑坝

IMG_20250705_150243.jpg

村民们在打场收谷子

IMG_20250705_151005.jpg

老牛拉着石磨转圈,新磨的面粉散发着麦香的温热

IMG_20250705_151745.jpg

收工后的崖畔上,村民们吼起信天游

IMG_20250705_155726.jpg

丰收的金秋,伴随着笑声,村民们收获着红枣南瓜土豆谷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上官周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2519-149386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